解码日本“第一右翼”石原慎太郎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日本,石原慎太郎,右翼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11-15 10:50
秋天的东京,国会附近的树木虽然残留着绿色,却早已经在阳光少的地方,泛出了黄斑。
民主党执政已经3年多,日本民众对该党的不安,在鸠山由纪夫、菅直人、野田三任首相任期中,反复得到了确认和强化,并且这种不安已经变成了政治上一片混乱的现实。另一方面,自民党因民众的不信任而下野,但3年来却不见有任何总结经验教训的迹象,于是这加速了日本政治的混乱。
新一轮的选举像已到来的秋天一样,成为了日本政治的必然。
有一个人,却比平时更加得到了民众的关注。他就是10多年前离开了国会,在1999年开始出任东京都知事,之后干了三届,并在2011年第4次当选的石原慎太郎。
1995年,在国会众议院议会上,在议长宣布表彰石原慎太郎连续25年当选议员的时候,石原忽然情绪高涨,说国会“如同被去势的男人”,他再也受不了了,宣布辞去议员,震惊全场。
2012年10月25日,石原在一个例行的记者见面会上,像17年前那样,再次突然宣布辞职,将还有两年半任期的东京都知事职位辞去,并将自建新党,又一次让在场记者大跌眼镜。
今天的日本,似乎已不是50多岁的野田首相和自民党前首相安倍晋三的时代,也还未能让40多岁的大阪市长桥下彻呼风唤雨,80高龄的石原慎太郎把自己装扮成了眼下最“忧国忧民”的“义士”。
在民众对政治不信、经济不安的时候,他又一次跳了出来,高喊一声:“向右看齐!”于是一些人纷纷向右望去,尽管同样什么也没有看到。
他又盯上了中国
10月25日的记者见面会,仅20多分钟而已,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人们听到他4次谈到了“支那”。
不排除日本人中有人称中国为“支那”,犹如中国人俗称的“小日本”,带有不少愤恨之意。但这只会是私下场合之语。而石原则总是称中国为“支那”,不用“支那”的话,反而会成为一条新闻。1945年日本战败前,日本军队称中国为“支那”。此词语带有军国主义色彩,如今日本政治家中用这个词的已经不多,石原是其中的一个。
而超出日本社会的用词习惯、特意称中国为“支那”的背后,有石原自己对日本社会的认识。
石原是作家出身。1955年即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太阳的季节》,当年就获得文学界新人奖,第二年摘取了日本最高的小说奖---芥川奖。从那个时候起,石原已经开始和三岛由纪夫等思想极右的文人交往。
当时的石原赋予自己的“使命”,应该即是在右翼文坛和右翼政坛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而那时日本国家的环境一直没有给右翼以左右民众的权力。石原等人的呼叫声虽然高分贝,但最后能到达民众那里的并不多。
正式从政并官至东京都知事后,石原陆续提出了建设“新银行东京”、推进东京的高中改革、创建托儿所制度、主张进行福利改革、要求和美军共用军事基地、对大企业施行按建筑物大小课税的外形标准课税方式、建设赌场等施政构想,也给东京都带来了收益,但他最想做的,恐怕仍然是“标新立异”“一鸣惊人”。
根据他的政治经验,越到国家走向的重要关头,越需要找到一个让日本民众特别注目的口号,才能一举收获大量支持。这一次,他又盯上了中国。
“购岛”计划出炉始末
2012年4月,石原访问美国,在访美前,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透露说:“我到美国后,会有极为引人瞩目的新闻发布出来。”
4月16日,石原在美国抛出了他酝酿已久的“购买钓鱼岛”计划---让日本民众来参与购买这个主权存在争议、面积不到5平方公里的小岛,并号称“钱不在多少,重在参与”。
“3.11”日本大地震后,捐款在日本蔚然成风,似乎成为日本社会的一种爱国共识。但一年多的全民动员下来,救灾成果仍停留在把震倒的房屋、桥梁分门别类地堆成垃圾山,其后便停顿了下来,关于是否“弃核”的讨论也争执不下、徘徊不前,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社会共识,眼见着又要分散开了。
