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邮局的温暖故事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2-01 15:39
服务台有便民小推车,糨糊桌上有用来擦手的湿毛巾,包裹台上有针线盒,针鼻里永远都穿好了线
在北京东四北大街十字路口的西北角,一个不大的门脸,东四邮电局。
“我在东四邮局工作了24年,刚来邮局的时候,才十几岁。”程文森曾是东四邮局的老局长兼党支部书记,如今已退休多年。他指着马路对面的一排商铺说:“那时候,邮局在那里。”
东四邮局的历史,要上溯到上个世纪初,它始建于1909年,原名东四牌楼邮局,是北京邮政最早的支局之一。
2008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相关材料上批示:“北京东四邮电局视用户是亲人,五十年亲情服务令人感动,也令人钦佩。建议交通运输部在全系统宣传学习北京东四邮电局的服务精神。”
这距离东四邮局创立已近百年。
在程文森的记忆中,东四牌楼“大市街”,相邻路口的牌楼上写着“履仁”、“行义”字样。100年以来,从清政府、北洋军阀、国民政府到新中国,这座邮局站立在北京城中心,静观风云变幻。
坚守与创新
东四邮局二楼,有一间荣誉室。党支部书记张钰说,东四邮局搬过很多次家,荣誉室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这些都是东四邮局最重要的历史资料,是这里的魂。”
程文森介绍说,辛亥革命后,东四邮局归民国管。北平解放后,仍有很多邮局的老人留在这里。他指着荣誉室墙上的几幅黑白照片说:“那时候邮局里的衙门作风还是很严重的。”
他举了个例子。当时邮局在很多业务上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比如业务员不能帮老百姓代填单据。
“这个规定19世纪末就有了,但是解放初遇到了新问题。”程文森说,当时北京外来者很多,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文化水平不高,有的根本不识字,填不了单据。
东四邮局为此开展了“为谁服务为谁劳动”的讨论。“大家都觉得这些规定不是很合理,干脆就打破它。”程文森说,后来,连在邮局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位老先生也主动走出柜台,帮顾客填写单据。
“这件事情现在看来很平常,对于那个年月的人来说,是很大的突破,我们已经意识到,作为窗口行业,我们也代表了政府的形象。”程文森说。
当时北京市另外一家以服务好闻名的是天桥百货商场。东四邮局就多次组织大家去天桥百货商场学习,借鉴服务经验。几次主动延长营业时间,创新不少。
1958年6月2日,《人民日报》以“大开方便之门”为题发表社论,号召全国的服务行业向东四邮局学习。
“文革”后,80年代初,赵文华调到了东四邮局,当了一名长话营业员。她熟记所有省市的区号,长话接通率达70%,高出全市平均接通率40个百分点。她甜美的嗓音和熟练的业务,给周围的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些年,我们出去都很自豪,因为东四邮局相当于北京邮政行业的高等学府。”东四邮局局长徐崇兰说。
东四邮局有很多好传统是从50多年前沿用至今的,比如放在每个业务窗口的“用户需求登记本。”
1958年3月的一天,北京大学的一位学生来东四局买杂志没有买到,当时的营业员沈秀敏就把他的地址记在纸上,打算买到杂志后寄给他。
“从那时起,我们就把当时无法满足的用户需求都登记下来,设法解决。”张钰说。
一副针线、一张桌子、一句话
走进东四邮局,匆忙的人们可能会忽略很多小细节:邮政营业厅、金融厅,铺设了盲道;服务台有个志愿服务便民箱,塞满了盲文字典、放大镜、交通图、电码本、小型缝纫机、纸巾、方便雨衣、应急小药箱等便民工具;窗口书写部位有透明胶垫,配有验钞机;书写台上不同度数的花镜依次排列在一边;服务台有便民小推车,糨糊桌上有用来擦手的湿毛巾;包裹台的针线盒上,针鼻里永远都穿好了线。
东四邮局的老用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道具专家丁里老先生曾经总结东四邮局的“三个一”:一副针线、一张桌子,一句话。
“上个世纪90年代,‘顾客就是上帝’的口号在全国服务行业盛行,当时局里也曾经要求员工把用户当‘上帝’。但大家还是很模糊,不知道怎样服务‘上帝’才能满意。”徐崇兰说。
她回忆,后来大家讨论,把顾客当上帝,不如把用户当亲人。1999年东四邮局进行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把“用户是亲人”作为核心内容写进了质量方针。
服务创新也一直是东四邮局的一张“王牌”。
