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也要走可持续之道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CIO,云计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4-30 08:48
尽管企业CIO经历过多次企业级IT主导技术的变迁,但云计算和大数据浪潮的袭来,依旧让见多识广的CIO颇感措手不及。这不仅因为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复杂性,也因为市场参与的厂商基于各自的优势和利益进行的宣传使CIO满头雾水,还因为云计算和大数据不菲的投资。多种因素交织,使得不少CIO谨慎行事,进而延误了企业在云平台上的业务创新。
关注性能、关爱绿色、关心用户成为4月10日、11日举办的“国际云计算咨询委员会 2014年中国(南京)研讨会”的热点。
创新引领
根据IDC报告,由于物联网对在线商务和在线消费的强劲推动,过去两年全球网络产生的数据量达到2.8ZB(1024字节),而且以每两年翻番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40ZB。
唯有技术创新,才能应对大数据和云计算带来的严峻挑战。
中国云无疑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国家级云计算科技工程。据中科院院士梅宏介绍,中国云将构建支撑大规模数据处理能力的国际领先技术平台,它将解决核心关键技术缺失与缺乏开放的应用平台支撑技术两大核心问题。中国云将聚焦亿级公众普惠服务应用、区域公众社会服务应用和新一代互联网应用,同时将在云计算技术体系、重大装备、核心软件和平台支撑技术方面产生成果。在实施过程中,中国云注重从单项技术到系统集成技术的转变,从技术驱动到目标驱动的转变,从服务于产业形态到未来现代服务业的转变。
在技术体系建设上,中国云将以支持多服务多组户的云操作系统,支持亿级并发专业化应用的云服务器,支持弹性配额控制的EB级容量的云存储和在传统安全基础上支持服务的容错、可扩展、可恢复能力的云安全等共性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口,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从应用的角度看,中国云将形成“4个亿”的技术能力,即亿级用户、亿级人物、EB级数据存储和处理、亿维数据智能计算。
“气候模拟、物联网、国家安全、健康保健、智能交通、商业智能等应用产生的数据量巨大,IT的解决方案不仅要有能力获取这些数据,而且要实时地获取。”Mellanox全球销售高级副总裁Marc Sultzbaugh表示,“数据经由传感器、计算机直至存储设备,经过的路径都必须是高速的,才能确保数据的实时性。”
作为InfiniBand和以太网互联设备供应商,Mallanox的产品涉及到高性能计算、云计算、数据中心、企业计算和存储市场。海量数据及其传输实时性的要求,使得Mellanox在云计算领域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去年,Mellanox收购了硅光电子学技术厂商Kotura,得以保持其技术领先的地位。
今年2月,Mellanox推出了构建高新云计算平台的参考架构CloudX。CloudX允许用户基于现有的服务器、存储、互联设备及其软件等基础设施,构建属于自己的灵活和高性价比的私有云、公有云或混合云。Sultzbaugh表示:“CloudX可以降低用户50%的IT支出。”
绿色为继
伴随着数据中心的扩张,数据中心的耗能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Gartner的调查显示,2012年全球数据中心耗能达7203亿千瓦时,这个数据相当于全球发电量的2%,折合成标准煤消耗约合2.6亿吨。这意味着数据中心将带来巨量的碳排放。
随着数据量以每两年翻番的速度增长,解决数据中心的能耗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现有大部分企业的存储和服务器的利用率仅为15%~35%,存储则以每年40%~70%增长,企业每次部署新的应用都要购买新的IT设备,从而造成企业各自流程孤立的基础设施无序膨胀。因此,企业对高可用数据中心的需求越来越急迫。”南京德斯坦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CTO储浩表示。
储浩介绍说,斯坦德的绿色云平台由高速存储、高速网络、高效架构等组成。高速存储采用分布式和集中式存储架构,I/O吞吐能力达15GB/s,并支持横向扩展;由于将原本用于高性能计算的InfiniBand高速互联技术植入斯坦德的服务器和存储产品,加之全局高效的资源共享化管理,斯坦德云平台的性能较之其他架构提高3~4倍,而功耗却下降了30~40%。
3000万上网用户的数据分析、数据总量达170亿条╱日、数据容量达5TB╱日,这是北方某省移动的云计算项目的需求。储浩说,采用斯坦德绿色云平台解决方案后,该项目实现了入口效率达每秒GB级,在响应效率上,查询速度小于1秒、并发数达1000/s。据客户反映,与传统架构相比,现有方案使得成本降低了90%,能耗降低了80%,每年节电约26万千瓦时。
云计算发展和生态系统息息相关。梅宏表示,国外云服务提供商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仅在去年,就相继有Dropbox召开的首届开发者大会、Netflix举办的全球云计算大赛和Rackspace启动的开放云计算学院的教育项目。伴随着云计算的硬件、软件、数据中心╱网络运营、云服务、云中介和方案集成等各层面厂商的不断进入,中国的云计算产业生态环境也已初步形成。
云计算500强
如今,云计算遍地开花,除了亚马逊、谷歌等原生的云计算厂商外,软件、硬件、网络等厂商也争先恐后地进入云计算市场。作为后来者,这些ICT厂商纷纷亮出自己的比较优势,给云计算市场带来了各种理念、架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也让用户坠入云中,无所适从。
于是,作为非盈利结构的国际云计算咨询委员会(CAC)应运而生。CAC主席Eli Karpilovski介绍,开发下一代的云架构是CAC的主要使命,CAC的主要工作是通过为云计算基础架构提供开发的标准、出版优化的云计算效率与利用率方面的最佳实践、利用全面的云管理和工具推动云计算的易用性等三个方面来推进的。
据介绍,CAC目前的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动开源的生态系统建设,建立云计算性能的评估标准——云计算500强,大型开放云(Big OpenCloud)和绿色云计算。
针对当前云计算市场上标准的缺失和用户能够获得的有效信息很少的情况,Karpilovski表示,CAC希望借助于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的方式,推出云计算500强,从而为用户在实施云计算时提供参考标准。为此,CAC将分三步走:先是在评估和测试标准上达成一致,然后确定评估指标,最后是在业界普及CAC的相关标准。
顾名思义,超级计算机必定是以性能为王,因此,在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中,基于LINPACK基准算法得出的浮点运算性能,就成为500强排序的惟一标准。对于高性能计算(HPC)厂商和用户而言,超级计算机500强的意义更在于其反映出的发展趋势,如x86架构取代RISC、GPU掀起的异构计算浪潮和HPC从专用走向通用等。
作为云计算500强项目的实施机构,Cloud Spectator是一家专注于云基础设计产业性能与价格分析的机构。该机构CEO兼创始人Kenny Lee表示,云计算市场不仅性能提升非常快而且价格下降也很快,更为重要的是,当前不同的IaaS服务商之间在产品和服务上没有可比性,原因在于缺乏独立的第三方标准进行评估。因此,业界迫切需要一套标准来对云创新进行度量。
Lee介绍说,与超级计算机500强仅靠性能排名的情况不同,云计算500强的排名体系更为复杂,会将每个虚拟核心的性能、每秒读写操作次数(IOPS)、网络吞吐量与延时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进而算出CloudPACK得分,并据此进行排名。云计算500强榜单推出后,将每半年更新一次。
本报记者 马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