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夏洛克的前世今生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夏洛克,前世今生,艺术创作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2-19 09:43
福尔摩斯自柯南·道尔笔下诞生至今已有100余年,但人们显然不愿让这位侦探默默隐去。多年来,关于他的话题甚至学说不断涌现,围绕他的艺术创作层出不穷。在2014年初开播的BBC版第三季《神探夏洛克》中,福尔摩斯又一次满血复活
2013年末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卡梅伦,或许在兴冲冲开通微博并主动邀约中国网友提问时,并未想到自己会遭遇这样的提问:“麻烦催下《神探夏洛克》好吗?别再一次三集,一等两年!”
面对中国朋友对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厚爱,卡梅伦表示,自己“会尽最大努力”转告对方,但他同时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作为独立制作公司,他实在不能告诉对方该做什么。但显然,老天帮了卡梅伦一个忙。2014年1月,《神探夏洛克》第三季正式回归,中国网友随之感慨--“首相的话还是管用的!”
作为英国BBC2010年推出的迷你剧,《神探夏洛克》更像是一部现代版福尔摩斯探案集。剧中虽依旧套用旧版人物设置,但福尔摩斯与华生这对老搭档并非生活在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而是21世纪。至于剧情设置,则像是用旧版的种种元素重写另外的故事。《神探夏洛克》中,由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的福尔摩斯精通网络、擅长使用各种数据库,爱发短信。另外,他有点神叨、有点聒噪,但不失优雅英伦气质。
当然,即便到了21世纪,福尔摩斯的故事依旧要靠搭档华生的记述广为人知,只是方式变得与时俱进--华生大夫把福尔摩斯的传奇写进了博客里。
即便有点颠覆,但《神探夏洛克》自2010年、2012年分别推出第一、第二季后,成了无数人追捧的热剧。康伯巴奇也因此走出“龙套演员”的梦魇,不用再去饰演诸如《赎罪》中道貌岸然的强奸犯、《鸠占鹊巢》中把妻子送到国王床上的丈夫,这些一闪而过的角色,他终于不再是某些网友眼中脸盘实在有点长、“顶着蠢货名字的白痴演员”,转身成为比Lady Gaga排名靠前的《时代周刊》评出的“百位影响力人物”,以及导演斯皮尔伯格盛赞的“银幕上最好的福尔摩斯”。
37岁的康伯巴奇或许属大器晚成,但即便如此,他也该感谢一下亲爱的福尔摩斯先生。毕竟自柯南·道尔笔下诞生至今的100余年间,人们对这位侦探似乎永不会厌倦。
生生死死一百年
不知有多少作家会如柯南·道尔一样,厌倦自己一手创造出的角色,恨不得对方一命呜呼。
1887年,随着小说《血字的研究》的发表,柯南·道尔和他笔下神探福尔摩斯一同声名大噪。但小说家渐渐感觉,这个神探占用自己太多时间,他甚至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我想把福尔摩斯干掉,一了百了,他让我无法做其他更正当的事。”在那时的柯南·道尔看来,“福尔摩斯”始终是自己的游戏之作,他更希望成为“严肃的历史小说作家”。
“怨念”之下,1893年12月,柯南·道尔在《最后一案》中让福尔摩斯与死敌莫利亚蒂一同跌入深渊,葬身莱辛巴赫瀑布。但柯南·道尔并未从此获得闲暇与欢愉,反倒要用更多精力,应对“福迷”们对他“杀死”大侦探的抗议。
1893年福尔摩斯“死”后的一个冬日,伦敦郊区诺伍德镇,柯南·道尔的住所前聚集了大群“福迷”,他们愤怒地向房子的窗户砸雪球和石块儿以抗议柯南·道尔“谋杀”了福尔摩斯。与此同时,伦敦市中心一场示威活动也在举行。连载柯南·道尔作品的《绳链》杂志收到雪片般来信,抗议无法接受在最新的连载中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和死敌一起坠下山谷,抗议者纷纷要求退刊。另外,还有成千上万伦敦市民涌入贝克街,也就是福尔摩斯在小说中的寓所所在地,人们抬着一具象征性的棺材,齐声呼唤偶像“复活”。
