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官意”这个说法,是从“顺应天意”和“顺应民意”脱胎而来的。
中国社会一直是官本位的社会。官员顺应民意总不如民众顺应官意那么爽快、麻利和彻底。战国的刺客,汉朝的侠民,均有过悖逆长官意志而动的壮举,但余响久绝,明代反抗魏忠贤的苏州市民颜佩韦、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掀起过一个小小的高潮,也只留下了一座五义士墓,他们所代表的民意仍然惨遭蹂躏,他们的生命仅仅在黑暗死寂的铁屋子中化为一声宛如裂帛的呐喊。元代的统治者,将全体国民划分为九个等级,官居第一。明太祖朱元璋为各地的城隍定官爵,最高者为正一品,最低者为正四品。既然官本位不可动摇,长官意志的触须无所不至,民意又有何策何方于何处措手足?因此就算是痛恨帝王将相的人,私心里真正痛恨的并非其富贵尊荣,而是痛恨他们霸占着御座和官阶,其他人没有了轻松上位的机会。刘邦尚未发迹时,热眼旁观秦始皇巡游天下的大阵仗,艳羡之余,吐露真心话:“大丈夫当如是也!”类似的情形下,项羽的发言更为豪迈:“彼可取而代也!”官本位以王位或皇位为坐标中心点,向四方延伸。刘邦和项羽的想法不谋而合,只不过前者含蓄,后者直露。这就难怪了,“黑旋风”李逵鼓动宋江径直向东京进军,“杀了鸟官,夺了鸟位”,杀官的目的是为了夺位,这八个字倒是丝毫没打马虎眼,爽直得全无遮拦。
在专制政体下,官本位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有官职就拥有美妙享受和高额回报,以及生杀予夺之权。官员们心里揣着这个明白,唯一要做好的事情就是保住乌纱帽,力求步步高升。因此“官官相护,官官相卫”是他们的常规手段,“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他们的通行法则。顺应官意,有一道常景中的胜景:为了追求更大的权力,为了贪图更多的金钱,为了染指更美的女色,小官必须俯首帖耳,从奴才的奴才做起,他们竭力效忠的对象不是朝廷,而是顶头上司,倘若连这点诀窍都没弄清楚,他们就得早早收摊。例外当然会有,在罗网不够严密或帝王较为开明的专制朝代,例外甚至较多,但官场的总体表现则不会有太大的不同。
小说提炼现实生活,往往比历史更有看头,《红楼梦》第三回就提供了顺应官意的范本。门子(昔日葫芦庙的小沙弥)为知府贾雨村讲解护官符,有这样一番涤心濯脑的话:“如今凡做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官员为何要怕乡绅?是因为乡绅的人脉盘根错节,在朝在野都有势力,开罪不起。护官符虽是潜规则下的可疑产物,但它能全面呵护官本位,增强其操作功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贾雨村初入官场,天良尚未泯灭,泥足尚未深陷,一度想顺应民意,为民申冤。结果是,他研究完护官符,就自觉顺应官意了,任由冤情沉海底。
2012年2月,德国女总理默克尔访华,居然没有按中国官方的善意安排入住总统套房,而是入住商务标间,她还谢绝了高档西餐,只用酒店的自助餐。用餐时,她捡起不慎碰落的面包,放在自己的盘子里,丝毫不浪费,此举令中国官员汗颜的同时,也很好地作出了示范:节约纳税人的每一分钱乃是官员的本分,而非马屁精吹捧的“美德”。
在西方不少国家,顺应民意乃是自觉的行为,有了这样的习惯,你再用良言美语称赞他们顺应民意,他们都会感到惊讶:“不这样做,还能怎么做?”
一个强势的政府公开承诺:官员将会心甘情愿为民众谋福利,把原本已经跳出魔瓶、不受约束的权力重新关进笼子。据说,这种办法最灵。有人说,这个笼子应该是法律;有人说,这个笼子应该是民意。笼子可以虚化,制度、法律和民意则必须受到足够的尊重,才能卓有成效。
有人说,终有一天,高入云霄的官意将不得不把头低到尘埃中去,顺应民意势必成为中国官员的职业习惯。不管这个吉期需要多长时间,倘若倒计时能从现在开始,我的乐观情绪就可立刻爆棚,进入很长时间难得一遇的大“牛市”。
【原载2013年8月10日《今晚报·今晚副刊》】
○王开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