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能否拥有大未来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微电影,拾荒少年
  • 发布时间:2013-02-19 13:47

  微电影的出现打破了“精英”与“草根”的界限。而与最初的纯草根出身不同,最新一批微电影在广告商、视频网站的“加持”下已显示出更多商业属性。如何平衡内容与商业?微电影能否拥有大未来?

  2012年11月24日在台湾宜兰举行的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典礼上,26岁的北京电影学院应届毕业生张思庆作为当晚第一个登上舞台的获奖者,看起来谦逊,羞涩。他获得了最佳短片奖,获奖作品是时长30分钟的微电影《拾荒少年》,这同时也是他的毕业作品。

  影片《拾荒少年》关注的是社会边缘人物的生存境况,讲述了一个中年拾荒者帮助萍水相逢的拾荒少年找妈妈的故事。从台湾领奖归来后的第三天,土豆网便为这部微电影举行了网络首映礼,截至目前,这部微电影的网络点击量已逾200万。

  “你听过国外的媒体讨论过‘微电影’吗?没有吧?所谓的‘微电影’,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为什么‘微电影’《拾荒少年》到了金马奖就成了‘最佳短片’?因为它本身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短片。”土豆网原创频道主编葛峰一语道出关键,“如果一定要给微电影下一个定义,那就是在新媒体平台上播放,为互联网用户服务,运用网络化的表达方式,呈现更加接地气的内容的--短片。”

  微电影的诞生

  随着网络视频业务的发展壮大,各大门户和视频网站在视频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热门影视剧版权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高昂的版权购买费导致了巨大的运营成本。同时,网络视频同质化竞争严重,网站需要寻找差异化的竞争路线,提升原创能力。在这种竞争环境下,微电影应运而生了。

  微电影的出现源头除了迎合人们碎片时间的观影需求之外,也包含着草根一族的电影梦想,传统的电影拍摄对于没有专业证书和拍摄资历的电影爱好者来说显得遥不可及,微电影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接近梦想的机会。这也正应了金马奖最佳短片奖的颁奖嘉宾柯震东所说的“拍短片是进入电影世界的敲门砖,如果新人导演想拍电影,先从短片开始拍就对了。”

  在葛峰看来,2006年在网络上蹿红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微电影的雏形。它只有20分钟长,内容重新剪辑了电影《无极》和中国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栏目《中国法治报道》,加入了无厘头的对白和搞笑另类的穿插广告,创造了当年惊人的下载量。《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当年成为了一种现象,带动了一波网络“恶搞”热。

  但真正意义上让人们关注的微电影,则是2010年10月底首映的《老男孩》,它通过讲述一对痴迷迈克尔·杰克逊十几年的平凡“老男孩”重新登台找回梦想的故事,感动了60至90后各年龄层的广大观众,在人们流下对青春唏嘘泪水的同时,很多人已经觉察到新的视频大宴已经来临。

  微电影无时无刻不在体现它的“小而美”,无论从前期资金的筹备、中期影片的拍摄还是后期效果的制作规模和时间都要“微型”。中间涉及到的演员费用、灯光场景费用和人员布置费用等也要比传统的电影拍摄低得多。除却商业性目的很强的微电影,一般的微电影拍摄者表示并无太大的资金与时间压力。

  《拾荒少年》的总投资为15万元,其中包含着张思庆离家多年省吃俭用的积攒、借债,以及他那“并不支持儿子电影事业”的父母所贡献,这样的数额远远低于在院线上映的电影的投资,而在盈利方面,它也和大部分微电影一样,并没有找到一个除广告植入以外十分清晰的盈利模式。

  而广告植入,对于当时涉世未深的张思庆来说,有些不愿意去触及,他希望《拾荒少年》这样一部展现人文关怀的微电影,不要掺杂太多电影以外的东西。所以对没有任何广告植入的《拾荒少年》来说,在各个电影节获奖的奖金加上在网络平台播放的签约金成为了它的主要盈利点,“现在算下来,不赚不亏。”张思庆说。

  微电影进入主流市场

  戏剧性的是,微电影经过两年的发展,那些早在传统电影屏幕上红起来的明星们和各界的名人导演们也开始青睐这一影视模式。王小帅、陆川、韩寒、郭敬明、麦家、海岩、黄健翔、高晓松、宁财神等各界名人都与微电影结缘。除去广告性质的微电影之外,这些“大腕儿”更多的是将微电影视为“即兴的练习”。导演顾长卫就在2012年拍摄了名为《龙头》的微电影,在他看来,微电影是实验和学习的过程。不需要太多的成本、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同时还能增加网络曝光度。这或者是大部分名人纷纷投入微电影拍摄的原因。