这时候,冷眼旁观的石原发现了一条新的连接整个日本的纽带---不是救灾、也不是弃核,而是“购岛”。打着“爱国”的大旗号召“购岛”,不但容易获取支持、树立“爱国义士”的形象,而且会比较少引发媒体和公众的质疑。
果然,日本媒体几乎没有质疑石原突然之间提出的“购岛”计划的真正动机。当石原从美国回到东京的时候,便已经有1亿日元汇到了石原指定的账号上,到了10月底,账面上已经超过了13亿日元。
就这样,一个荒诞的“购岛”计划让最大的受益者成了石原慎太郎,他的名字也随之超越了东京都,有了重返国政的基础,这也是他为什么愿意放弃东京都知事之位,果断决定建立新党的真正原因。
他眼中的“安倍君”与“桥下先生”
对日本广受尊敬的经团联会长(相当于全日本企业家联合会主席)米仓弘昌,石原称他为“像个狐狸精的老头子”。对于首相野田佳彦,石原则向来直呼其名,从不带上“先生”的尊称,更不会加上“首相”的后缀。
对能表现出一些“敬意”的人,石原会在其名字后加上“君”(日语中,“君”通常是对比自己地位或年龄略低的人的尊称)。比如他称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为“安倍君”。当然安倍小石原20多岁,比石原的长子石原伸晃没大多少,而且出身政治世家,称“安倍君”也无可非议。
唯一例外的是,石原称现任大阪市长、日本政坛的“未来之星”、今年刚四十出头、比他最小的儿子还小不少的桥下彻为“桥下先生”,其中带有的“敬意”甚至超过了安倍晋三。
这些称谓,其实并非随机,而是体现了石原内心深处对于日本政坛未来走向的判断。
尽管从年龄上看,桥下仅及石原的一半,但能量很大。石原觉得他很有培养前途。而如今在电视上高喊“领土、领海,日本人的生命,这些必须去保卫”的安倍晋三,尽管看起来很有东山再起的希望,却身体欠佳,即便再次出任首相,能支撑多久也很难说。
据日本媒体报道,2006年安倍因为过度紧张,患上了溃疡性大肠炎,不得不退出首相席位。尽管后来找到了一种名叫“阿萨克尔”的外国名药,克服了腹泻不止的问题,但对身体损伤极大。
但桥下就大不一样了。他不但年轻,而且门下3000多人组成的“大阪维新塾”中,聚集了很多比他大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政客,将是下次国会选举时的重要力量。一旦他杀入东京,当会改变现在的政治格局。
基于这样的考量,在《朝日周刊》报道桥下的父辈与黑道有牵连时,第一个出来为桥下辩护的便是石原。石原一直觉得,现在的日本比任何时候都缺少“强势国家”的气魄,而桥下除了在政治上主张建设强有力的国家外,还在经济上提出了一些“有力”的建议,如参加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等,这些是安倍所欠缺的,让他不能不高看一头。
按照石原的构想,在即将要到来的日本大选中,民主党多半败北,安倍领导的自民党胜出,而桥下的“大阪维新塾”中能有数人进入国会。石原本人则将取代老友平沼赳夫,成为“奋起日本党”党首,并在国会选举中获得数个席位。480个国会议员席位中,自民党过半数的可能性不大,安倍从而必须找“大阪维新塾”和“奋起日本党”联合执政。
与此同时,石原仍在反复谈论“支那的霸权主义”问题,在领土问题上进一步炒作,有意让9月以后已经大大倒退的中日关系,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恶化中去。在日本经济复兴的可能性渺小、国内政治难以找到一个共同奋斗目标的时候,石原利用提出领土问题来形成统一并且强硬的国内舆论,与上世纪20年代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
如果这样的局面出现,就不能不让全世界深度担忧了。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陈言|东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