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IT化 释放颠覆的力量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IT,产业,富士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8-15 08:53
当汽车不是汽车、玩具不是玩具、微波炉不是微波炉的时候,这些行业已经被颠覆。而释放颠覆的力量来自IT——只有当IT与传统行业融合之后,才能释放如此多的力量,让想象力落地。
那么,产业IT化是怎么样的一场变革,究竟是渐进式的改变,还是彻底的融合,或者根本是一场噱头?
产品:无所不在的IT化
想一想Tesla,一个号称“下一个Iphone”级别的颠覆性产品引发的狂热讨论。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汽车,而是一款电动汽车。它不靠汽油驱动,而是靠电力;它当然有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还有发动机,以及像模像样的外观。但它仍旧不是传统意义的汽车:操纵界面精简到只有一个控制面板,完全互联网化,完美的软硬件结合。换句话说,Tesla是互联网终端,只不过碰巧它具有所有汽车的基本功能。
如果这样的产品越来越多,相关行业会迎来什么样的浪潮?“颠覆、颠覆、颠覆。”这是唯一能够想起来的词汇,或者是“按照互联网思维思考,完全将IT融合到产品之中,彻底改变产品结构和商业模式。”身处IT行业的产品经理常常被自己的想象力吓一跳。
“严格说,只要产品不是带电的,没有不受到IT的影响。”邱丰顺如此评价说,ICT产业正在与所有行业的产品融合,这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
邱丰顺,前摩托罗拉亚太区设计总监、北京艺有道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台湾人,目前在北京创业。同时他也是多家高校的特聘讲师或者客座教授,在国内外设计圈屡获殊荣。摩托罗拉最畅销的“明”系列手机就出自他的团队。
他举例说,从5年前看如今的产品,有几个行业明显被改变。1.电视行业。过去谈电视是三屏合一,现在则是谈云电视,尽管电视的交互界面还有待改进。2.手机行业。手机正在成为终端,与各类应用、社交网络联系密切,正在与诸多硬件平台对接。3.各类具有智慧的终端。这类产品往往通过网络渗透到中心网络中,自动感知、自动识别,具有多种功能。
“只要有钱,现在的产品基本上无所不能、无处不在。”邱丰顺说,我们正处于一个IT与产品融合的时代前沿,这种改变将在3~5年内有一个重大的突破。这种产品比比皆是,如正在逐步进入家庭的机器人等。所以,作为设计师首先考虑的是产品的方便性、舒适性等指标,接下来才能谈产品和IT的融合。
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兼解决方案服务战略事业部总经理黄邦瑜举了另外一个例子。日本制造的某些微波炉具有做饭的功能,已经成为互联网终端。用户只要在液晶面板上选择菜单,后台自动下载相关菜谱,并预设机器。用户只要将配菜放进微波炉中,通过“云”的方式,几分钟就能得到一盘“合格、标准”的菜肴。
“在IT初期,厂商注重如何帮助用户提高效率。现在,我们更关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社区行为等,也就是说,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黄邦瑜将这种“B TO B TO C”的思考方式称之为 “NextValue”,实质就是站在服务用户的用户的角度思考,也就是关注人的行为。
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必然对IT厂商的架构起到作用。对于富士通来说,生产类似的“云端微波炉”产品则需要集结集团内部上下游的力量,而不仅仅是单纯一个部门的力量。“之前我们需要最多的是IT编程人员,现在则需要又懂IT又懂产品的人,了解业务流程。”黄邦瑜解释说,需求其实就是从IT底层人员往上走,往客户端方面走。
在富士通日本设有首席IT产品设计师这样的职位,专门为客户设计产品。而富士通中国并没有这样的角色,因为“市场不够大,也许过几年将会出现这样的角色。他又要参与到产品设计中,又要懂IT技术,这样就能发挥IT的最大价值。”
邱丰顺则认为,优秀的产品设计师一定要具有IT的背景,不一定非要懂“0101”是如何工作的,而是要了解“0101”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提供怎么样的服务、如何与产品融合。
也许,以后“IT首席设计师”这样的新岗位将会出现,成为IT和传统行业中的耀眼新星。
流程:重塑和改变
IT与传统行业融合,正在改变另一个明显的业务:流程再造。
广东浩和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中心总监孙晟对此深有感悟。他和团队正在使用BIM软件。BIM概念很复杂,也很庞杂,一般认为,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如果要详细解释BIM概念,恐怕要写一本书。但BIM给工程行业带来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对组织架构和管理带来冲击,甚至是一场变革,而且这场变革刚刚开始。”