此情此景,甚至让维多利亚女王都无法坐视不理,她说,自己对福尔摩斯的死亡“很失望”。在女王看来,如果作家赋予了笔下人物最耀眼的魅力和完整的社会、性格体系以及他的虚拟人生,“想要再结束这一切,已不再是一个人的事。”
无奈之下,柯南·道尔向“福迷”们举了白旗,他不得不重新拾起笔,让跌入深渊的福尔摩斯活过来。直到完成最后一篇小说,他也没让大侦探再死一回,而是让其到乡下“专研养蜂事业”。
此后,柯南·道尔去世,但这并不能让他笔下侦探一同离去。有关福尔摩斯的“致敬”之作不断涌现。作家尼可拉斯·梅尔让大侦探与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一起探案,岛田庄司让福尔摩斯与夏目漱石联手。柯南·道尔的儿子写出了《福尔摩斯的功绩》;“恐怖小说之王”斯蒂芬·金则完成《华生医生破案记》。甚至在巴西,还有人写出剧本《跳桑巴舞的侦探》,其中笨手笨脚、患有高度近视的福尔摩斯被“流放”到里约热内卢,去侦破一桩被盗小提琴的悬案……几乎所有仿作都试图向读者说:我才是柯南·道尔的接班人。然而,在这些层出不穷的“致敬”之作中,唯有2011年出版的由作家安东尼·赫洛维兹创作的《丝之屋》,获得了柯南·道尔遗产基金会的认证。
除小说外,还有上百部影视剧涉及福尔摩斯。最新的,除英剧《神探夏洛克》外,还有美剧《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剧中福尔摩斯不仅搬到了美国,他的老伙计华生也变身成了成熟性感的华裔女性。
几年前,导演盖·里奇也拍出了一部《大侦探福尔摩斯》,其中小罗伯特·唐尼出演肌肉男版福尔摩斯,裘德·洛成了史上最酷最英俊华生。剧中的福尔摩斯会格斗且脾气火爆,推理剧俨然成了功夫片。
百余年来福尔摩斯的“永生”源自全世界对他的热爱,但显然,英国人对他的爱更为痴狂。
曾有媒体报道,英国人相信福尔摩斯的存在比相信丘吉尔的存在还要多。而2002年,在柯南·道尔被授予爵士头衔100年后,福尔摩斯也被封爵。这是英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虚构人物爵士。
同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亦郑重宣布,十分荣幸地吸收福尔摩斯先生为荣誉会员,并为他的雕像颁发了一枚奖章。在其看来,福尔摩斯虽为一位虚构的文学人物,但“他给侦探工作和怎样做一名诚实警察带来了科学方法,他可能是第一位真正的科学侦探。”
福迷与福学
福尔摩斯一次次在影视剧中“重生”,为之欣喜的除了观众,恐怕还有由柯南·道尔后代创办的柯南·道尔遗产基金会。他们主要负责管理和运营所有关于柯南·道尔作品及形象的文学创作授权、销售规划、广告授权等。或许对其而言,授权别人使用福尔摩斯相关元素从而获取费用,是笔不错的生意。
然而,就在《神探夏洛克》第三季回归前几日,忽然曝出的一则消息,恐怕会让柯南·道尔遗产基金会黯然神伤。
美国北伊利诺伊州地方法院做出判决,在美国地区,福尔摩斯系列作品中的各种元素和符号,如福尔摩斯、华生、贝克街221B、莫利亚蒂教授等,在判决即日起将成为公共财产,任何研究者、写作者、影视制作者等个人与团体都可免费使用这些元素进行自由创作,不必向柯南·道尔遗产基金会支付授权费用。当然,1923年1月1日后出版的柯南·道尔10部作品中的各类元素知识产权依然属于基金会。依此判决,遗产基金会已基本失去了对福尔摩斯的控制权。
这一裁决,造福的恐怕是很多福尔摩斯研究者与狂热粉丝。
相比大型影视剧公司及出版商,很多个人研究者一直对使用福尔摩斯相关元素,从而要缴纳的授权费望而却步。比如,曾编写过一本近3000页的《福尔摩斯评注版全集》的超级粉丝莱斯利·S.克林格,在听到此判断后就表示,“夏洛克·福尔摩斯属于全世界。”
克林格如此感慨,也算事出有因。
之前,克林格在编撰一本名为《In the Company of Sherlock Holmes》的福尔摩斯研究书籍时,先向柯南·道尔遗产基金会支付了5000美元授权费,可是不久,负责出版的企鹅公司忽然撤回出版计划,原因是,他们收到了遗产基金会的一封信,称如果这本书想要在亚马逊、巴诺书店和其他相关零售商出售,需再付一笔费用。
“这个判决使我们无需恐惧就可以使用福尔摩斯和华生(这两个人物)。”克林格如是说。
这世上像克林格一样,沉迷于福尔摩斯研究的人还有很多,甚至还因此衍生出一门“福学”。其研究内容包括:福尔摩斯毕业于哪一所大学?他的国籍究竟是英国还是法国?他是否曾经爱过爱琳·艾德勒?他乡间别墅的确切位置?他使用过多少个烟斗?他是不是左撇子?
