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一树马缨花

  再后来,郑板桥抄写了这首诗。他继续改换地名,“盘塘江”变成“湓江”,然而花还是紫荆花

  早年读《聊斋志异》,有几篇特别喜爱,其中就有《王桂庵》。故事里,北方世家子弟王桂庵南游,泊舟江岸时,邂逅船上一位姑娘芸娘,他念诗达意,眉目传情,不料好戏刚开始,姑娘的船忽然离开了。桂庵多方追寻,没有结果。思久成梦,终于在梦里见到心上人。后来借助这个梦,成就了美好姻缘。梦境的核心是一句美妙的诗:

  “一夜,梦至江村,过数门,见一家柴扉南向,门内疏竹为篱,意是亭园,径入。有夜合一株,红丝满树。隐念:诗中‘门前一树马缨花’,此其是矣……”

  马缨花就是合欢,也叫夜合花,因为花丝绯红纷披如马缨,故名。这是汉朝人特别喜欢的花,不仅树和花都洁净好看,名字意思也好。“门前一树马缨花”,聊斋的注本说,出自元代大诗人虞集的《水仙神》诗,全诗如下:钱塘江上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马缨花。

  注者吕湛恩说,有人告诉他这是虞集的诗,但他在虞集的《道园学古录》和《道园类稿》中,都没有找到。

  不久前读元人诗,发现这首诗乃是张雨的《湖州竹枝词》。只不过,诗的首尾两句有差别,首句是“临湖门外吴侬家”,末句是“门前一树紫荆花”。地名倒还好说,花从马缨花变成紫荆花,意境大不同了。

  张雨是道士,但交游广泛,和同时代的文人关系密切。史书对他的诗评价很高,说他“虽出处不同,其为词章之宗匠一也。”他比虞集小十一岁,认虞集为师,彼此之间,多有酬赠。但张雨的诗如何变成了虞集的诗,竹枝词又如何变成了水仙神诗呢?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了另一位元代大诗人揭傒斯的一次《奇遇》:

  “揭曼硕先生未达时,多游湖湘间。一日,泊舟江,夜二鼓,揽衣露坐,仰视明月如昼。忽中流一棹,渐近舟侧,中有素妆女子,敛衽而起,容仪甚清雅。先生问曰:‘汝何人?’答曰:‘妾商妇也。良人久不归,闻君远来,故相迎耳。’因与谈论,皆世外恍惚事。且云:‘妾与君有夙缘,非同人间之淫奔者,幸勿见却。’先生深异之,迨晓,恋恋不忍去。临别,谓先生曰:‘君大富贵人也,亦宜自重。’因留诗曰:‘盘塘江上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庭前一树紫荆花。’明日,舟阻风,上岸沽酒,问其地,即盘塘镇。行数步,见一水仙祠,墙垣皆黄土,中庭紫荆芬然。及登殿,所设像与夜中女子无异。”

  揭傒斯和虞集都名列元诗四大家,他和张雨也是熟人。此处全诗与张雨之作大致无异,只把地名改为“盘塘”。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显然是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移植来的故事中,女主人虽然自称商妇,实际上是水仙。文人遇仙,唐人盛称。绝大多数时候,遇仙,还有会真,不过是章台柳巷狭邪之游的文雅说法。陶宗仪的这个故事,使张雨诗完成了两个转变:一是原作者张雨被隐去,二是把这首诗和水仙联系起来。至于嫁名虞集,或许是后人把他和揭傒斯弄混了。

  再后来,郑板桥抄写了这首诗。他继续改换地名,“盘塘江”变成“湓江”,然而花还是紫荆花。紫荆花换为马缨花,似只聊斋一例。

  蒲松龄不见得读过张雨,但肯定读过《奇遇》。他渲染芸娘居住的环境之美:疏竹为篱,红蕉蔽窗,夜合一株,红丝满树。合欢和美人蕉搭配,不仅更有诗情画意,而且富于暗示的意味。

  张宗子:

  旅美作家。出版有散文随笔集《垂钓于时间之河》,《书时光》,《空杯》,《一池疏影落寒花》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