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预算”纪录片摄影机之选

  • 来源:电影中国
  • 关键字:摄影机,纪录片
  • 发布时间:2013-10-24 10:52

  上期谈到最近笔者受托于一家由北美洲华人创立的慈善机构在云南山区拍摄一部纪录片,全程记录他们每年举办一次的高中英语训练营和当地英语教师培训班,最后这个片子会演变成为一个公益广告,在美国各地公映,希望引起更多人愿意捐助她们的在华的慈善活动并参与其志愿工作队伍。如果你有什么问题、评论或看法,请发邮件跟我联系:aiofilms@gmail.com。

  拍摄为期十天,但由于山区偏远,从香港出发到达当地就是两天时间,因为这次拍摄纯属义务劳动,拍摄团队只有我和一名体型弱小的女生,设备方面就按拍摄需要和我们两人的背负能力来安排,当然这部短片是我个人捐献,也就是 “零预算” 的设备租赁、购置费,所以器材选择方面也有局限。幸好,大学对我这个半创作、半培训学生的项目甚为支持,提供部份设备供我使用。同时,业内厂家和租赁公司对我在数字电影方面的探索的也颇有认识,加上这个拍摄属于公益慈善活动,他们都比较认可并乐意扶持。

  虽然这个是没有钱的片子,但也要保障一定的专业质量,加上数字视频节目制作需要从前期到后期工艺流程一并考虑,避免后期与前期不匹配,搞到尾大不掉,留下一个烂摊子让后面的人去收拾,现代制片人应该有这种意识和知识。

  没有胶片成本的今天,纪录片以至于故事片采用双机、甚至多机拍摄已经是平常事,为了在同一时间内抓到最多素材,我们在不同角度,以不同景别拍摄同一主体,或者一部摄影机拍摄主体,另一部拍摄旁边的人或物,用以陪衬、解说并丰富主题的视觉内容都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所以考虑到我们拍摄团队有两个人,就决定用双机拍摄,另加平面照相机拍摄照片,同时作为视频摄影机的后备。

  正如我多年前提过的一个概念,自从数字视频摄影的出现,前期拍摄要与后期制作一拼考虑,因为这个片子最终要在北美地区以DVD的格式放映,所以首先考虑的是帧率问题,到达成完全正确的59.94i视频,我们只能用 59.94i、29.97p或者23.97p等帧率, 具备这些帧率的摄影机在亚洲地区不太好找,大量中低端电视摄录机都是单纯照顾50i/25p广播市场,没有这种多格式的功能,所以先把一些本地型号剔除。同时,既然我们只是超小团队制作,首先排除Arri Alexa、Red Epic等等配搭沉重的数字电影摄影机,剩下的就只有轻巧无比、风靡新一代独立制片人的数码单反,另类半电影、半视频的新机种和传统视频摄录机。

  针对要求我逐一审视眼前的选择,首先是数码单反,性价比特高,全高清分辨率进入成熟、廉价阶段,分辨率已经不成问题,甚至作为大电影的辅助机种拍摄一些插入镜头(Cut Away Shots),如果在电影院大银幕中观看,镜头一闪而过的话,也不输于2K,甚至4K摄影机拍摄画面的清晰度,这类摄影机最大问题是传感器对高低亮度的宽容度比较低,不利于不能控制光源的纪录片环境,哪怕是微电影、低成本宣传片拍摄,如果摄影师不认真处理光暗比例的话,效果就相当难看,具体问题体现在窗外的曝光和亚洲人黑色头发严重缺乏层次等现象。本来尼康单反的传感器的宽容度较为大,画质效果可以接受,奈何尼康没有成为视频拍摄的主流,影视制作圈中得不到很多支持,有点遗憾。

  使用单反拍摄纪录片的另一缺点是欠缺机内录音的方便和专业性,先不说几千到两万块钱的大部份DSLR都没有专业机外置话筒的插口(上期提过的XLR输入)和Phantom Power 48v供电,更没有独立的硬件音量调校旋钮和音量表,更致命的是数码单反大多没有良好的监听接口,专业检测录音的功能极为有限。

  一支高倍数、大光孔变焦镜头对拍摄记录片尤为重要,能在光线恶劣的情况下快速抓拍素材,如果机身或镜头能带有防抖功能,在手持拍摄的情况下对画面减震再加上自动对焦功能就更加理想了,然而,市场上并没有这样的镜头,要是有的话,那个沉重、庞大的程度也会完全扼杀抓拍、手持的可能性,因为单反的传感器面积很大(APS-C的话大概等于传统Super 35mm电影摄影机胶片画门的大小,所谓“全画幅” 数码单反如佳能5D3等的话,其画幅约等同于特技摄影机Vistavision巨型画幅的大小),因此技术上、实用性和制作成本的局限令照相机厂家长久以来没有开发类似产品。还有一点,数字单反的传感器大,所以景深也浅,跟焦不容易,往往出现虚焦情况,浪费本来精彩可用的素材,这个问题在画幅更大的所谓 “全画幅” 照相机更为严重。

