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最大隐忧:货币供给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0-02-01 10:32
  通胀成因无外乎四种,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性通胀、货币供给。

  现实中的通胀,不会是单纯的某一类型。往往各种成因都有,只是各自的贡献力度不一。

  食品对CPI贡献占八成

  需求拉动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显著的上涨。其中又分不同的阶段。

  需求拉动,也就是供给不足。目前中国的情况,总体上还是偏产能过剩,或者说产能局部过剩,需求整体超过供给的可能性并不大。

  不过就局部而言,食品尤其是农产品供给不足的可能性很大。有不少专家认为,2010年,农产品的表现可能超出预期。虽然已经连续六年农业丰收,但今年农产品可能面临减收。

  从CPI构成看,食品类商品对CPI的贡献颇大。

  历史数据也表明,每次通胀,肯定缺不了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食品类商品占CPI的权重大约是三分之一。据此估算,2007年和2008年食品类商品的价格上涨,为CPI的增长贡献了80%。

  2007年,CPI为4.8%,而食品类商品的CPI是12.3%;2008年,CPI为5.9%,食品类商品的CPI是14.3%,期间的2~4月,更是超过了20%。刚刚过去的2009年12月,CPI同比增长1.9%,而食品类商品的CPI是5.3%。

  在今年通胀预期强烈的背景下,农产品相关股票以及农产品期货的投资机会值得考虑。

  货币供给成通胀隐忧

  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最知名的理论提出,通胀都是货币现象。他认为根治通货膨胀的惟一出路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控制货币增长。

  简单地说,如果有1万元的商品,货币供应也该是1万元的话,物价水平就是1。但如果有2万的货币供应,则物价水平就提高到2。

  2009年,新增信贷9.6万亿,接近2008年的两倍。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达27.68%,达60.62万亿元,增幅比2008年高出10个百分点。而且理论上,从货币供应到通胀有一个传导的过程和机制,一般需要6个月到1年的滞后期。

  这也无疑让投资者更为担忧2010年的通胀预期。

  对于M2、GDP和CPI的实际增速,央行曾经有个估算,M2增长减GDP增速,再减去CPI,合理差值大约是3%、4%左右。2000年到2008年,这个差值是在-1%~8.5%之间,平均略高于4%。但是2009年,这个差距高达19.7%。流动性的增长远超GDP增长,而同时CPI没有增长。资产价格、大宗商品于是就成了流动性的出口。

  其实,CPI负增长和我国的CPI构成关系很大。美国的CPI构成中,居住类的权重接近43%,中国则是13%。如果居住类的权重能有所提高,相信2009年的CPI必会见红。

  官方表态2010年货币政策仍然是适度宽松。但与2009年相比,适度宽松是不同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张承惠认为2009年重音在“宽松”上,2010年的重音则在“适度”上。预计2010年的流动性增长将保持适度的增长。但是2009年基数很大,因此2010年的流动性依然非常可观。而且2009年天量流动性的滞后效应将给2010年带来很大压力。

  另外,政府在2010年对房价泡沫表现出严控的态度。如果流动性的滞后压力不能向资产价格释放,那CPI的压力就会剧增。

  2010年,政策将会很微妙。在经济增长、CPI、房价、出口等诸多因素之间,政府会平衡走钢丝。

  可以有多种选择目标。GDP增长控制在9%,CPI增长3%左右,将是最好的目标。也有预测认为今年GDP增长可以达11%,相应CPI则可能是5%甚至更高的水平。

  但调控掌握在政府手中,有货币政策、价格管控等多种调控手段的存在。如果通胀发展超过预期,可以预见的是,政策紧缩力度将会加大、提前。

  成本推动和结构性通胀

  不是中国问题

  成本推动是指在总需求不变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致使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导致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在西方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存在工会等对市场价格具有影响力的利益团体。这显然不是中国的情况。

  前两年,劳动合同法出台时,推动成本还有可能存在。但现在劳动合同法早已实施,不可能再次成为推动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的理由了。

  成本推动还有一个情形就是价格输入。由于国际市场上石油、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导致国内这些基础产品的输入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的价格上涨,并最终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但今年石油等价格上涨预计将比较和缓,显然不会出现2007年和2008上半年那样的疯狂场面。而且在供给过剩的经济环境中,成本并不决定价格,主要还是由需求决定。

  结构型通胀是指由于结构失衡而引发的通胀。生产结构的变化导致总供求失衡或者导致部分供求失衡而引发的通货膨胀。这些变动因素包括需求变动,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变动,各部门开放程度的差异。

  中国过去发生的通胀中,有结构性通胀的影子。但是现有的价格管控,政府控制了很多上游产品价格。因此笔者认为在2010年,结构性因素更有可能成为政府控制物价的利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