“福学”正式出版物也有很多,多为“批注”或“百科全书”类。但也有人另辟蹊径,比如一位叫做法尼·克拉德柯的英国人就编写过一本《福尔摩斯食谱大全》,他参照福尔摩斯房东赫德森太太的菜谱记录及维多利亚时期饮食书籍,考证出福尔摩斯吃过的菜肴多达237种,其中他最钟意约克郡的地方风味,最爱吃的一道菜是烤牛肉。而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玛丽亚·柯尼科娃或许算不上典型意义上的“福迷”,但她所编写的那本《智多星:如何像福尔摩斯一样思考》却也颇具研究意义。她在书中借助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发现,追溯了福尔摩斯的思维模式与方法。
“福学”不仅有正式出版物,还有大大小小的研究组织。成立于1934年的贝克小分队(BSI)便是其中之一,其名取自福尔摩斯故事中,受雇于大侦探的街头流浪儿侦查队。BSI的成员既有普通“福迷”,也有侦探作家,还有美国总统罗斯福、通用汽车副总裁爱德加·斯密斯等名人。
“福迷”们聚在“组织”,最热衷的事情,莫过于解密、探秘。当然,他们的判断与讨论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循着原著中的蛛丝马迹推断演绎。比如有人认为,华生实为女性;还有人认为,福尔摩斯与爱琳·艾德勒有过一位私生子。
不知英国作家威廉·S.巴林-古尔德是否算作一位正牌“福迷”,但他所做的事情,和“福迷”多少有点类似。其所著的《贝克街的福尔摩斯》一书,就还原或说虚拟了大侦探整个人生。
读过本书,那些被《神探夏洛克》等剧触动敏感神经的人们可能有点失望,书中福尔摩斯与华生的感情清澈得简直透明,侦探深爱的还是“那个女人”爱琳·艾德勒。书里有专门一章描写福尔摩斯《最后一案》后失踪三年的经历。那三年,他不仅到西藏游玩一番,还与艾琳重逢。但两人只是匆匆一见,不过大侦探临终前却呼唤着“艾琳,艾琳”。
当然,“福迷”们感兴趣的问题或许还有--谁才是福尔摩斯的原型。迄今为止,很多人认为,柯南·道尔在爱丁堡大学医学院的导师约瑟夫·贝尔乃“福尔摩斯”。据悉,贝尔具有极其敏锐的观察力,他只需看几眼患者,就能判断出病人的病情,以及他们的习惯、职业、住地、民族。柯南·道尔正是将老师的这些推理方法安在了福尔摩斯身上,且福尔摩斯的鹰钩鼻和深邃目光与贝尔如出一辙。
另外,还有种说法,福尔摩斯的形象源自柯南·道尔的父亲查尔斯·道尔。甚至有部名为《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怪病和阿瑟·柯南·道尔》的影片,表示福尔摩斯的阴暗一面--依赖可卡因、经常性神经质,都是查尔斯私生活的反映。不知这样的阐释,是否会让“福迷”们有点不爽。
但更不爽的消息或许是,柯南·道尔侄子约翰的遗孀乔治娜·道尔曾在自己所撰写的《走出阴影:柯南·道尔第一家庭秘闻》一书中表示,那位福尔摩斯的创造者恃强凌弱、冷漠对待儿女、剽窃他人著作,而且还有谋杀嫌疑,而当年的《每日快报》编辑弗莱彻·罗宾逊才是《巴斯克维尔的猎犬》的真正作者。种种说法,让众多“福迷”嗤之以鼻,称其为“无稽之谈”。