张钰介绍说:“邮政服务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高科技含量的更是没有。我们的特点是工作比较细致,比较扎实,也创新了不少特色服务项目。”
她介绍说,比如报刊零售台,一些老用户希望把报刊订在邮局,定期来取,邮局就提前把这些报纸杂志留好,到时间再提醒他们取走;又比如邮政储蓄,有特殊用户登记本,有的老同志希望每月的养老金里有一些是零钱,花着方便,就把需求写上,我们会给他换好零钱。
近几年,东四邮局还数次修订服务礼仪规范、管理规范等制度,代代相传,不断充实新的内容。
身边离不开的“百年老友”
当各种通讯工具、各种信号和电波充斥在人们四周,写信似乎已被抛入回忆。对于邮政这个传统行业来讲,挑战就在眼前。邮局已经公司化,经济效益压力不小。
“我们经常帮助用户策划纪念、庆典活动。我们有一个专门的营销团队,为企业制作一些个性化邮票,把企业形象跟邮政的产品能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互利双赢。”
“另外,现在用户也需要拓宽市场,很多报刊都有固定的客户群。我们邮局也有自己的客户资料数据库。我们可以更大范围地拓宽报刊的影响范围,让客户更多了解。我们还有鲜花礼仪、机票、门票代卖、水费代缴的服务。”
但是徐崇兰依然强调:“邮政的立足之本还是服务,通过服务创造效益。”
对邮政行业未来的发展,东区邮电局党委书记顾燕觉得,邮政函件还是最本质的业务。“美国的邮政行业也是以函件为主,但大量是账单。即使邮政行业的业务内容在变化,但以函件为主是不会变的,信件在很多领域是不可替代的凭证。”
她说,东四邮局还拓展了商业信函的业务,商业信函有点像广告,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客户群,邮政的优点是成本低廉、针对性更强。
顾燕说,邮政服务履行着普遍服务的政府职能,邮政的服务网在大城市优势不明显,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支局,传统业务还是很繁忙的。“另外,随着邮政储蓄的发展,把金融服务网点延伸至很多偏僻地区,也大大方便了老百姓。”
“我们东区邮电局管着东城和朝阳两个区的邮政网点,专门有一个检查队伍,他们要定期对我们的邮政网点进行检查,我们还聘请了一批社会监督员,都是一些关注邮政行业的老用户,他们经常给我们提一些服务上的建议。”
如今的东四邮局,正在等待着再一次拆迁,新的地址,是在东四路口的东南面。
在这个街口,在这个不大的邮局里,这条车水马龙的街道和周围的老住户们,还将继续着他们和这位“百年老友”的那些平凡而温暖的故事。
……
在北京东四北大街十字路口的西北角,一个不大的门脸,东四邮电局。
“我在东四邮局工作了24年,刚来邮局的时候,才十几岁。”程文森曾是东四邮局的老局长兼党支部书记,如今已退休多年。他指着马路对面的一排商铺说:“那时候,邮局在那里。”
东四邮局的历史,要上溯到上个世纪初,它始建于1909年,原名东四牌楼邮局,是北京邮政最早的支局之一。
2008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相关材料上批示:“北京东四邮电局视用户是亲人,五十年亲情服务令人感动,也令人钦佩。建议交通运输部在全系统宣传学习北京东四邮电局的服务精神。”
这距离东四邮局创立已近百年。
在程文森的记忆中,东四牌楼“大市街”,相邻路口的牌楼上写着“履仁”、“行义”字样。100年以来,从清政府、北洋军阀、国民政府到新中国,这座邮局站立在北京城中心,静观风云变幻。
坚守与创新
东四邮局二楼,有一间荣誉室。党支部书记张钰说,东四邮局搬过很多次家,荣誉室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这些都是东四邮局最重要的历史资料,是这里的魂。”
程文森介绍说,辛亥革命后,东四邮局归民国管。北平解放后,仍有很多邮局的老人留在这里。他指着荣誉室墙上的几幅黑白照片说:“那时候邮局里的衙门作风还是很严重的。”
他举了个例子。当时邮局在很多业务上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比如业务员不能帮老百姓代填单据。
“这个规定19世纪末就有了,但是解放初遇到了新问题。”程文森说,当时北京外来者很多,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文化水平不高,有的根本不识字,填不了单据。
东四邮局为此开展了“为谁服务为谁劳动”的讨论。“大家都觉得这些规定不是很合理,干脆就打破它。”程文森说,后来,连在邮局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位老先生也主动走出柜台,帮顾客填写单据。
“这件事情现在看来很平常,对于那个年月的人来说,是很大的突破,我们已经意识到,作为窗口行业,我们也代表了政府的形象。”程文森说。
