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雄:愿做两岸间的一粒纽扣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江永雄,两岸,一粒纽扣
  • 发布时间:2014-02-19 09:44

  江永雄来自台湾,是箱包王国--皇冠企业集团的董事长。26年前,江永雄代表他的家族企业,忐忑不安地走向大陆。那时,他的脑海里一直盘旋着一个问题:到了大陆,我会不会被当作特务给抓起来?

  熟悉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的人,或许对江永雄那张棱角分明的国字脸不会陌生。在那个节目的嘉宾席上,江永雄是一位常客。

  对于很多台湾驻京记者来说,凡涉及两岸经济、政治方面的问题,江永雄是一位非常理想的采访对象。他为人和蔼、谦逊、乐于且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他对两岸事务非常了解。此外,他还是一名国民党员,且是国民党十八大中央候补委员。

  江永雄来自台湾,是箱包王国--皇冠企业集团的董事长。26年前,江永雄代表他的家族企业,忐忑不安地走向大陆。那时,他的脑海里一直盘旋着一个问题:到了大陆,我会不会被当作特务给抓起来?

  “皇冠”闯大陆

  如今提及大陆,江永雄口中经常会冒出这样的句子:“我来到这里二十多年了,我很清楚……”语毕,双颊的酒窝会不自觉地向下深陷,然后在脸上溢出一朵笑容。

  26年前,一切没有这么美妙。上世纪80年代初,由父亲江枝昌和叔叔江枝田创办的皇冠箱包,已经营了三十余年,并在海外受到追捧。但大陆于他们而言,还是一片盲区。后通过香港代理商,江家人意外发现了大陆市场。

  为开拓大陆市场,江家进行了一场民主表决。江永雄是唯一投了反对票的那个人。让他没想到的是,家人一致决定派他前往大陆。

  江枝昌、江枝田兄弟小时候家境贫寒,兄弟俩相互扶持着共同成长、共同创业,直至2013年年初江枝昌老人过世,两兄弟都没分过家。家里和企业里的大事,一家人总是平等地进行协商。

  江家兄弟俩膝下共有18个子女,江永雄排行老二。为帮衬家族事业,江永雄和大哥、四弟早早离开校园。与父亲江枝昌“箱痴”的低调个性不同,江永雄生性活跃、热情,这和叔叔江枝田有几分相似。

  25岁的江永雄最初认为,大陆依然是“吃树根、树皮”的贫穷模样。来到大陆之后,却发现和想象完全不一样。虽然在台湾开宝马,来到大陆后只能走路、骑单车,但江永雄已经很满足,这片土地处处充满生机,周遭的人对他颇为友善。“当时我还只是一个小朋友嘛,大家对我倒蛮好奇、蛮友善的。”就这样,他开始与大陆人交朋友。

  1988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即所谓的“22条”。该规定确认,台资企业享受相应的外商投资企业待遇,在投资与税收等方面享受着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

  对于江永雄和他的皇冠来说,大陆是一片充满了“机会”的热土。

  1992年皇冠收回了香港代理商的代理权,正式在广东中山建厂。那段时光,江永雄基本上“以厂为家”,从产品设计、生产到市场推广的每一个步骤都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

  江永雄是个典型的台湾人,踏实、勤奋、严谨,对于皇冠的产品质量,他不放过任何细节。短短几年,皇冠在大陆的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为亚洲最大的箱包研发、生产、销售基地。

  “在来大陆之前,皇冠算是小企业,到大陆才变成大企业。”在江永雄看来,皇冠深耕大陆市场,比做国际化更重要。“当你占领了大陆市场,基本上就是世界第一了,因为全球四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跨界创新”

  “您是前门‘台湾映像’的江永雄先生吗?”在2013年第二届华人家族企业年度论坛的茶歇期间,多位与会嘉宾都以这样的开场白与江永雄打招呼。“台湾映像”已经成为江永雄的另一个标签。

