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天鹅》
导演:Darren Aronofsky
主演:Natalie Portman / Vincent Cassel / Mila Kunis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上映日期:2010年12月
不得不说,人世间就是一场平衡木的较量。不认真是懒惰,太专注又成了执著,这场力量火候的拿捏,就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性与修行高下。而电影《黑天鹅》就如漆黑夜幕下拉开了猩红色的华丽帷幕,上面上演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个天鹅之殇的故事。
圣洁的白天鹅
起初的影片,有着童话故事般的开端:尼娜,纯洁而美好,扎一丝不苟的髻,白色呢绒大衣,来往于家与工作之间。在家是母亲百般呵护的小公主,有着少女梦幻的一切装饰,粉色的房间粉色的床铺美好的早餐,大大小小的毛绒玩具;工作是纽约芭蕾舞剧团的舞蹈演员,也是下一场轰动全国的芭蕾舞剧《白天鹅》的候选人之一。
舞台上,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白天鹅》讲述了一个伤感的爱情故事。公主被魔鬼施咒变成白天鹅,白天鹅爱上王子,在结婚前夜,王子被白天鹅的孪生妹妹黑天鹅诱惑而背叛,白天鹅痛苦绝望,站在崖间,纵身一跃……舞台下,影片的紧张气息在一点点酝酿。尼娜苍白而脆弱,如一张没有情感的白纸;对自己过分的严格,对于想得到“白天鹅”一角异常的紧张;照镜子后背无端渗血的抓痕,地铁上恍惚看到的另一个自己,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从尼娜的慌乱中,我们看出一些端倪,那似乎源于尼娜的母亲。在自己的事业巅峰生下了尼娜,将自己对芭蕾舞蹈的全部希望投注于尼娜身上,把尼娜强行装入糖罐子里,希望她永不长大,永远是听自己摆布的瓷娃娃。原来,这看似呵护备至的母女关系对尼娜已然是长达二十八年的人性压抑。
一半白天鹅一半黑天鹅
莉莉的出现,勾起了尼娜心中的一团火。莉莉正好是尼娜的相反,她热烈,奔放,好像能带出另一个尼娜,又或者,那本就是尼娜的另一面。
第一次,尼娜因为排戏压力大而孤苦无助,莉莉主动开解宽慰,诱导尼娜说出内心话,借机慢慢走近尼娜。第二次,莉莉去尼娜家找尼娜,达成尼娜对母亲的反抗,还让尼娜尝到了放纵后的自由。酒醉迷幻的世界,圣洁的白天鹅渐渐飘离,而黑天鹅在尼娜的心中蠢蠢欲动。在午夜的出租车上,莉莉靠尼娜越来越近……释放了尼娜一直以来对性的压抑。
然而,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阴谋而来,殷勤背后远没有那么简单。莉莉觊觎尼娜的白天鹅一角,她希望能够毁掉尼娜由自己胜出。可是,莉莉却忘了,要演好这个一人分饰两角的角色绝非易事,她是黑天鹅的化身,却寻不到白天鹅的踪影。
邪恶的黑天鹅
随着正式演出的日子逐渐逼近,尼娜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无数的人告诉尼娜:在你的身上只有圣洁的白天鹅,却看不到一丝邪恶的黑天鹅。如果要成为一个好演员,就必须毁掉原本的自己,建立另一种人格,这才叫--完美。
在这样一点点的心理暗示下,尼娜看到了越来越多的“黑天鹅”。在镜子里,在海报上,在地铁里,于是,她向着心中那个强烈的黑影召唤,奋不顾身的去了……感受被澎湃的欲望之火所包围,歇斯底里抵抗母亲的管制,后背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伤痕,许多臆想,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在最后的演出中,饱满的激情燃烧至沸点,从前的尼娜已经荡然无存,仇恨的火焰将她灼烧,尼娜用摔碎的化妆镜杀死莉莉,这时的她已蜕变为一只完全的黑天鹅,华丽、魅惑、激荡、危险。尼娜精湛的演出空前绝后,观众沸腾起身鼓掌,最后一幕,白天鹅纵身跳下悬崖。原来,这一切都是臆想,尼娜用化妆镜杀死的不是莉莉,而是自己。当鲜红的血浸满身体,尼娜仰望光明,微笑的说:我达到了完美。
这部小成本制作的电影《黑天鹅》,成就了娜塔莉波曼一个人的华丽秀。在演绎这个人格分裂的尼娜一角时,娜塔莉波曼表现出强大的气场,张弛有度,饱满锋利,在三月刚刚落下帷幕的奥斯卡颁奖礼上,荣获影后殊荣。而当我们想起,17年前,《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那个永远的 “萝莉”,却还依稀在昨日。
文/一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