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障碍待破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1-28 10:06
应用不足成最大障碍
物联网当前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行业应用缺失。比如,与物联网最相关的物流应用,多年来年始终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快速发展。
对此,靳东滨指出,中国物联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有了一些基础应用,但目前国内“以物为互联”的应用需求还是低层次的,所以,难以激发产业链各环节参与和投入的热情。“从电信运营商的视角和实践,我们深知没有需求的市场,光靠技术主导,推动起来是非常困难的。”靳东滨说,“物联网的发展需要社会和行业具备良好的信息化基础,在这方面,美国和欧洲国家工业化时间长,信息化起步早,很容易选择物联网发展的行业切入点,并知道如何去操作。而目前我国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还较低,因而,要想推进物联网的发展绝非易事。”
“只有通过规模化的行业应用,才能推动产业的形成、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标准化。”成都九州的张兵表示。而远望谷的陈长安也认为,物联网要“感知”的对象种类繁多,性质和状态各异,如何把这些对象纳入一个“泛在”的网络,把概念转化为实践,是今后整个IT产业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要发展物联网,应用必须注意两点。”王建宙指出,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城市有100万辆汽车,如果只有5万辆汽车装了智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智能交通系统;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
核心技术
物联网发展的第二个瓶颈问题是,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低,不能够满足应用需求。
相对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应用要复杂很多,千变万化。仅以传感器为例,同样功能的产品要适应不同环境应用的特点,比如环境污染监测的传感器,在东北要面对零下40~50度的严寒,而在海南则要能在湿热的环境中正常工作,所以,针对个性化需求生产的器件和产品也会有所不同。而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涉及传感器等识别技术、互联互通的网络技术和包括云计算在内的计算技术三大层面,因此,所组成的系统也就千变万化。
“当面对复杂的需求环境时你就会发现,我们在纳米技术、芯片技术、敏感器件等底层和高精度技术方面,和国际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靳东滨说。而纵观现在物联网的技术的创新,相当一部分是在原有信息化技术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通过增加新功能,使物具备了物联网特性。“但这并不是从无到有的原生态创新,所以也很难形成核心技术”。
对此,张兵认为,物联网的实现,面临着ID标识、自动感知、体系结构、网络传输、中间件、数据管理与数据安全等关键问题。IPV6/IPV8可以解决编码规整问题,RFID可以解决标识问题,网络传输单从单项技术来讲手段已很丰富,关键是要解决异构组网(或者叫网络融合、泛在网络)问题。“但中国在通信基础技术、基础条件和RFID产业发展等方面相对落后,研发资源分散,将成为制约中国物联网发展的不利因素。”
“技术的成熟度决定了应用的价值和发展速度。”陈长安告诉记者,应用无法规模化导致我国难以形成物联网核心技术;核心技术缺乏又导致物联网数据采集环节的传感器、电子标签成本过高。而居高不下的成本将拖累整个物联网行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侯自强和孙利民还表示,物联网的泛在性特征,要求物联网需要是一个开放的结构,而物联网的智能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又给安全、隐私、数据保护、资源管理、物体标识、体系架构、通信和网络等带来的诸多技术层面的挑战。
“未来,传感器相关的信息都要连接起来,那么语义如何定义;标识如何做到兼容;智能应该在网络中间还是边缘;IT系统如何支持分布式的体系结构;IT技术与建筑、生产制造技术如何融合;加密认证该怎么进行?”专家们指出,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全部都要仔细考虑解决,才能让物联网顺畅地运转起来。
对此,标准所的高林表示,我国物联网目前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国内很多基础设施和基础技术都很薄弱,还有待于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而国内核心技术的缺失,导致大量采用国外技术,在专利方面受制于人,在信息安全方面也没有保障。
而更重要的是,在行业应用中,比如智能交通、医疗保健等,物联网的每一个应用还会影响的整个行业的背后复杂的关系链。
