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让我恢复“心”的活力

  有时感觉心脏一下停跳了

  其实,我心脏有问题快十年了。最早是在体检时发现的,我的心跳较慢,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因为当时没有感觉多不舒服,就没有加以重视。这几年,我觉得自己情况变差,每当劳累时,就会胸闷、气喘。为了保持正常的心跳,我长期吃药,但是作用不大。我还吃过一些护心的保健品,同样无效。

  去年,我频频出现头晕以及眼前一片黑的情况,甚至有时会感觉心脏好像一下停跳了,但过几秒后又恢复正常。家人带我去医院检查。心内科医生说我心跳慢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造成的,唯一恢复正常心率的方法就是装上心脏起搏器。虽然我对心脏起搏器并不陌生,但这事摊到自己身上,况且得花费一大笔钱,我有些犹豫不决了。

  儿女不由得我多说,立刻帮忙找到市区大医院的专家,安排我过去手术。女儿还安慰说:“我们在网上搜寻过资料,现在这项技术比较成熟。听说,第一例装上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活了40多年呢。至于治疗费用,我和哥哥全包了。你就安心接受手术吧。”

  带着起搏器坐飞机

  在儿女的支持下,去年3月,我接受了心脏起搏器的手术。生平第一次手术,我很紧张。局麻状态后,我逐渐平静下来,能隐约感觉医生的操作。他先在我的右上胸处开一个小口,放入电极,然后再放入整个起搏器。手术期间,医生还让我咳嗽几下,大概是为了调试装置吧。

  手术45分钟就完成了。经过一周的观察,电极固定良好,起搏器工作正常,我便顺利出院。自那以后,我原来的心跳缓慢和眼前发黑的情况就不再出现了。

  开始我对心脏起搏器有很多忌讳,比如说不能坐飞机、不能用电吹风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体验,我觉得,除了要远离强电磁辐射外,没有必要设那么多禁忌;像平常使用家用电器,除微波炉外,多数是安全的。

  这个比火柴盒大一点的装置——心脏起搏器,成了我心脏的“司令部”,让我整个人变得有活力。

  以前不敢出远门,现在我的身体状态好了,也爱旅游了。去年10月,我还和亲戚一起坐飞机去香港旅游。到了机场,我携带了起搏器病历卡,向安检人员出示,就能安全过关。在坐飞机的全过程中,我的身体很舒适,那趟旅行很愉快。

  为防中风,我接受了微创手术

  装起搏器快一年了,我的生活步入正轨,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上楼梯仍感到胸闷、气喘,尤其是爬四五层楼梯时会气喘吁吁。为我装心脏起搏器的专家说是阵发性房颤,它时常引发心跳过快又无规则的情况,药物没法控制,得做微创手术。今年1月初,在我身体康复不错时,我又找他治疗房颤。

  术前,这位专家曾向我和家人做了细致的讲解,他拿出心脏模型,说明房颤是怎么回事;微创射频消融手术是怎么做的……反正,我听明白的是房颤危害主要在于血栓,血栓堵塞了脑部或心脏,就会发生中风或心肌梗死。

  我这次接受治疗房颤的射频消融手术,要比上次安装起搏器手术时间长得多。事后我才知道,术中,医生在我的大腿上打两个洞,又在肩部打一个洞,而不用开胸治疗。术后,这位专家每天查房,详细嘱咐注意事项。一周后,我顺利出院。

  现在,我恢复得很好,走楼梯一点都不喘。我听从医生叮嘱,不喝茶、不吃菠菜;禁服止痛药和一些活血药物,近段时间也不能拔牙。现在,我每天散散步,去公园和小区周边逛逛,用适当的活动来增强体质,感觉自己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好。

  编辑点评:

  普通心脏起搏器的适应症可归纳为一句话,即症状性心动过缓,也就是各种非可逆原因所致的心跳过慢,如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起搏器的适应症从传统的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拓宽为治疗某些快速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如体内除颤复律器(简称ICD),可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所致的猝死等。此外,近20年来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器(即三腔起搏器,简称CRT)对收缩功能障碍性心衰伴心电图QRS波增快>0.12秒呈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有肯定的治疗作用。上述ICD及CRT经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可以明显降低严重心脏病(心衰、心肌梗死后心衰)的死亡率。

  然而,由于起搏器价格昂贵、医务人员和患者对此认识不足等原因,目前国内需要植入患者很多没有选择此项手术。美国每年植入此类装置达25万台(人口总数3亿),而我国2012年植入不足5000台(人口总数以13亿计)。

  安装起搏器之后患者原先的头晕、乏力、晕厥等症状即可得到改善,但是患者仍需定期到医院门诊复查心电图及检查起搏器功能,优化起搏器参数。若患者在院外出现头晕、气短、乏力、胸闷等不适,必须到医院检查是否可能发生起搏器综合征,一旦确诊,需及早处理。

  安装起搏器的患者生活中应尽量避免进入高压电磁场,保持手机与起搏器一定的距离(相距20厘米),避免起搏器植入部位受到剧烈的撞击以及严禁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另外因为起搏器有其最长使用寿命,患者需要定期门诊,检查起搏器功能、了解起搏器电池剩余使用时间。

  摘自《家庭科学·新健康》

  文/致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