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笔存款

  • 来源:37°女人
  • 关键字:金钱观
  • 发布时间:2013-09-06 15:26

  7岁时,我去银行设立账户,有了自己的第一张存折。这要感谢父亲,在我刚刚背起书包上学时,他说:“走进学校,就算是长大了,半只脚走进社会了。该给你点儿零花钱,钱不多,只有1元。这钱完全属于你自己,由你来支配,你可以买糖果,也可以买汽水。当然,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去银行存起来,一个月存1元,10个月就是10元啊!”

  我一生都不会忘记第一次去办理个人账户的经历。银行柜台很高,我踮着脚跟业务员叔叔、阿姨说话。“小朋友,你有事吗?你来这里干什么呀?”“我要存钱,可以填一张存款单子吗?”就这样,我平生第一次像大人一样,有模有样地拿起笔,填写金额,再签上自己的大名,很满足地带了一张存折回家。

  1年、2年、3年……我的存款逐年增多,多到我都不敢取出来花。要知道,三四十元钱在当时可是一个大数目,相当于一个工人两个月的薪水。“文革”时期,家里的钱财被洗劫一空。爸妈面容憔悴,日常开销捉襟见肘。这时,我毅然将自己的积蓄拿出来贴补家用,还真救了急。

  1元钱虽然不算多,但是长时间积攒起来就相当可观。我想,我的父亲要告诉我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他要我自己去做,去悟,自己只在一旁提建议。而他的一片苦心,我是在工作多年后才慢慢懂得。

  父母为了让我拥有正确的金钱观,着实费了不少心思。记得每年学校组织春游时,我的书包里照例会装进一个面包、两个煮鸡蛋。这比我平常的伙食规格高了一个档次。不仅如此,平时精打细算的爸妈,硬是将一张5元或10元的大票子塞到我的口袋里,并嘱咐说:“穷家富路,你在外面想吃什么就买什么,玩高兴就行!”我却总在春游回家后,完璧归赵,将钱如数交还父母。我不忍乱花钱,因为知道家里并不富裕。

  父母为什么要在春游这天如此大方?答案也是在我经历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后才知晓。尽管当时不像现在这样贫富悬殊,但班里同学的家庭背景还是有差异的,有的同学可以天天喝牛奶、吃面包,有的同学却只能吃窝头、就咸菜。父母深知每个孩子内心都是敏感、脆弱的,他们不愿让我在别的同学吃香肠、喝汽水时感到寒酸,以致产生些许自卑。兜里有大票子时,内心一定是安然、舒适的。

  称职的父母不是给儿女留下多少钱财,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正确地对待钱财。父亲常对我说:“钱很重要,但贪图不得。有两种钱不能惦记:一是公家的钱,二是别人的钱。公家的钱,一分、一个子儿也姓公,不能占为己有;别人的钱,一分一厘挣得不容易,不可轻言借贷。”

  恰如其分地对待金钱并非易事,幸运的是,父母教会了我这些。

  彭俐

  (摘自《广州日报》2013年7月4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