孙晟解释说,建筑行业是项目型制造,每一个楼盘就是一个项目,基本上一个项目结束后,很难复制到下一个项目中,这与传统制造业中的流水线制造工艺有很大区别。当然,极个别的一些流程和某些环节可以复制到下一个环节。
“项目重要的是管理,分别是项目层面的管理以及应用软件的管理。”孙晟说,应用BIM之后,对这两方面都带来冲击。“项目管理变得精细化,可以用数字化管理,一个项目中的人、料、工期等一清二楚,实现无缝管理。而在软件方面则提供了数据交换的标准,让产业链上下游包括规划、设计院、业主(开发商)、施工环节(各类承包商)、运维(物业管理)读懂数据,杜绝了过去拿着二维图纸非要画出来解释的现象。”
由于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BIM给产业带来诸多的变革。孙晟举了不少例子说明,例如通过3D建模,前期可以实现碰撞检测,让各类管线如水管、暖气管、弱电管道等预先判断位置正确与否,这也是应用比较成熟的案例。
艾美特电器(深圳)有限公司执行长办公室SOP推动小组、信息安全委员会、电脑资讯部协理(等同于CIO)陈镛生长期关注信息化,对IT产业也颇有研究。他从另外一个层面阐述IT与传统行业的融合:“通过IT技术整合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力、提升产品研发协同水平。所以,可以说每一项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品检,直至最终的产品销售,都在与IT技术深度融合。”
本质来说,这仍旧属于信息化层面的融合。不过,在生产线与流程中,艾美特也有不少与IT融合性的产品。例如在电暖器的马达生产过程中,艾美特引入电脑环检线,所有检测项目全由电脑程序自动控制,能自动检测马达的耐压测试、高中低档电流、功率、绝缘电阻、短路、遮断电流等,同时在电脑中即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显示,并自动打印相关资料及存盘。
“在模具制造过程中,我们采用先进的数控铣床和各类软件系统、精密快慢速线切割技术、火化机、3D测量设备等。五金模具组设计制作的自动冲模技术,配以台湾进口的高速冲床,可达到时产8000件成品的超高效率。”这恐怕也是生产传统小家电如电风扇、排风扇、电暖器、电磁炉能走上世界舞台的艾美特制胜的关键之一。
观点
IT产品化 是颠覆还是渐进式改良?
在采访中,当记者再次问IT与传统行业融合是颠覆还是改进时,被采访对象批评:“只有你们搞IT的才这么说,动不动就说颠覆。”以他数十年的观察看,过去很多行业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就像电商与传统卖场那样,是相互并存的关系,而非颠覆。
他的立足点是,只要人离不开五谷杂粮,人的刚性需求总是第一位的。这个意思是说,无论产品中加入了再多的IT元素,也无法脱离产品的本质。汽车的本质还是汽车,还是那个代步工具,至于是不是汽油驱动还是电力驱动、是不是一个方向盘还是两个方向盘,这都无所谓。随着时代的变化,产品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从设计角度看,注重奢靡或者是注重过多的装饰,甚至是简化成形象符号之后,产品本身的功能性被忽略,这样的设计作品大多昙花一现。现代产品设计中,IT无所不在。现代设计的一个重要特性是环保、注重使用者的体验,并非是过度依赖IT化。
这种论调在消费类产品中是可以站住脚的。一个产品卖点除了功能性之外,还有外观造型、使用的先进技术等,让使用者真正感到舒适、方便和安全。只要善于利用IT技术,就能增加产品的卖点,也能打开新的商机,这属于渐进式的改良。这些技术包括各类传感器、感知系统,能从整体提高产品(机器)和人之间的交互性。
颠覆性的融合有没有可能出现?极有可能。但颠覆式的变化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积累,到达一个临界点之后忽然爆发出来。这种积累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需要在不断的错误中学习。从这一点来说,IT与传统行业的磨合才刚刚开始。
这种磨合至少在三个方面显现出力量:产品、流程和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目前看还不容易显现。产品一旦被IT改变,也许汽车真的不叫汽车了,是一个能在海陆空都能“行驶”的互联网终端;如此推论,所有的产品都IT化了,完全成为互联网的终端,它原本的功能可能还有一点点保留。
跨界、融合是最近谈论最多的词汇,也许过了几年,各个行业与IT融合爆发的力量才真正展现,那时候,我们再谈“颠覆”不迟。
看好产业IT化,这是一个新的趋势。它的演进方式同新技术那样:你不必夸大新技术的力量,当然,你也不能小觑新技术的力量。它现在还处于幼芽时期,一旦有了成熟的外部环境,它会发芽、成长和壮大,从而迸发可怕的力量。谁抓住了这个机会,朝前看那么几年,谁就能赢得最终胜利。
本报记者 吴玉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