  当红影星、金马影帝黄渤首次导演的微电影《特殊服务》就一举拿下了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年度最佳网络微电影”大奖。这也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第一次推出微电影评选项目。黄渤表示一开始并没有想拍摄这个微电影,但是想到没有那么多的票房和投入回报等各种压力,就索性拍了。演员转行尝试做导演,微电影不失为很好的选择,压力小,投入的精力也不需要像传统电影那么大,拍得好还能获得更多的荣誉,一举多得。

  台湾新锐导演莫佩儒最近拍摄的微电影《米桥》参与了2012中国(成都)首届微电影节,《米桥》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北京的台湾故事,整个影片展现了浓浓的亲情。莫佩儒总结出的草根微电影竞争法则还是拥有好的剧本。“没有大明星的光环加持,又希望自己的作品出位,那么草根微电影就更需要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加上好的宣传通路,尤其是创造话题性的能力,毕竟微电影的主要播放通路还是网络,能在网络上蹿红的作品,通常都得富有话题性。”

  明星微电影相较于草根微电影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明星的名气可以为微电影提供良好的宣传效果,媒体对于明星名导拍摄的微电影也会一如既往地进行报道宣传,而草根微电影则往往因为资金和影响力的劣势得不到很好的宣传造势。

  也有人不看好名导或者明星来拍摄微电影,在天影视通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盛国强看来,著名的导演会对制作团队提出要求,对设备提出要求,制作成本自然会大大提升,这会挤压一部分草根微电影人的生存空间。

  产业链决定能否出现好产品

  盛国强认为,现在微电影的操作模式一般有这样三种,一种是电影爱好者自己花钱非商业模式运作,做完之后推出去大家分享,图个娱乐;第二种是以招商为主,自己独立的制作团队或制作机构,找赞助商进来植入广告,但这种模式的弱项主要是在传播上,因为“做推广是另外一个领域的事情”;第三种模式,是以视频网站为主,视频网站会去做一系列策划性的东西,可以通过它的平台去拉赞助商进来,通过自己既有的渠道去做一些推广和营销。

  微电影现在市场如此火爆,其中除了单纯的兴趣因素之外,到底能不能赚钱,赚大钱,成为不少观看微电影的观众和渴望拍摄微电影分一杯羹的投资者心中的大问号。

  莫佩儒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根据自己拍摄的经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天的拍摄人员、机器跟杂项开支费用平均大概在两万上下(只出一台摄影机),其他的最大浮动费用就在演员的费用上,目前网站的收购价大概在一分钟五千到一万之间,所以我相信网站内容经营者是最大的获益者。”

  不难算出,对于一个二十分钟左右的微电影来说,拍摄周期大约为一周,拍摄费用就在十五至二十万之间,而网站的收购价大概就在十万至二十万左右,因此拍摄组真正赚到的钱并不多,甚至不会赢利,真正的大钱被靠点击量赚取广告费用的视频网站装进了腰包。“微电影要赚钱,应该是前期就要拉到企业赞助商,但是你的创意和空间可能就会受到约束,这要看每个人的选择。”莫佩儒说。

  赚了网上的喝彩,却得不到资金的回报。如何把微电影变成“钱”,是一道需要破解的难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电影拍摄者和网站同样重视微电影的质量,而从源头上看,拍摄者更多的是看到了所拍摄微电影带给他们的名气价值,而视频网站则希望靠高质的微电影视频获取点击量,赚取广告费。

  另外,公关公司的利润是巨大的,既可以抬高报价,又可以压低制作团队的费用,中间的差价非常可观。其他的受益者当然还包括在微电影中植入广告的产品供应商,企业对微电影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除了因为对新营销手段进行尝试外,电视广告的涨价、受众老龄化、容量小等因素也迫使一些企业转移了营销阵地,纷纷投资容量大、成本相对低廉、传播特性社会化的微电影,然后把微博当作新的视频营销平台。

  与此同时,中国传媒业积压了大量的视频资源、人力资源、产业资本,它们需要找到新的出路,而微电影正是传媒行业化解矛盾的一个出口。于是,中国的广告产业与娱乐产业就在这个时代非常紧密地结合起来,利用短视频共同为用户提供基本信息消费,为企业提供新的营销平台,只不过微电影带给他们的收益是需要时间和销售结果来检验的。

  公众的大力追捧是微电影前行的动力, 2012年9月27日,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首届微电影大赛颁奖仪式举行。这在葛峰看来,是国内主流的电影节也开始向微电影“示好”的表现。“现在已经有少量的微电影搬进了影院,以后越来越多制作精良的微电影从互联网出发,在影院落地也不是没有可能。”他说。

  刚刚凭借自己的首部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赚得盆钵皆满的导演徐峥,也认同微电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我自己拍电影是因为演员总是在别人的故事里完成表达,我希望可以完成自己的表达。微电影呢,因为它制作简单,和现在年轻人的距离非常近,而且微电影的制作需要一些街头智慧,这会影响整个电影行业。”

  文|《小康》记者 谭畅 实习记者 殷洪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