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借”制度优势

  去年年底曾一度炒热的“香港将租借南沙”一说,不久前又因为“香港园”的新闻而再度受到瞩目。这一次,不但香港马上出来否认,广东方面也表示了更为明确的态度。广东官方不但一再表示不会把南沙租借给香港,一批官媒也相当适时地放出评论文章,指出南沙(以及横琴、前海等广东境内的)自贸区的合作模式,必须坚持广东“主导”,港澳“参与”的形式。部分评论更勉为其难地尝试解读这样做的好处何在。只是,不向港澳放治权的广东自贸区,较之于其它省市(尤其是上海)自贸区而言,还有何优势可言?

  广东最近的这些表态,让人想起去年年底“租借南沙”传闻冒出后,广州副市长陈志英的回应。陈当时说:“肯定没有‘租借’这种说法……香港参与开发也是南沙规划里明确的,因为南沙是一个粤港澳共同开发、共同发展、全面合作的国家级新区,但怎样去开发合作,方式有很多种。”当时的说法对于谁主导南沙等珠三角自贸区还是相当含糊,相较之下,最近这种“广东主导,港澳参与”的说法,显然是明确了广东(尤其是广州)方面不肯让出治权。换而言之,一个合理的推测是,在广东立场转趋强硬后,港澳未来在珠三角自贸区中只会也仅能扮演配角。

  若只允许港澳扮演配角,那将是珠三角自贸区的一大败笔。要说明这个问题,整个问题必须反过来思考:珠三角自贸区的治权交给港澳(尤其是香港)有何优势?这里的核心并非港澳的人才、资金或者技术,而是一国两制之下,港澳特区拥有的制度优势。在当代中国,以北上广为首的一线城市,早已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资金和技术也遥遥领先于其它城市甚至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对于这些一线城市甚至以它们为核心的中国三大经济区,港澳拥有的资金、人才或技术,只不过是小菜一碟。所谓内地对香港服务业的需求,不妨看看CEPA签订逾十年以来,香港有多少医生北上执业了?我们需要香港的医生吗?需要,尤其是妈妈们,不过只在港境内有需要。原因,大家都懂的。

  仅仅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香港相对于广东,有的并非技术、人才或资金优势,而是制度优势。如果珠三角的自贸区由港澳(尤其是香港)管理,国家并无损失,因为挂的都是五星旗,但这个地方乃至周边的民众却得益巨大。就以“租借南沙”或“香港园”为例,这样的自贸区将在一定的年限内通行香港《基本法》,原有的内地官僚机构整体撤出,换来一个香港政府。从平民老百姓的角度看,届时会见到香港的警察、海关、法院甚至ICAC,能买到受香港法例监管的港版奶粉、金饰、手表和药品,可以收到香港的电视和广播,阅读香港的报刊,还能与香港人一样上网,拥有同样的出入境便利等等。这一切,仅仅是制度优势的一个表现,但已经足够诱人了。

  从地区间竞争的角度看,如果能把治权让给香港,珠三角的自贸区便能在制度上全面压倒上海自贸区。不管这是叫“租借”还是叫什么园,只要能全盘移植香港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乃至文化政策(珠三角诸市本来就同处于广府文化圈中),一种全方位的制度优势,将可以轻易把中国其它省市的自贸区比下去,珠三角自贸区毫不费劲地不战而胜。

  尽管让出治权整体得益,但很多时候,只要有人利益受损,再好的构思也无法推进。例如,站在广东的角度,撤出整个自贸区辖地原政府部门的“安置”问题。如果撤出的是整个南沙区政府,那么将是一件非常让广州市头痛的事。此外,广东尤其是广州市在南沙投资的大量基建项目,一旦让出治权,也就等于拱手送人。因此,“租借”虽对港珠澳乃至华南的“公利”之益昭昭在目,但却显然不符合广州市政府的“私利”。在后者看来,南沙有如其后院的一亩三分地,哪怕只是种瓜种菜也还是自家的。这种思维,中国人都懂。

  文/陈永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