着手标准化
“物联网对于系统化、流程化的要求很高,必须要有一个标准体系,否则以后的融合成本会非常高。”中国银联产品创新部副总经理徐晋耀表示。
物联网将是一个多设备、多网络、多应用、互联互通、互相融合的一个大网,这里面既有传感器、计算机,又有通信网络。而物联网需要把所有这些系统都联在一起,因而,所有的接口、通信协议都需要有国家标准来指引。“否则,不同企业之间各成体系,未来将很难做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而且还会面临大量改造的问题,造成极大地浪费。”因此,靳东滨指出,物联网标准必须加快制定。
除了标准接口,孙利民还指出,数据模型的标准化和语义上的标准化也至关重要。“不同的网络差距非常大,从信息的产生和信息的使用上,需要注意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特别是对于一个物体会有多个感知,或者是物体在移动的过程中,是断裂的通信,而数据模型的标准化将保证数据的可信性和完整性。”
对此,据高林介绍,标准所已经开始了RFID、传感器网络、云计算等多种与物联网相关的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在制定标准的时候,我们会立足于首先制定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标准,再根据不同行业的应用需求,按照顶层规划设计,逐步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
目前,国内RFID标准制定取得了初步进展,国家已下达了24项国家标准计划和10项行业标准计划,各项标准制定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积极推进。“而在世界范围内来说,因为物联网还刚刚起步,我国的标准化工作算是走在前列的了。”
打造完整产业链
参考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路径,物联网产业要继续,相关企业要生存,不能只靠政策扶持,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市场”。因此,物联网需要突破的最后一道瓶颈,就是找到商业模式,构建完整的产业链。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目前产业链条的界定和分工还不明确,些重要的环节尚未发展起来,比如物联网的系统设计、公共信息平台、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还处于缺位状态。”陈长安告诉记者,现在物联网尚无清晰的商业模式,产业链上下游的价值传递和产生有什么机制、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怎样创造价值以及在市场上体现出该价值、这些价值最终如何得到物联网使用者的认同等问题,还在思考中。而“解决了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问题后,物联网才能得到实际推广应用。”
和陈长安一样,徐晋耀也在思考物联网的产业链。他认为,物联网的产业链结构应该是分应用主题的。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产业链组成体系。在物联网这个大的主题下,会有很多应用的领域,形成各自产业链集群的特点。
对此,同样作为设备供应商的成都九洲认为,物联网产业链将包含物品标识(如RFID)、传感器网络(含传感器和短距离的传感网,完成信息的自动采集和编码处理)、传输网(广域网,完成信息传输)、中间件和组成各种应用的信息管理应用系统。
而靳东滨则从另一个角度,将物联网的产业链归结为:决策层、标准层、应用层、网络层和设备层5个层次。此外,靳东滨还指出,在构建物联网产业链时,最需要突破的是行业壁垒问题。“传统工业模式,是纵向体制、纵向思维。而现在智慧地球、物联网是用信息化改造传统工业,这就意味着要破除这种行业的纵向壁垒,建立新的管理体系和生产流程。而要实现这一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对此,侯自强表示,发展物联网一方面要高屋建瓴积极促进;另一方面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稳健地发展,切不可急功近利一哄而上。关键是要由应用驱动,重在效益,只要有应用效益就有需求,有需求才能带动物联网的发。
徐东英则认为,相比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所涉及的范畴庞大而复杂,涉及到整个社会多环节、多部门的协同运作。所以,尽快从国家层面制定物联网发展规划、加快制定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技术研发,突破核心技术难题等等,都是加快推进物联网发展所必须的要素。但是,除了上述要素外,要想加快物联网的推进,更关键的是要真正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这才是推动物联网能够长效发展的最核心关键。所谓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就是必须让物联网真正成为一种商业的驱动力,而不是一种行政的强制力。让所有参与物联网建设的各个环节都从中收益,获得相应的商业回报,才能够使物联网得以持续快速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