当时北京市另外一家以服务好闻名的是天桥百货商场。东四邮局就多次组织大家去天桥百货商场学习,借鉴服务经验。几次主动延长营业时间,创新不少。
1958年6月2日,《人民日报》以“大开方便之门”为题发表社论,号召全国的服务行业向东四邮局学习。
“文革”后,80年代初,赵文华调到了东四邮局,当了一名长话营业员。她熟记所有省市的区号,长话接通率达70%,高出全市平均接通率40个百分点。她甜美的嗓音和熟练的业务,给周围的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些年,我们出去都很自豪,因为东四邮局相当于北京邮政行业的高等学府。”东四邮局局长徐崇兰说。
东四邮局有很多好传统是从50多年前沿用至今的,比如放在每个业务窗口的“用户需求登记本。”
1958年3月的一天,北京大学的一位学生来东四局买杂志没有买到,当时的营业员沈秀敏就把他的地址记在纸上,打算买到杂志后寄给他。
“从那时起,我们就把当时无法满足的用户需求都登记下来,设法解决。”张钰说。
一副针线、一张桌子、一句话
走进东四邮局,匆忙的人们可能会忽略很多小细节:邮政营业厅、金融厅,铺设了盲道;服务台有个志愿服务便民箱,塞满了盲文字典、放大镜、交通图、电码本、小型缝纫机、纸巾、方便雨衣、应急小药箱等便民工具;窗口书写部位有透明胶垫,配有验钞机;书写台上不同度数的花镜依次排列在一边;服务台有便民小推车,糨糊桌上有用来擦手的湿毛巾;包裹台的针线盒上,针鼻里永远都穿好了线。
东四邮局的老用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道具专家丁里老先生曾经总结东四邮局的“三个一”:一副针线、一张桌子,一句话。
“上个世纪90年代,‘顾客就是上帝’的口号在全国服务行业盛行,当时局里也曾经要求员工把用户当‘上帝’。但大家还是很模糊,不知道怎样服务‘上帝’才能满意。”徐崇兰说。
她回忆,后来大家讨论,把顾客当上帝,不如把用户当亲人。1999年东四邮局进行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把“用户是亲人”作为核心内容写进了质量方针。
服务创新也一直是东四邮局的一张“王牌”。
张钰介绍说:“邮政服务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高科技含量的更是没有。我们的特点是工作比较细致,比较扎实,也创新了不少特色服务项目。”
她介绍说,比如报刊零售台,一些老用户希望把报刊订在邮局,定期来取,邮局就提前把这些报纸杂志留好,到时间再提醒他们取走;又比如邮政储蓄,有特殊用户登记本,有的老同志希望每月的养老金里有一些是零钱,花着方便,就把需求写上,我们会给他换好零钱。
近几年,东四邮局还数次修订服务礼仪规范、管理规范等制度,代代相传,不断充实新的内容。
身边离不开的“百年老友”
当各种通讯工具、各种信号和电波充斥在人们四周,写信似乎已被抛入回忆。对于邮政这个传统行业来讲,挑战就在眼前。邮局已经公司化,经济效益压力不小。
“我们经常帮助用户策划纪念、庆典活动。我们有一个专门的营销团队,为企业制作一些个性化邮票,把企业形象跟邮政的产品能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互利双赢。”
“另外,现在用户也需要拓宽市场,很多报刊都有固定的客户群。我们邮局也有自己的客户资料数据库。我们可以更大范围地拓宽报刊的影响范围,让客户更多了解。我们还有鲜花礼仪、机票、门票代卖、水费代缴的服务。”
但是徐崇兰依然强调:“邮政的立足之本还是服务,通过服务创造效益。”
对邮政行业未来的发展,东区邮电局党委书记顾燕觉得,邮政函件还是最本质的业务。“美国的邮政行业也是以函件为主,但大量是账单。即使邮政行业的业务内容在变化,但以函件为主是不会变的,信件在很多领域是不可替代的凭证。”
她说,东四邮局还拓展了商业信函的业务,商业信函有点像广告,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客户群,邮政的优点是成本低廉、针对性更强。
顾燕说,邮政服务履行着普遍服务的政府职能,邮政的服务网在大城市优势不明显,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支局,传统业务还是很繁忙的。“另外,随着邮政储蓄的发展,把金融服务网点延伸至很多偏僻地区,也大大方便了老百姓。”
“我们东区邮电局管着东城和朝阳两个区的邮政网点,专门有一个检查队伍,他们要定期对我们的邮政网点进行检查,我们还聘请了一批社会监督员,都是一些关注邮政行业的老用户,他们经常给我们提一些服务上的建议。”
如今的东四邮局,正在等待着再一次拆迁,新的地址,是在东四路口的东南面。
在这个街口,在这个不大的邮局里,这条车水马龙的街道和周围的老住户们,还将继续着他们和这位“百年老友”的那些平凡而温暖的故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