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

  • 来源:汽车杂志
  • 关键字:尊重,杂志
  • 发布时间:2014-01-16 12:55

  历经多次改版的我头一次心慌。

  一本大刊的改版是能够对行业有牵引效应的,出于对《汽车杂志》历届团队成果的尊重,我们如履薄冰。

  老舍写散文的时候用的是白话文,但行行对仗依然公正有加,如果前一句是平声结尾的,下一句就会用仄声来开头,这是为什么老舍的文字至今读起来依然有着一股独有的韵律。别人轻易不能懂,起笔就可以往下写了,看上去也是那么回事,但推敲起来就是欠点味道。如果这个人没背诵过唐诗若干,恐怕他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姑且将其理解为一种尊重,老舍即便是用了“颠覆式”的白话文,他依然对古典的文言文保留着神圣的尊重感,我想起毕加索在画那些“鬼画符”的抽象派之前,也是有着深厚的油画功底的,而人称“十二金钗”的勋伯格存写出《十二音列理论》之前,也熟稔巴赫的平均律。

  以前以为颠覆就是划清界限,但事实上我们所尊敬的,依然留在新的躯体里。就如那一天,一个网媒的小兄弟问我,你们写稿还打提纲吗?他提出这个问题让我有点诧异,在我的理解里,网媒的文章无非是按着步骤来,外观说完了写内饰,内饰说完了写发动机,有一套成熟的写稿模式。但接着他跟我列举他们最近的选题会:如何报题、如何执行、如何讨论一篇大文章下的节奏。听完我自愧不如,貌似我的很多稿子只有简单的三、五条思路,以前出去试车还带着一个小本儿,现在懒了干脆就用手机录音来记录了。

  他说,他一直觉得杂志是值得尊敬的,抱着书纸阅读和滚动鼠标阅读不一样。“我以为你们每一篇文章都有逻辑严密的提纲呢。”这句话让我有点尴尬,该不会是我们身处其中,居然忘掉了当年的尊重?而这位对杂志怀揣尊重的兄弟,却把这份尊重感付诸于他的工作。

  我们当然还是尊重这份职业的,这个团队在凌晨两点下班的时候还在讨论第二天的工作,在三万英尺的高空还存想着落地后如何试车,起码在当下的中国,我们算是虚心前行的团队。

  某卫视有一档综艺节日,我十几年来都没看过几集,总觉得low得不好意思往下看,直到有一天海报说李云迪要去,我头一次准点守着电视看了一集,结果那一集节日彻底改变了我对该卫视的态度——我以前还只是不看这档节日,后来就基本上不看这个电视台了。我依然记得主持人拿着无知当搞笑的桥段,一点功课都没做就敢切入古典音乐这么一个专业的活题。当下这并不是个体现象,我们所处的这个行业里也如此,至今还能听到类似“汽车=四个轮子+两把沙发”的论调,浮躁起于不尊重,所以国人至今还在抄袭丰田花冠,却没有一款车能够抄得比花冠好。

  翻开这期杂志,大家会发现杂志的开本变了,编辑内容也渐进性地在开始改版,再有两期杂志我们的改版就能基本完成,历经多次改版的我头一次心慌。一本大刊的改版是能够对行业有牵引效应的,出于对《汽车杂志》历届团队成果的尊重,我们如履薄冰;与此同时,一个新的汽车网站也成立,对应新的移动阅读平台的搭建,《汽车杂志》正在从一个点发散成为一个面。

  有读者问我,调整后的内容是否好看?我说,只要我们还继续尊重阅读,它就应该不会差。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