其实,“福迷”们聚在一起,并非只是天马行空般头脑风暴,他们常常以实际行动,缅怀心中的睿智偶像。
据悉,英国福尔摩斯协会就曾多次组织全球各地的“福迷”到《最后一案》的发生地莱辛巴赫瀑布顶礼膜拜。一次活动中,两名“福迷”甚至装扮成福尔摩斯和莫利亚蒂,并模仿小说中情节一同纵身跃下悬崖。当然,两人身上都系有安全索带。
这样的戏仿充满了勇气与豪情,而有些戏仿则尽是灰暗与冰冷。
2004年3月,著名福尔摩斯研究者,伦敦福尔摩斯协会主席理查德·兰思林·格林被发现离奇地被鞋带勒死在床上,鞋带由木勺绞紧,尸体周围摆满玩具。经过一番现场调查、周密问询后,警察一无所获,没有人能够解释,格林究竟是怎样死的,又因何而死。
与此同时,格林的同性恋人站出来表示,格林死前总疑心“有个美国人在他家搞窃听,想整倒他。”这样的说法,让案情更加扑朔迷离。
然而,此后却有格林的朋友称,格林乃自杀,目的是让另一位研究柯南·道尔的美国学者蒙受谋杀罪名。格林生前甚至告知一记者:“自己恐怕会遭遇不幸”,然后又将自己家庭电话答录机中的录音换成了美国口音。英国《星期天时报》评说,格林这一行为模仿的正是福尔摩斯故事《雷神桥》一篇中,伪装谋杀的情节。
谁是福尔摩斯的接班人
像格林这般,对福尔摩斯迷恋成痴,乃至走向极端的“福迷”并非多数,大多“福迷”还都是保持着一种小清新风格:时至今日,他们仍会按照小说里的书信体例--抬头“亲爱的福尔摩斯先生”,落款“您忠实的某某某”,给住在贝克街221B号的福尔摩斯写信:有的提供某个案件的细节请求他去破案,有的希望他设法彻底结束世界上的核弹竞赛,有的询问他是否需要雇用一个管家,还有人煞有介事地向他报信--在大马士革发现了莫利亚蒂的行踪……
自诞生已百年,世人为何仍旧迷恋着福尔摩斯?
“福学”研究专家威廉·巴西古德的说法,或许颇具深意--“我们把他视为消灭邪恶和纠正错误的渴望的一种完美表达。”
与巴西古德说法形成呼应的是,现实中,一个由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刑事侦查与法庭科学界精英组成的团体--“维多克社团”,自1990年创立至今,始终效力于协助警方破获悬疑大案。他们以维护司法正义为己任,当警方对某宗人命关天的悬案感到束手无策时,经过他们的指点,往往“豁然开朗”。他们也因此被外界誉为“福尔摩斯的接班人”。新闻工作者迈克·卡普佐曾专门著书《杀人房间》,讲述“维多克社团”的秘密。
在卡普佐看来,社团成员们“对这个犯罪率、谋杀率日益飙升而乱象肆虐的世界怀有一股深切义愤,并有一种想矫正其秩序的激情”,这也成了驱使他们甘于为破解悬案无偿投入的动因。
卡普佐的说法,是否也可为福尔摩斯在人们心中长久不衰作解?
当我们谈论福尔摩斯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也许至少有一个维度,是关于他作为理想司法的化身,那便是独立、科学,与公正。
文/《小康》记者 罗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