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与宋神宗的三次对话

  • 来源:文史博览
  • 关键字:司马光,宋神宗
  • 发布时间:2013-09-09 16:54

  回顾北宋历史,大臣司马光与王安石同仕一朝但政见不和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司马光(1019-1086,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变法也名扬千古。但司马光却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作为一国之君的宋神宗,又是怎么处理这两位爱臣之间的矛盾的呢?与宋神宗谈话时,司马光又是怎样议论王安石的呢?为了排斥政敌,他会奴颜媚骨地刻意去讨好皇上吗?日本东京内阁文库现存唯一的孤本《司马温公全集》,其中收录的司马光作品《手录》中记载了他与宋神宗的谈话,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了解到宋朝皇帝是怎样和大臣议政的,也可以体味到宋神宗与司马光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君臣关系。

  为什么要“对话”

  司马光和宋神宗对话的时间在熙宁元年至三年。那时的宋神宗为收复燕云失地(今京津唐地区),充实国库,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于熙宁元年(1068),起用王安石(江西抚州人),实行变法。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法,设置变法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1069年设立,掌管国家经济,改变旧法,制定并颁布新法),大力起用拥护变法的少壮派,撤换不同政见的官员等。这些措施损害了一些官员的利益,违背了较为民主的传统,引起许多官员的反对。

  司马光与王安石私人关系很好,都想治理好国家,但方法路子大不一样,王安石主张大改大变,司马光主张稍作修补,王安石重在开源,司马光重在节流,王安石用人看观点是否和自己相同,不强调人品,而司马光首先强调人品,王安石排斥不同政见,司马光则强调民主,两人关系渐趋紧张。

  如何正确对待不同意见,成为宋神宗最为焦虑的问题,也是他与司马光谈话的中心。

  第一次“对话”

  熙宁二年(1069)10月3日,宋神宗任命陈升之(1011-1079,福建建阳人)为宰相,下诏后,问司马光:外边对此有何议论?

  光:陛下擢用宰相,臣愚贱,怎敢议论。

  神宗:你谈一下吧!

  光:现在已经下诏,臣说有何用呢?

  神宗:虽然如此,你还是说说吧!

  光:福建人狡险,楚地人轻率,现在两位宰相(韩琦、陈升之),两位参知政事(王安石、吕惠卿)不是福建人就是楚地人,他们必将引用老乡,充塞朝廷,天下风俗怎能变得更淳厚?

  神宗:现在大臣中没有更合适的人选,唯有陈升之有才智,通晓民政边事。

  光:升之确有才智,但恐怕碰到大事未必经得起考验,汉高祖用鲠直的王陵作右丞相,又用多才智的陈平去辅佐;宋真宗用有才的丁谓、王钦茗为宰相,又用正直敢言的马知节辅佐。凡是才智之人,必须有忠直之人从旁制之,这是明主用人的方法。

  神宗:对,升之的毛病,朕已经告诫过了。

  光:富弼(1004-1083,河南洛阳人,北宋政治家,为官清正)为人老成、有威望,离开相位,太可惜。

  神宗:朕曾极力挽留,是他坚持要走嘛!

  光:他所以要调任地方官,是因为他的意见未被采纳、与同事意见不合之故。

  神宗:如果他真有作为,因朕不听从而去是可以的,自他担任宰相后,没有新的作为,只知调走,还说虽然看到国家大事,也不想参与,那就只好批准他调任了。

  神宗:王安石这个人怎么样?

  光:有人说他奸邪,太过分。他的毛病只是不太懂事,又很固执。

  神宗: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河南安阳人)敢作敢为胜过富弼,只是太倔强了。

  光:琦有忠于国家之心,短处在于不敢抵制错误的东西,反而顺着它。

  神宗又问了几个大臣,当问到吕惠卿(1032-1111,福建泉州人,王安石变法的第二号人物)时,司马光说:惠卿是个巧伪人,王安石信用他,才受到舆论的谴责,近来,他的越级提拨,大家非常反感。

  神宗:惠卿应对明辩,也还像个英才。

  光:惠卿确有辩才,但其心术不正,陛下可慢慢考察他。

  神宗又转移话题,谈到负责提意见的台谏(御史)上。司马光说:台谏是天子的耳目,陛下应当自己挑选,现在凡是敢给掌权者提意见的都被赶走,全换成掌权者的亲信,臣恐怕皇上会受到蒙蔽。

  神宗:谏官难得,卿可推荐一些人。

  事后,司马光推荐了苏轼等4人,称苏“晓达时务,劲直敢言”。

  第二次“对话”

  熙宁三年(1070)4月24日,司马光在迩英殿,为神宗讲解《资治通鉴》,讲到汉代贾山上奏直言时,强调从谏之美和拒谏之祸,指出当时掌权的大臣凡逆己者贬官,顺己者越级提拔,这样,拍马的越来越多,正直的愈加疏远,这可不是庙社之福。

  讲完课,神宗留下司马光,对他说:吕公著(1018-1089,官至御史中丞)说,要动用晋阳的兵马,清君侧。这难道不是谗言?

