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社交的隐与忧

  前段时间,一款名为《秘密》(现改名为《无秘》)的匿名社交APP火得一塌糊涂,许多人都沉寂在里面分享、了解别人真实或杜撰的私密故事。不过,也有许多人对这样的应用嗤之以鼻,因为在《微信》面前,似乎任何其它社交应用都不值一提。但实际上,在国外像《秘密》这样的匿名社交软件通常能与平台社交APP平分秋色,然而在国内,它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那么,在匿名社交这种新事物的本土化过程中它具备什么优势?同时,它还会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呢?

  匿名社交,最熟悉的陌生人

  BBS和聊天室的诞生,让人能够有机会戴上一个面具,扮演另一个自己,但随着网络大踏步地侵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在网上留下的蛛丝马迹也越来越多,许多人突然发现,即便在网络中他们也已经无法安全地躲在面具后面畅所欲言。有心人可以通过他们留下的联系方式和言论中有意无意透露出的个人信息,“人肉”出原作者的现实身份。而最近在小圈子中流行起来的匿名社交APP正是看到了这其中所透露出的商机,从而借机迅速壮大。

  如果说在过去是Facebook、Twitter、《微信》和微博等引领的社交领域,那么在去年,Snapchat则打开了私密社交这一空白点。而今年,这一现象更为突出,Secret、《秘密》与YY推出的私密圈等产品,更是进一步将社交差异化在个人隐私方面发挥到了极限。匿名社交产品团队相信,用户不仅需要需要用真实身份进行社交分享,有时候他们也需要一个树洞来分享自己的秘密,获得陌生人的建议,而这就是匿名社交产品的生存空间。

  商机与道德,如何把好这杠杆

  匿名社交虽然为用户制造了一个私密空间,允许用户畅所欲言,但与此同时,它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非议。5月8日,红极一时的匿名社交应用《秘密》仅在苹果商店停留了30多天就被下架。在这之后,它又更名为《无秘》上线,但很快又遭遇下架。与此同时,多玩的私密圈也高调推出,更有传言Secret即将入华……。除此之外,更有大量山寨《秘密》在后面加上各种后缀来趁乱入局。似乎许多人都认定,匿名社交将成为下一个社交热点。

  然而花团锦簇的背后,往往不是光鲜。匿名社交APP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让人对于它的生命力和自我道德约束力表示怀疑。

  对内来说,一款APP的出现其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而是为了使开发商获得利益。由于用户处于匿名状态之下,这让相关APP的盈利成为了一大难题—采用下载收费模式无异于自寻死路,而内置广告也有可能造成用户体验下降从而用户流失,从目前趋势来看,未来匿名社交盈利模式很有可能会走“官方有意识地操纵某些广告宣传软文进入热贴榜,收取产品广告费”的隐秘盈利模式,而Whisper则是采用了付费发私信这种盈利模式,但效果平平。但不论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比起短时间的盈利,更吸引开发者的也许就是如何发展用户基数以及维持用户黏性这两个问题,有平台,就会有利益,对于许多开发者来说,匿名社交APP的真正客户群其实并非是用户,而是那些财大气粗又需要平台的大公司,若是被他们看中收购,那么接下来盈利问题,也不再是开发者的考虑范畴了。

  而对外,匿名社交APP所遭遇的非议主要集中在了“散布谣言”、“煽动言论”和“人身攻击”上,这是匿名社交不可避免的原罪。在人们隐藏自己身份的时候,虽然他们可以通过这些APP来满足表达真实想法的诉求,寻求他人帮助来解决自己所遭遇的问题。但是这种“安全感”对于自我约束能力差的人而言,却是一道护身符,他们可以在网络上以匿名身份散布现实中有迹可循的人的信息,而不用过于担心被发现。这让匿名社交很有可能走向失控—它诞生的本意是满足人们在面具下面“做自己”的真实需求,但却反而有可能带来更多的虚假信息。

  面具背后,真的安全?

  《秘密》因匿名而火热,但许多用户在高高兴兴地享受它带来的安全感之时,似乎也忘记了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秘密”。

  据了解,许多匿名社交APP都采用了账号名称随机生成,以及与苹果账号相绑定的模式。而在它们的介绍中均提到了会提供举报功能,甚至协助警方提供部分数据和资料。这就意味着,号称“匿名”的APP其实还是会记录用户在网络上的一言一行,有记录,就会有泄密的风险。再考虑到不少用户为了博取更多的点击量和回复率,不惜夸大其词耸人听闻,一旦此类记录因为种种原因被公开,会给社会带来多大的震动和不安。

  匿名社交真的安全吗?对用户来说不是,对它本身而言,更不是。

  下架,是终结还是开始?

  《秘密》的下架似乎证实了外界对它的担忧,而各方面对其下架的原因也各执一词。有业内人士宣称它被下架的原因是搜索排名优化不合规范,关键词太多太乱;也有人曝料是《秘密》与Secret应用过于相似,有抄袭嫌疑,从而被Secret举报。而还有一种猜测则是《秘密》涉及传播不良内容而被下架,特别是在净网行动正处于如火如荼的阶段时,这种可能性更为增大。早在2010年,新浪微博平台就曾经上线过中国匿名社交的始祖—树洞机器人,尽管有着审查机制,但是依旧因为用户数量过多,常有不良信息被放出来而在一年后被新浪主动叫停。而现在的《秘密》,所需要承受的风险显然更大。

  写在最后

  最近一系列的事情会是匿名社交的终点吗?显然不是。虽然匿名社交未必是未来社交的总趋势,但它成功填补了社交的一个空白区域,有用户,就会有它的存在价值。这让匿名社交现在依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就在于,它能否在人性与道德的夹缝之间,找到一个空白点。种子已经播下,但是成长为蒲草还是大树,却没有人会知道。

  文|小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