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晓义:不绿色,不持续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0-02-09 15:12
  获奖无数,但她却说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西行”十年、“东归”十载,她认为自己回到了中国式环保的门口

  廖晓义坐在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的会议室里,矮矮瘦瘦的身体裹着灰扑扑的大外套。她双手捧着一个巨大的青花瓷杯子,上面有两个豁口。在她身后,是十几个大大小小、各种材质的奖杯-- “苏菲奖”(国际环境最高奖)、“绿色文明大使”、“环境英雄奖”、“全球公民奖”??因在中国最早推动环保、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廖晓义被誉为中国环保界的“教母”。

  廖晓义用“西行与东归”来形容自己的环保历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做“西式环保”,西行十年,虽然荣誉不断,但她说自己“基本上是个失败者”。2000年以后,她走上了“东归”之路,正在营建的乐和家园是“中国式环保”的落地实践。

  高消费,地球能撑多久

  上世纪90年代初,廖晓义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学习“国际环境政治”专业,并开始跟着西方人搞环保。“我在学习他们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他们的问题--西方社会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廖晓义说,在美国,人们习惯过“冬天像夏天,夏天像冬天”的生活,冬天商场把空调开得很高,进去的时候要脱棉袍、着夏装;夏天进商场,则要带上毛衣。“既浪费了能源,又违背了自然之道。如果这种生活方式不改变,我们还有多少地球支撑得了?”

  廖晓义曾经是工业文明的拥趸,她坚信工业文明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和朋友的一场争论,她才真正开始接触环境问题,而且很快被环境状况的真实数据所震撼。“关于工业文明能够自行解决环境问题的假设,不过是人造的幻觉,而真实的却是实实在在发生的环境灾难。”她痛心地说。

  1996年,廖晓义下决心放弃绿卡,回国创办了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她以“5R原则”为依据,推进了“绿色生活”“绿色社区”等行动。这些行动为她带去了许多荣誉。

  廖晓义越来越成功,也越来越困惑。有一次,她带着女儿到欧洲一个垃圾回收中心拍环保宣传片。一个自称是环保主义者的时髦姑娘,开车排了很长时间的队,等待处理自己带来的垃圾。当她把垃圾袋打开时,廖晓义发现,里边是很新的时尚衣服和几乎全新的物品,“完全可以开个精品屋。”

  “她的生活方式就是努力工作,拼命消费,再尽力回收。这样无节制消耗物能的生活方式真的是高品质的吗?她的环保到底意味着什么?”廖晓义认为,西式环保有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比如执法体系和民间组织参与;但是有着基本的缺陷,这就是只重视物质层面的环保而缺乏对于心灵环保和生命环保的关注,“净心”和“养生”基本上没有进入西方主流环保主义者的视野。

  “我基本上是个失败者。”廖晓义清醒地总结自己10年“西式环保”的历程。“为什么失败?因为我没有在根本处下手,找到中医说的‘扶正’的力量。”这样的反省使得廖晓义转过头来,又用了10年时间阅读和领悟《论语》、《老子》、《庄子》等古典书籍,寻访哲人,体验修行,行动求索,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寻找使消费主义社会转型的答案。

  节约是最大的环保

  廖晓义的新视角是由注重物质环保的“5R原则”转向关照心灵的“三能平衡”--惜物能、增体能、蓄心能。

  2000年以来,为了寻找中国式环保的精神源泉,廖晓义用“苏菲奖”的奖金做经费,拍摄一部关于传统生存智慧的纪录片《天知道》。

  “古人理解的能源不止是物质,还有另外两种更为珍贵的能源,这就是健康的来源‘体能’和快乐的来源‘心能’。现在很多人热衷于购买各种奢侈品。他们不知道地球上最奢侈的两样东西其实是健康和快乐。”

  廖晓义也是“三能平衡”的第一位实践者。为了“惜物能”,她很少用一次性面巾纸而是用手绢,不用洗衣机而是买了一个搓板,家中没有空调,没有私车,吃素,尽量减少生态脚印;“增体能”的起始点是关注自己的呼吸的质量,关心自己的食品的来源;“蓄心能”则要降伏自我的贪念私心,要知足。

  她最近一次买衣服是在2004年。那次到电视台录节目,工作人员觉得她穿得太寒酸,提供了两千元让她买衣服。“两千块钱,我买了一大批。以后每次打开衣柜看到里面塞满以前的衣服,就感到惭愧。太够了,基本上不需要再买了。”

  绿色消费者:请用你的钱投票

  “To buy or not to buy?”这是廖晓义在巴黎买的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的话。这是对“我买故我在”的消费主义社会的讥讽。 “除了‘买’,不知道如何生活,这是现代病的一个困境。”廖晓义参加过一个论坛,不少人振振有词地谈消费者的消费权利。“我说,那消费者的环境义务在哪里?我就不明白,不谈消费者的环境义务,不讲绿色消费,消费又如何能够持续?”

  最近两年,廖晓义与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合作推广“绿色选择”项目,提出“绿色消费的基础应是负责任的消费和适度消费,提倡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中实践社会责任感,考虑产品背后的环境成本、动物福利、社会公平、企业表现等,真正用钱来投票。”

  “绿色选择”项目负责人胡卉哲认为,我们之所以需要“绿色消费”,是因为发展中的中国,消费市场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环境与资源消耗,很有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危害。而消费者实际上可以通过购买来影响产品和市场导向。

  “你愿不愿意身体力行做一个关心生态环境、不过度消费的绿色消费者?”由《小康》杂志与搜狐绿色频道共同发起的“小康绿色消费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人(95.45%)都愿意做一个绿色消费者。

  “当人们不满意食品污染而追寻有机产品的时候,中国就有可能成为世界的有机食品菜篮子;当人们厌倦了工业产品而向往手工制品的时候,中国的手工艺传统就有可能引领时尚;当人们真正关注健康,用生命崇拜代替了资本崇拜的时候,古老的养生智慧和国学教育就有可能拥有市场。”廖晓义认为,生活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经济的衰退,而恰恰是产业转型和新的生态经济的发动机。惜物能、增体能、蓄心能的“三能” 都可以刺激新的产业,比如生态农业、养生产业、创意产业、国学产业等等。

  “‘物欲’变成‘物狱’,人就成了物质的奴隶。我们只有打破这个‘物狱’来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才能获得健康和幸福,这也是我们环保的最高追求。不要把全部的生命都用来交换多余的物质,而是关注生命的品质。廖晓义用一以贯之的声音轻轻地说,”中国式环保何其简单,敬天惜物,顺应自然而已。我一点都不极端。如果说我是一个极端环保主义者,那么只是表明,现在的极端消费主义者太多了!“

  生态脚印, Eco Footprint,

  是简单的环境会计学方法,

  可以测算出人口对自然资源的需求

  和地球实际生态承载能力

  之间的关系。

  “生态脚印”值越小

  对生态的影响力就越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