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防控对策

  【摘 要】病毒性肝炎在诸多传染病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根据国家相关的统计资料可知,其发病数在所有的病症中占据了1/3,其危害性可见一斑。虽然甲型肝炎的得病人数呈现每年递减的趋势,然而局部性暴发现象仍旧屡见不鲜,接种甲型肝炎疫苗等防疫工作任重道远。乙型肝炎的预防接种工作比较到位,但还是要做好非新生儿群体的免疫工作,对慢性感染者群体加以严格的监管。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甲、乙型病毒性肝炎所具有的流行症状,并相应地提出预防治疗的对策。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防控

  1 引言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由肝炎病毒。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具有突出的传染性、多元化的传播途径以及较大的发病率等特点。当下医学界将其细化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以及戊型等5类主要的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也是当下国内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为该病症发病率非常广泛,无论家庭还是社会都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与精神心理负担,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也比较地多。

  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当下国内慢性乙肝病人2000万人,而该病症的慢性携带者9300万人[1];丙肝病毒患者大概有560万;近30万患者每年由于乙肝病毒以及丙肝病毒的病因而死亡;甲肝以及戊肝的发病率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然而部分卫生情况并不乐观的地区仍旧会出现暴发式的现象。因而,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和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也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发展发挥战略性的作用。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在感染途径、传播方式以及发病机制等方面也并不一致。因此,采取的防治策略自然各异,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是甲、乙型这2类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点及其防控措施。

  2 甲肝

  2.1 甲肝的流行特征

  甲肝病毒(HAV)的性质为RNA病毒,其生长条件是湿润的环境,并可以维持数月之久的生命。1个血清型。在病人患上该病之后,存在着显性病例以及隐性病例2种病情,但该病毒所诱发的保护性抗体能够出现终生免疫的功效。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方式以粪口为主,传播途径有水、食物以及患者之间等。该病毒的传染源主要包括HAV感染者显性感染者以及隐性感染者(抗-HAVIgM阳性)。根据实验可知,HAV传染性最为明显的阶段为黄疸症状的前后2个星期。

  根据该病情的发病率资料,国内可以大致分为高、中、低3个主要的发病流行区,这些不同区域的病患者年龄也各个不同:发病率较高的区域小年龄患者居多,发病率较低的区域小年龄患者居多或者各段年龄患病者相差无几,而发病率处于中等区域的年龄情况则在上述二者间。

  2.2 甲肝的防治措施

  目前国内防治甲肝的措施有如下的几点:

  (1)构建质量过硬的流行病学科体系结构及其实验室监管,强化流行病学监管的实时性、敏锐度,提高实验室的诊断准确率,更为细致地对甲型肝炎的流行情况及其机制加以呈现,及时地发现疑似病患者,并尽快地隔离与医治;(2)仍旧做好接种甲肝疫苗的预防性工作,并扩大适龄儿童的接种范围;(3)重视健康教育及其促进等相关的活动,强化预防患病的理念;(4)突出饮食卫生以及监管水源等工作的重要性,保证事物与水源卫生达标;(5)强化工作职员的素质,通过培训、教育等途径加强专业职工的急救能力,尤其是面对突发性病症时所应该具备的应急能力。

  3 乙肝

  3.1 乙肝的流行特征

  乙肝病毒(HBV)的性质为DNA病毒。HBV归类为嗜肝DNA病毒科,非完全双链的球形DNA病毒。形态完整的病毒颗粒,其半径为21nm,蛋白质包膜和核心颗粒是主要的组成成分。由于HBVDNA为病毒性质的基因组,因此在其和病毒复制时,DNA聚合酶的作用不可或缺。壳蛋白[核心蛋白、核心抗原(HBcAg)]将上述二者包裹起来。在受到HBV的感染之后,病患者就会出现痊愈、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抑或是HBV慢性感染等病症。该病症的传播方式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染、性接触传染等。乙肝急性与慢性患者是乙肝的传染源。

  据统计,全世界近20亿人有过HBV的感染史,几乎为全世界总人口数的1/3。其中,慢性HBV患者约3.85亿,比例为总人口数的6%,其中,亚洲的比例最大(约2/3),而中国所占的比例为1/3。每年全世界都有25%~40%的肝硬化或肝癌患者死亡。而死于乙肝等相关病症的患者近75万例。同时,中国乙肝的发病率仍旧居高不下,且保持着持续递增的态势。而由于监管设备及其技术的提高,乙肝病患者的报告预测性也越来越精确——当然这并非确切的乙肝急性感染人数[2]。

  我国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2009年实施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项目。随着我国乙肝免疫预防策略深入开展,我国HBsAg携带率和HBV传播方式已发生明显改变,即儿童HBsAg携带率明显降低。

  3.2 乙肝的防控策略

  我国乙型肝炎预防控制措施主要有:

  (1)继续强化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提高适龄儿童乙肝疫苗覆盖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

  (2)控制HBV传播: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献血法》,继续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对介入性医疗器械的管理,规范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具。

  (3)建立完善全国乙肝常规疫情监测系统,适时开展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重点人群乙肝感染状况监测,了解我国乙肝感染流行态势及变迁。

  (4)依法加强准入和监管,规范临床抗病毒治疗。

  (5)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增强全民乙肝防治意识,改变公民不良危险行为。

  参考文献

  [1]戴志澄,祁国明.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上卷),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2]陈兴宝,陈慧芬,LarryLacey,etal.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经济效益[J].肝脏,2002,7(2):79-81.

  孙维

  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市 102403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