  光:公著平日和我们说话,常三思而发,为何在帝前随便这样说,大家都怀疑,这不像是公著的话。

  神宗:这就是《尚书》里说的“静言庸违”(言行不一)嘛!

  光:公著是有罪,但不在此,而在以前,朝廷让他推荐台谏官,他却全推荐条例司中的官员。使他们势力膨胀到这个地步,现在迫于公论,又说他们不好,这才是他的罪。

  神宗:王安石不爱官职,可称为贤者。

  光:安石是贤,但太固执,他不应当信任吕惠卿,以致天下骂安石为奸邪。

  神宗:有人写谤书,说“天不保佑陛下,以主没有儿子”,有人说是卿所写,也有说是韩琦。

  光:臣上的书,陛下都见过,臣从来没有给别人看草稿。

  神宗:是的,卿说的,外人不知道,但台谏的话,朕尚不知道,而外界已广为流传了。

  光:陛下应该审察是非,现在条例司的措施,只有安石、韩琦、吕惠卿认为对,天下都认为非,陛下难道只和这三人治理天下?

  司马光说完,便告退回家。

  第三次“对话”

  熙宁三年(1070)8月8日,宋神宗在垂拱殿召见司马光,光要求离开中央,出任地方官。

  神宗说:卿怎能出外,朕还想重申上次旨意,命卿升任枢密副使(宋朝的枢密院,是掌管军事的参谋机构,枢密院的长官是枢密使,相当于参谋总长,枢密副使即副总长),卿应当接受。

  光:臣旧职都难以再任,要求下放,怎能再进用?神宗:为什么?

  光不直接回答,只说:臣必不敢留。

  神宗沉吟好久,猜到司马光是为避开王安石才要走,便点破此事,说:王安石和卿关系一向不错,卿何必自疑?

  光:臣一向与安石不错,但自从他执政以后,和他观点不同处甚多。现在苏轼因为观点不同,得罪安石,平日节操都被诋毁,几乎被法办。臣不怕贬官,只想保全自己节操。臣和安石关系不错,但还不如吕公著与他密切,安石当初推荐他,后来又贬斥他,同一个公著,为什么前是而后非呢?

  神宗:安石与公著如胶似漆,以后公著有罪,安石不隐瞒其恶,这正表明安石有至公之心。

  神宗又说:青苗法已取得明显效果。

  光:此事,天下都说非,只有安石之党以为是。

  神宗:苏轼不是佳士,韩琦送他银300两,他不接受,却去贩卖盐和苏木、瓷器。

  光:凡谴责人应当考察具体情节,轼真要爱财,应当接受赠银,它比贩盐等小利要大得多,安石一向讨嫌苏轼,陛下岂能不知?他以亲家谢景温为鹰犬,使他攻臣,臣岂能自保,不可不早点离开都城。再说,轼虽不佳,总比不服母丧的李定强,然而安石喜欢李定,总想提拔李定当台官。

  上面所记的司马光与宋神宗三次对话,神宗没有摆一点帝王盛气凌人的架子,司马光也坦诚相见,敢于陈述不同意见。这种相当民主自由的讨论朝政大事,在其他朝代尚不多见,而在北宋,则几乎成了传统。如,寇准有一次向宋真宗上奏,真宗听得不耐烦,便宣布退朝,离座而去,寇准一个箭步上去,扯着他的衣角,说:回来,臣还没有说完。真宗只好回到龙座,忍着性子听下去,最后觉得寇准所奏有理,点头同意了。再举一例,宋仁宗应张贵妃请求,一口气封了岳丈4个官衔,当即被包拯等人以不符合祖宗之法驳回,仁宗返宫后,贵妃问起加封事,仁宗指了指脸,别提了,他们的唾沫都溅到脸上来了。这类事,要放在明清,不知道这些敢犯龙颜的人要死掉几回。笔者想,政治上的相对宽松、统治集团内部的民主气氛,这应当是宋王朝在经济、科学、文化上居于中国封建社会高峰的重要原因吧。

  文/吕传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