  2010年9月28日正式开张的“台湾映像”,位于北京前门的大江胡同内,距天安门不过500米距离。当时官方媒体在报道中称,该园区以“台湾会馆”为龙头,涵盖一条台湾风情街和台湾风情市集、国际企业总部、新创产业交易、会议会展交流等四个主题区块,总建筑面积约53000平方米。

  从制造业跨进文化、服务产业,“台湾映像”于江永雄而言,又是一个“阴差阳错”。

  台湾有句话叫“公亲变事主”,指劝架的人最后变成了吵架的人。江永雄认为自己从制造箱包到投资“台湾映像”的大跨越,颇有点这样的味道。

  在大陆26年,江永雄已编织起一张庞大的人脉网。除经营皇冠之外,待人热忱的他也积极地为其他台商进入大陆做推介。如今,江永雄名片的背面印着一串长长的社会头衔:中华海峡两岸兴盛经贸促进会理事长、台湾省商会驻京代表、北京台资企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2008年次贷危机过后,台湾商品的出口亟须注入一针强心剂。江永雄提出对台湾商品进行整合推介,在北京打造一个原汁原味的台湾文化、商品的大平台,同时也为在大陆的台商筑一个“家”。其同伴却一致认为,这项工作由提议者来做最靠谱。

  江永雄还真就这样接过了这项工作。

  2011年,他开始把皇冠企业集团的业务交由弟弟妹妹打理,自己将心思放在了“台湾映像”上。在他心目中,这条台湾商务文化街是一个集台湾主体旅游、商业购物、文化互动、教育交流和专为台商打造的多元交流、交易的平台。

  然而现实的“台湾映像”却偏离了他的设想,经营陷入了困境:商家难以为继,纷纷撤离,他自己也亏损了四千多万。“到大陆顺风顺水二十多年了,居然在这‘翻船’……”说到这,江永雄脸上的笑容变成了苦笑,“我感谢这里给了台湾人一个‘家’,可是现在这个家快没了。”

  对出现的问题,江永雄做了考察和分析,但他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尚缺少经验。当初招商的崇文区和东城区合并,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发生变动,对此事的关注程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每当提交意见和建议的时候,他总是碰壁。

  至于问题何时能得以解决,江永雄心底也没有太多把握。不过,他表示还是要“继续反映、继续沟通”。

  “希望成为一粒纽扣”

  江永雄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台商的特殊身份:他是一名国民党员。但他似乎从来不避讳自己的这个身份,他愿意以这个身份来表达观点。他觉得这个身份可让他扮演一些不一样的角色。比如他可以向国民党领导人提出建议,改善两岸商业合作的环境。

  江永雄深信,两岸的商业合作可以更加亲密。以餐饮业为喻,他认为,台湾善于产品的研发,因此比较适合扮演大陆的“中央厨房”,负责菜品开发;而大陆在营销方面则有着明显优势,可以把这些菜卖得非常好。

  “二者紧密结合,那可以把事情做得非常好。”对于两岸未来的发展趋势,江永雄充满了期待。

  江永雄时常戏称自己在北京的办公室为“两岸资讯交换中心”。

  “在两岸的交流互动中,我希望我能成为一粒纽扣。”在他看来,海峡两岸如同一件衣服,没有纽扣,衣襟就开了。因此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来扮演两岸之间的那粒纽扣。

  江永雄笑称,两岸的领导人就该到对岸去办公,听听那里的人们说什么、想什么,而不能依靠臆测、靠猜。“只要多接触、多了解,自然能建立起相互间的信任,毕竟两岸‘血浓于水’。”

  1999年,江永雄将妻儿接到北京居住,并把家安在了这里。他的儿女们在北京上学,和大陆的同学交往,一切都其他同龄人别无二致。

  “大陆的文化、语言和生活习俗,跟台湾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作为台湾的企业家,也只有在大陆,还可以用台湾文化的概念去做,”江永雄说,“一生再没有这样相同的第二次机会!”

  文/《小康》记者 温小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