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企业拓展海外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海外,本土企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1-26 13:42
本土解决方案提供商一边拉动内需,一边又把业务范围扩展到海外。而在这一浪潮中,东盟、中亚、东欧和拉美等新兴市场成为解决方案提供商关注的重点。
IDC发布了全球半年软件追踪报告的最新结果。2013年上半年,全球软件市场同比增长5.5%,总体市场规模达到1790亿美元,接近于IDC预期5.7%的全年增幅,同时这个数字也高于2012年上半年5.1%的增幅。在经过由欧元区动荡造成不确定期之后,软件行业开始出现复苏迹象。IDC预计,这个平稳的积极情况将持续数年时间。“企业将看到新机会,利用信息推动新的、增强的产品和服务。因此,这解释了为什么用于管理、访问和共享信息(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软件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仍然是有一个优先事项,以及软件市场增长动力的原因。”IDC全球软件、服务和执行顾问研究副总裁Henry D. Morris表示。
就像IBM、SAP、戴尔、VMware等国外解决方案提供商一样,在软件行业利好数据面前,本土解决方案提供商一边拉动内需,一边又把业务范围扩展到海外。而在这一浪潮中,东盟、中亚、东欧和拉美等新兴市场成为解决方案提供商关注的重点。
“近期,我们和国际伙伴一起探讨了如何把东软传统的解决方案业务和软件产品业务拓展到非洲和中东国家。”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王楠在近期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医疗系统承载的诊疗量是以百万计的,在我们同国际合作伙伴或者同行接触时,他们甚至不相信,一个医院信息系统可以做得像交易系统一样。”很多行业的解决方案一旦在中国市场验证、测试后,再推到国际市场后,它的压力和性能绝对有竞争力。
目前东软集团的海外渠道建设分为三大块。第一是寻找代理商。“我们在迪拜接触了很多的分销商和非洲国家的集成商,他们都是当地做集成业务的领先企业。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会发现,这些地区在信息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同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几乎一模一样,他们在过去几年里的整个信息化投资热点完全是硬件建设,包括机房、主机、存储、网络等。”对于这一情况,东软除了同当地分销商合作,也会同他们一起进行产品本地化的研发;而对于竞争力较大的欧美发达国家,东软干脆直接在海外建立研发基地。因为最好的渠道莫过于深入其中,东软的汽车电子研发中心就建在海外;最后,也是IT行业最传统的模式——收购,“东软会在海外构建自己的渠道网络,而收并购确实是非常重要的补充价值链的手段。”王楠说。在刚刚举办的东软2013解决方案论坛上,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透露,目前东软集团来自国际市场的业务收入已经占据总收入的近35%,未来这一比例将达到60%。
作为传统管理软件厂商,用友也在2010年就开始了海外布局。2010年,用友已经组建专门的海外客户事业本部,推进海外业务。之后,用友集团又与Atos旗下子公司共同出资570万欧元建立合资公司Yunano,开拓欧洲、中东、非洲以及中国云计算市场,其中Atos占股70%,用友占股30%,通过合资,很多分析师认为,用友可以快速进入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
而在最近的一条新闻中,华为与Enterprise Systems达成一项合作协议,以推进它在阿联酋的企业解决方案分销工作。Enterprise Systems作为华为的增值合作伙伴(VAP),将向整个阿联酋的客户分销华为针对酒店业和公共部门的行业解决方案组合。该解决方案涵盖了IP网络基础设施、统一通信和协作,以及在云计算和数据中心管理上的创新。
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曾经表示:“尽管中国三季度数据显示经济企稳回升,但也只是短期向好,因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几乎减半,过去依靠发达国家繁荣拉动外需的局面发生变化,中国经济增速高位下行不可避免。”同时,他也表示,看好海外新兴市场的发展,鼓励中国有实力的企业大胆走出去。
本报记者 王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