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有乔布斯?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乔布斯,互联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1-26 13:36
2011年10月,浙江省的某市政府发布了一个重大的人才培养工程,以5年为一个培养周期,每周期投入培养经费5000万元,邀请两院院士来做导师,培养100个“乔布斯”式领军人物。结果,这个消息一下子爆开了,“培养100个中国乔布斯”成了一个大笑话。
其实,这里都有误解。人家说要培养100个乔布斯式的领军人物,说白了就是培养创新领袖。我在so.com上搜了一下关键词“创新+工程”,结果有知识创新工程、党建创新工程、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每一个是不是听起来都挺宏大的?
今天的中国没有乔布斯,谁说自己是乔布斯,谁就是骗子,目前的中国乔布斯都是赝品。那么,中国有13亿人口,难道就没有在智商、个性、创新力方面抵得上乔布斯的年轻人?如果按比例来看,绝对有。他们就像种子一样,但可惜落到了一个不宽容的文化土壤上。宽容是创新之水,如果没有宽容之水浇灌,那这土壤就很难支持创新,再好的种子落到这个土壤上,也长不出乔布斯来。
我们能不能创新,能不能培养出“乔布斯式的领军人物”,最后还是落到是否我们是否有支持创新的宽容文化。
那么,什么是文化?
不是讲个《论语》、讲个《易经》就是文化,文化是我们每个人遇到一件事,脑子里出来的本能反应——善恶判断,是非标准。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的文化,我们对企业的价值判断,不是这个企业有没有创新、有没有为用户创造价值,而是有没有赚钱、有没有上市、有没有市值上百亿过千亿。简单地说,我们现在判断企业,乃至判断一个人的标准,还是成王败寇。如果一个公司把广告屏挂到了全国所有出租车的后座上,不管晚上对疲倦的乘客来说光线有多刺眼、噪音有多扰人,只要它赚了很多钱,只要它能上市,在我们的文化里,它就是一个成功企业。
一个人的思想和看法从来没有变过,但是公司上市了,市值过百亿了,大家就觉得这个人不一样了。其实,你会发现,我们每个人愿意聆听成功者的声音,是因为很害怕自己会失败,我们对失败在文化上并不是特别宽容。
但是,创新意味着什么?创新一定意味着它是失败率特别高,失败是必然,成功是偶然的。你今天看到成功的企业,背后躺着一百家跟它一样,甚至更努力、更优秀的公司。但是运气不好,失败了。虽然它同样做一件创新的事情,但因为它失败了,很多人觉得不看好。
大企业也不能免俗,同样的文化,对失败它们同样怀有深刻的恐惧。所以,不管有什么新模式,都会让小公司先去探路、趟雷,小公司做不成,大公司不会有什么损失。小公司一旦做成了,大公司立即跟进,这样出错的概率最小。这就是所谓“稳健的竞争策略”。它们可以振振有词地说:“我抄这些小公司又不犯法,有什么错?这些小公司还不是全抄的国外的?”所以,不要指望我们行业里的大公司能像美国一样输出什么价值观。
再回到乔布斯身上,如果有人认真阅读过乔布斯传,反复读几遍,你会发现这个人是极其不讨人喜欢的人,是一个苛刻的、不宽容的、怪僻的人。这个人如果成为你的同事、成为你的老板,或者生活在你身边,可能会让你觉得很痛苦。这样的种子落到中国土壤上,早在高中时代或者大学时代就被我们给灭掉了。
我们文化深层次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从众。我们其实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如果有一件事特别特立独行、特别与众不同、特别标新立异、特别少数派,我们都不会太看好。谁要讲颠覆、谁要搞破坏式创新,就会被当成制造麻烦的人。到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周鸿祎就是搅局者、捣乱者,天天吃饱了饭没事,老是跟那几个大哥打架玩。你为什么不顾及行业的利益?!你为什么破坏互联网行业的和谐?!你为什么要破坏大公司的商业模式?!
我最近花了很多的时间到处鼓励创新,但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是指望不上了。我在中国互联网的丛林和烂泥里,跟鳄鱼们打斗,但是我希望现在的媒体,包括我们的教育,能够一起努力,逐渐地改变中国文化里面对创新的价值观。如果这种价值观能够有所改变,我相信中国优秀的年轻人肯定是很多的,才能形成像美国这样创新和创业的氛围,最后中国才能出现真正的硅谷精神和乔布斯。
周鸿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