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架构大势所趋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融合架构,戴尔
  • 发布时间:2013-11-26 14:18

  “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从IT系统的发展演变来看,似乎其也能够用这一句话来概括,从最初的大一统分化成服务器、存储、网络以及其他设备。但现在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融合基础架构,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同。

  融合基础架构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出现,最早应该是由惠普公司提出的。但这一概念迅速得到其他IT供应商的认同,近几年之内,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融合基础架构产品,如惠普的CloudSystem、VCE联盟的vBlock、NetApp的FlexPod、IBM的PureFex System、戴尔的灵动系统(Active System)以及HDS的UCP平台等,Oracle公司的数据库一体机也属这类产品。同时国内的一些厂商也纷纷跟进,例如浪潮发布的天梭K1系统,以及初志科技发布的“数据动车”等。

  什么是融合架构?

  关于融合基础架构的定义,业内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维基百科对融合基础架构的解释为:“融合基础架构是把多个信息技术(IT)组件进行融合,组成一个单一的、优化的计算解决方案。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的组件包括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和IT基础设施管理,自动化和业务流程的软件。”按照这一解释去理解的话,上述所有产品均包括其中。

  除了这些之外,戴尔公司还认为,融合基础架构不应该只局限于具体的某个产品,参考架构类策略或者产品也应该算在其中。例如戴尔灵动家族就有一类产品是给用户提供参考架构类的,这种方式给用户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另外EMC的VPLEX也同属这类产品。

  尽管融合架构产品的技术各式各样,按照软硬集成深度来看的话,可分为面向IaaS、PaaS的产品。并且从市场反应来看,融合基础架构产品的市场还较小,但其前景广阔。据IDC发布的预测显示,到2015年,65%的用于私有云环境的服务器将成为一体机。因为采购这类产品来构建云环境的话,可以省却大量的验证部署周期,所有的产品都已经是供应商验证过了的。甚至有些产品还集成了最佳实践,如戴尔的灵动系统(Active System),IBM的专家集成系统以及惠普的CloudSystem等。

  融合架构普及迅速

  任何一个新鲜的事物出现必然有其原因,用户需求是其最为重要的因素。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云计算、虚拟化技术的大规模普及,用户对于IT系统有了更深程度的认识。在引入虚拟化技术之后,就会使得用户IT环境中的资源能够随时动态调整,非常具有弹性,因为虚拟化技术的目的就是消除资源的物理间隔。

  而任何事情都会有两面性,同样引入虚拟化技术之后将会使得传统的IT管理方式加以改变,比如从应用服务器角度来看,资源动态调整必然产生虚拟机的漂移,而这就要其管理必须具有一定的自动化能力,如果仍是传统的管理方式的话,IT管理员不但要了解底层硬件的知识,还需要掌握虚拟化等新兴技术方面的知识。

  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对于一般的企业用户来说,IT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底层的软硬件技术么?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大家都知道iPhone易于使用,可以说革新了移动终端的使用方式,但用户真正会去关注iPhone底层的硬件配置吗?

  再从CIO的角度出发,CIO或者CEO真的需要关心IT系统底层具体采用何种技术吗?对于企业而言,其更多的是针对业务,需要IT去做什么,IT能够给业务带来什么改进。企业真的需要一个强大到通神的IT技术专业人才或者团队去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安装、测试、调配等等环节吗?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这并不重要,至少不是最重要的。从产品角度出发,也许供应商的技术人员将更加专业一些,那么为何用户不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改进业务上呢?而将这些环节或者需求仍给供应商呢?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转变自己的观念,希望供应商能够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更希望供应商能够交互即插即用或者经过简单调试就可以使用的解决方案。而技术融合或者集成的琐碎工作让供应商去完成也许更加专业,同时也更能发挥企业的优势。至少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这种方式更容易接受,毕竟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是Facebook或者百度。

  这也正是融合基础架构快速普及的主要原因。从显性因素来看,融合基础架构这类产品的有点在于可以降低企业的总体采购成本,并提升IT灵活度。更高的硬件利用率、更少的布线和网络连接可以让用户有一个较低的总体成本,而通过数据中心的自动化管理、存储整合和网络管理等方式来减少人工,可降低运营成本。

  另一方面,在IT灵活度上,IP SAN和FC SAN的虚拟化可使得资源灵活调度,单一控制管理平台让管理更加简单。并且从整个IT的发展趋势来看,关注焦点已经逐渐从硬件性能之上逐步转向了软件方面,于是“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数据中心”也成为未来IT发展趋势,用户将更加关心应用及体验,而不愿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实施部署环节,而这也是促使融合基础架构这类产品快速普及的关键因素。

  用户如何抉择?

  鉴于融合基础架构类产品的诸多好处,用户越来越倾向于采购这类产品,但市面上产品那么多,如何去选购适合自己的产品呢?如果再用传统的目光去审视这类产品,比较谁的计算能力最强、哪家的存储性能更好明显是不合时宜的,因为这类产品更多的是强调整体性能、扩展能力等。这其中,供应商对于融合基础架构产品的重视程度、对市场的重视程度以及设计理念将直接影响产品的适用性,如果用户认同供应商的理念,那么也许这款产品就最适合你的业务需求。

  而且,如今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融合基础架构已经不是停留在最初的简单的硬件堆叠上,更多厂商开始着手与ISV(独立软件供应商)深度集成,即将IT基础设施与具体的应用需求相结合。比如,惠普与用友的合作,而在全球范围内,惠普一共有200多家这样的合作伙伴,包括主流的SAP、Oracle等主流供应商都与惠普有着深度合作。其他像戴尔等厂商,同样与ISV有着深层次的合作,例如在通用软件方面,戴尔与VMware和微软都有紧密合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能够与自身业务更切合的产品、厂商显然更符合用户的根本利益。

  本报记者 于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