  至于另类的影视摄影机,例如Blackmagic Design 2.5K Digital Cinema Camera,Sony FS700, Panasonic AF-100A, Canon C300等等在宽容度一项比单反优胜颇多,录音功能方面,有着传统电视摄录机的水平,但在光学部份,基本上面对 APS-C类别的数字单反同样的问题,没有大光圈、高倍变焦镜头,欠缺自动对焦和减震功能(佳能例外),跟焦一样困难,依个人看法,也不是最佳选择。

  2/3”传感器广播级或1/2”传感器的专业级摄录机,可能宽容度不如那些另类的影视摄影机,但它们既能配大光圈、高倍变焦镜头,又有专业水平的录像功能和质量,机体设计合符肩扛拍摄人体工程学,传感器细小,景深甚大,跟焦容易,用今天的性能标准来看,独欠自动对焦和减震功能,摄录机乃过去二、三十年来纪录片的标准拍摄工具。然而,这类摄录机机体颇长,哪怕较新型号机体缩小了,但光学变焦镜头的设计也有一定的物理局限,小不到哪里去,这样长的机身镜头组合,不利于混入事件之中成为活动的一员,也不能成为墙上的苍蝇,静观事态的发展,这一巨大的机器必然对当局者引起干扰,令他们意识到摄影团队的存在,影响他们的自然流露,所以也不适合我们这个以青少年活动为主题的纪录片。

  在寻找合适拍摄工具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以前没有注意的另一个产品类别Prosumer Grade摄录机,顾名思义,他们是消费者民用产品的升级版,但时代不同,科技普及的结果令这类产品功能强大,声画质量就算未能达倒BBC节目采购的技术指标,但如果不做广播用途的话,效果令人相当满意。这一类产品体积就如一部 “掌中宝” 家庭摄录机,功能稍多的就略微大一点,但也属于极端便携系列,它们的传感器一般只有1/3” 或更小,所以机身体积可以做到这么小,更重要的是由于成像的传感器小,所以为它们所设计的高倍变焦镜头也可以做到大光圈,更有地方加防抖组件和自动跟焦系统,民用产品的电磁体积小、续航力惊人,它们用配件的方式提供 XLR录音插口和调音旋钮,并预留机头话筒固定装置,方便程度几乎与一体机无异。

  经过十二、三年的发展,高清摄像机已经全部达到1920X1080这个所谓 “全高清” 格式,大小型号的分辨率理论上相同,当然这类小机器的感光宽容度不能与高端产品相比,但聪明的厂家利用改变伽马曲线把大光比压缩在传感器可以接受的范围,模仿高端产品的所谓“电影模式”,层次比过去的过高端产品更为优胜,减震设计日新月异,每一代新的产品都有长足的进步,到了今天大概第三、四代减震系统效果极为有效,这一代半民用摄录机,不但有传统的自动对焦系统,而且随着画面中心主体跟焦的速度惊人,为我们抢到不少稍纵即逝的好镜头,这个级别的产品过去都只提供单一地区格式(50i或60i),刚刚推出的佳能XA20提供付费的升级版本,提供各国高清广播制式可供选择,这样的摄影工具简直是非广播用纪录片的恩物,也是我为这个项目做的终极选择。

  这类摄像机一般在机内录成数据流极小的AVCHD格式,一张SD卡可录数小时节目,效率极高,但图像信息量相对较小,不利后期制作中复杂的调色工作,弥补方案是在现场把曝光、色彩、反差尽量做到准确,没有偏差,日后不用作重大改变,另一方案就是外加高质量视频格式录像机,透过HDMI线录成ProRes 422之类的广播格式,8比特输出的摄影机录成ProRes 422文档应该已经把摄影机的成像质量完全榨取干净,市场上有性价比极高的产品组合,可以为低成本/没成本制作团队提供高画质视频。

  最后笔者为本项目购买了一台佳能C100,佳能香港公司提供了一部可拍23.97fps的XA20和一个650D单反机身,加上几支佳能镜头协助拍摄,经过十天拍摄,证明上述论点正确,XA20反应最快,其中一条伽玛曲线出奇地好使,既保留了从高光到暗部的广阔光差,但同时又有足够反差,基本上不用后期校色,直接输出,十分方便,所以容易拍到素材,为这部影片贡献良多。笔者还因为C100的新固件支持18-135mm STM变焦镜头连续自动对焦功能而买了这只镜头配合C100使用,无奈现场发现其自动跟焦有时需要超过五秒才能跟上,完全无法满足纪录片的抓拍要求,至于650D数字单反拍摄视频时对焦困难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没有用作本片视频拍摄之用,但却是一部极出色的照相机,反应快、轻便,为这次云南之旅留下大量美好的回忆。

  温文杰 HKSC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