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2.0(又称企业社交网络、企业社会化),是以人为中心,倡导通过知识分享与协作,激活个人能量、沉淀群体智慧的新型管理理论。在美国被公认为是企业发展的下一个趋势,而以此为理论依据的商业化产品——企业社交网络,已有先行者取得了市场上的成功。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借此典故来形容企业社交网络的现状,似乎再合适不过了。
较之互联网大众产品的日新月异,企业软件市场这几年一直保持着不温不火的状态。谁曾想Yammer在美国横空出世,把社交引入企业,结果大获成功。短短三四年便获得超过500万企业用户。自去年高价卖给微软,更是如虎得翼。“招安”一年,Yammer的用户数上涨了55%,付费用户同期上涨了200%。
看到这一幕,国内同行惊诧了:原来企业软件可以这样玩!看到这一幕,国内同行眼红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抄!于是,一批打着“中国Yammer”旗号的创业公司逐一出现——既然“中国Facebook”、“中国Twitter”能够成功,我们为何不能?
只是眼瞅着学费交了几年了,中国的企业2.0市场并没有迎来爆发式的增长。推广没少做,活跃的企业用户寥寥。究其原因,并非学徒们不够聪明上进,而是“水土异也”。
国情不同啊,可惜了这好东西!
企业社交网络不同于Office那样的工具。它是一种方法论、一种思想。在这一点上,类似ERP却又超越ERP,它不面向供应链和工作流,而是工作者本身。充分调动人的智慧与能动性,从对信息的处理方法上对工作进行重新定义。
与QQ、MSN这种点对点发散、无结构的沟通方式不同,企业社交网络使员工的工作时刻协同,像精密仪器里的零件一样被组装起来,并随时随地进行资源共享与头脑风暴。使团队协作能力更强、工作活动能力更强,而且通过知识积累不断提高。
都说这五年里,iPhone改变了世界。苹果把人与硬件结合的成本降到最低,低到老少咸宜。无论种族、年龄还是受教育程度,谁都可以使用苹果提供的高科技产品。但企业2.0的产品做不到这点(它也没打算做),它是人与软件的结合体。只有配套的人群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就如同西方的高等教育模式适合独立思考的学生,死记硬背的就玩不转。
这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过去你有蒸汽机,你有电灯、汽车、Windows、互联网……我想要填补国内空白,只需说一句:拿来!若是拿来主义也不灵了,那就麻烦了。借助类似Yammer这种“配套工具”,人家的先发优势可能被进一步放大。越跑越快,就像中美大学间的差距一样。
既然水土不服,就要因地制宜。为此,“中国Yammer”们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妥协。比如明道,虽然叫法还是“企业社会化”,但更多谈“协作”而不是“社交”。分享更是180度转弯,转向对销售团队的管理。
企业市场容不得半点侥幸,要想成功,一定要切实帮助到客户。我坚信,开放与共享是世界大同。不是应不应该,而是早与晚的问题。企业2.0产品必将彻底颠覆传统管理软件,成为世界主流的工作方式。但它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被中国企业接受,目前也没有任何一家产品公司能够负担教育市场的成本。“中国Yammer”需要适应现在的市场,努力活着、活好。等待时机。
西方人做事,讲究分享与协同。办公室政治不是没有,但人事关系相对平等简单。中国人则沉默是金,讲话瞻前顾后,连写个邮件都纠结半天,你让他用“微博式”的工具来处理工作,还不把他吓个半死?再者老板们也不大乐意,他们早已习惯一对多的发号施令。真要是开放话语权,总觉得哪里不爽。一来二去,“社交化”自然束之高阁。说到底还是文化使然。
国内知名企业2.0(企业社交网络)研究学者、iWorker联席创始人 周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