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不如厕,老大徒伤悲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弗洛伊德,性心理
  • 发布时间:2014-07-14 07:53

  一个朋友说,她带着两三岁的女儿居住在法国的时候,曾遇到公寓电梯维修长达两个月,只好每天带着女儿从楼梯上下八楼。女儿的医生告诉她,这样能锻炼孩子的耻骨尾骨肌,对控制排便大有好处。果然,她女儿很早就学会了上厕所。

  这似乎也能解释我家孩子的成长。几个月大的她就酷爱爬楼梯和石级,有时循环往复,无休无止。从懂事开始,她就知道大小便要到厕所或者僻静处解决。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也差不多都能做到。而且,每次上厕所后洗手擦手,也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

  那个朋友又说,在那之前,她女儿在国内姨妈家小住,常常把屎尿拉在新装修的地板上。这让我想起来,在国内好几次见到这样的场景:两三岁的孩子大小便时,在客厅里就地蹲下;或者大人在地上放一个便盆甚至一张报纸,然后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把小孩。尽管厕所紧靠客厅,两秒钟就能跑过去。

  显然,这跟耻骨尾骨肌没有多少关系。因为大人拿便盆或铺报纸所花的时间,足以用来带小孩进厕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无论从观感、卫生还是事后的打扫上看,比起上厕所来,这明明是一种极不划算的做法。

  这种做法来自观念。有种观念认为,孩子就应该这样大小便。追根溯源,可能跟农耕时代的习俗有关。至今在中国大部分乡村,茅厕对幼儿来说既不卫生,也不安全,还很麻烦。随地大小便者多为男童,体现了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同样是生殖器,男孩露出来是骄傲,女孩露出来是耻辱。尿液的成分男女都一样,男孩的尿被当作宝贝,女孩的尿则羞于启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人尿为轮回酒、还元汤,“童男者尤良”。“童子尿”被附会上各种功能,治病、养颜、长寿、辟邪等等。在浙江东阳,童子尿煮鸡蛋是一种春天食用的传统美食,被当地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称经媒体炒作之后供不应求。尿液取自五岁以下男童,春暖花开时节,滴滴珍贵。

  如此一来,男童随地撒尿,不仅无碍卫生,简直就是上天的恩赐。当然,不是每个父母都爱吃童子尿蛋,但是很多人以儿童便溺不是很脏为理由,要求别人容忍他们随处解决。

  更正当的理由是儿童生理机能还不成熟,排便控制力差,未必能忍到厕所里。的确如此,全世界儿童都有比成人更多的便溺自由。社会应该为他们及他们的监护人提供照顾和帮助,而不只是禁止和谴责。境外一些旅游景点用简体中文警示“禁止随地大小便”,我希望能换成“前面右转是厕所”之类的指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思考儿童排便规训。

  更多的医生会告诉你,排便不仅与耻骨尾骨肌相关,更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由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神经发育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是一个前沿科学问题。但是,“从小看大”却是中国的古训,俗语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小时偷油,长大偷牛”,就是说小时候受的管教能决定一个人的终生品行。

  弗洛伊德也是这样看的。他认为性心理发展是人格成长的重要因素,包括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肛门期是指两三岁时,排泄机能成为婴儿性快感的主要目标。这一时期的排便规训,影响人的一生。如果对时间、地点和卫生要求过于严格,就会形成肛门滞留型人格,这种人严谨、保守和吝啬;相反,如果完全不管,就会形成肛门排泄型人格,这种人慷慨、放纵且混乱。

  也就是说,你想让孩子成为守财奴,那就不要让他在厕所外面撒一滴尿;你想让孩子成为目无法纪的贪官污吏或地痞流氓,那就尽可能地让他随地大小便。

  有意思的是,中文网络上总是见到憋尿危害孩子健康(包括心理健康)的提示,却很少看到有人讨论放纵屎尿会带来什么影响。

  排便规训不只是憋屎憋尿,也包括在预料不方便找厕所的旅途中使用尿不湿。尿不湿当然会带来不适感,却未必比紧身裤、晕车或当街解便带来的不适感更严重。排斥使用尿不湿,主要还是因为家长认为这种规训没有必要。

  而且,儿童的自控能力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三四岁的女儿在地铁里尿急时,我会和她商量,能不能忍到目的地再上厕所。她经常都可以做到。实在忍不住,也要等到下一站。下车后找不到厕所或者她认可的僻静处,她宁可尿裤子也拒绝就地解决。我也在参照弗洛伊德理论反思,是不是某个阶段管得过分了?

  (甄欣然摘自《南方周末》)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