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压倒西风

  • 来源:新潮电子
  • 关键字:微信,微软,小i,流量
  • 发布时间:2014-07-28 14:24

  从微软小冰谈企鹅帝国的霸权

  最近互联网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就是微软的智能机器人“小冰”被微信屏蔽之后转战微博。虽然业界起初对小冰的关注有很大一部分是源于作为“小冰”实习产品经理的章泽天,也就是刘强东的“奶茶妹”,但作为少有的直接进入社交媒体制造信息的智能在线机器人,小冰的境况也引发了业界各个方面的讨论,特别是曾经PC行业的霸主,现在在互联网时代却沦为了看人脸色的小弟,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小冰上线数天即遭封杀

  微信入口再发威

  小冰与微信的纠葛,从5月29日微软亚太研究院发布之时就开始了。

  在微软总部支持下,小冰团队在没有和腾讯建立完全合作协议的基础上,抢先发布了小冰智能机器人,当时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首席开发总监景鲲对媒体表示,以往微软发布一款产品的时间是30-36个月,而小冰只用了6个月。

  小冰的背后,是微软必应在大数据、自然语义分析、机器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方面的技术积累。用户可通过微软必应官网认领,加为微信好友并拉到微信群中群聊。相信网龄长一点的用户还会记得,当年在MSN架构下也有第三方公司曾经推出过名为“小i”的智能机器人,当时只要添加一个小i机器人的帐号,就马上会有众多小i主动加入。不过由于当时技术所限,小i机器人并未能真正实现与用户智能化的对话。

  据小冰团队介绍,今年4月份小冰已经完成内测和公测,在小冰上线前,他们曾和腾讯方面联系,希望建立合作关系,但腾讯方面未予回应,随后在微软总部领导全力支持下,小冰5月29日上线。微软同时表示,不会对小冰进行商业化运作,而是利用微信的用户流量,进行用户行为数据的积累,以此提升必应的产品体验,并进行移动生活服务以及智能搜索的探索。

  小冰发布当天,就引发了用户的强烈关注。微软的数据显示,发布会结束后,小冰的官方发布页面2个小时点击量上升到48万;首批发布的10万个小冰账号数小时内被认领一空。

  与此同时,由于用户需求远超微软预期,小冰团队不得不临时从其他部门借调服务器,但即便如此,小冰的服务也已经开始迟缓,此外订阅号上出现多个假冒帐号,小冰官方发布页面被域名劫持,无法访问。到5月31日,小冰加入的微信群达到150万,覆盖用户达到数千万。

  但小冰的火爆只持续了短短三天,微软并没有能力左右小冰在微信平台的命运,一如当年微软强行绞杀网景浏览器一样,被绞杀的对象这次变成了微软自己。就在小冰上线之后第三天,也就是儿童节当天,微信封杀了所有小冰,并接连表示,“小冰有可能导致用户聊天内容泄露”,损害用户体验,并否认接到微软的沟通需求。6月4日,腾讯对外发布第二个声明,称微信目前已经全面禁止微软小冰在微信平台上的运营。腾讯集团公关负责人张军表示,“腾讯不认可在微信里做智能机器人这种方式,不管是谁做,包括腾讯自己,都不行。这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微软互联网战略迟缓

  PC霸主地位不再

  微软对阵腾讯,PC时代的霸主中国互联网的领袖的对决,光听上去就很让人兴奋。这次微软决定动用“一切力量”迎战腾讯,而很明显,腾讯拒绝让步。

  而最终的结果其实几十年来都没有变过,平台决定应用的生死,当年微软通过捆绑免费的IE打败了如日中天的网景,风水轮流转的结果就是,今天微信也同样可以挟平台之力直接封杀微软小冰,微软恐怕是欲哭无泪了。

  不过,小冰在微信平台铩羽而归之后,迅速找到了新的平台—新浪微博。6月27日,小冰正式进驻微信平台,用户只需在微博正文与回复中@小冰,就能进行互动,由此获得了用户的狂热追捧。上线40个小时之内,微博网友与小冰的对话总量超过300万条,曝光总量超过9000万,粉丝数已经超过40万。

  根据微博上的互动记录显示,在过去几十个小时内,有的网友尝试用各国语言与小冰交流,甚至用其它聊天机器人与小冰自动对话。多个微博大V也在通过小冰进行互相调侃。与此同时,不少用户反映,小冰在私信和评论频繁出现爆粗口情况,非常影响用户体验。此外也有不少行业人士认为,新浪微博引入小冰,虽然营造出了一种热火朝天的虚假繁荣,但是制造的大部分都是垃圾信息,并无益处。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直到作者发稿时止,新浪微博并未封杀小冰。

  纵观此次微软在小冰的推广上的种种境遇,不难想象,微软应该已经感受到了腾讯作为国内互联网霸主的实力和影响力,而现在微软已经从PC时代的霸主变为了互联网时代的追随者,依然拥有强大的实力和资源,因此微软很可能与包括新浪微博在内的其他互联网巨头成立联盟,共同对抗腾讯。

  据微软香港负责人表示,小冰已经获得微软最高层的认可,微软甚至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对小冰进行了海报宣传。尽管目前小冰没有进入美国市场,但未来有可能进入,这表明微软总部的态度:对小冰高度重视,必要时给予最大可能的支持。但毕竟现在的主战场已经从微软一家的windows变为无核心控制者的互联网,如果不动用Windows对腾讯展开攻势,微软其实很难在互联网层面对腾讯造成威胁。

  入口之争愈演愈烈

  巨头纷纷圈地

  作为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的一员,腾讯近两年的圈地动作可说接连不断,就在几天前,腾讯控股有限公司(00700.HK,以下简称腾讯)在港交所突然发布了一份自愿性公告,宣布出资7.36亿美元(约合45.30亿元人民币),认购中国分类信息平台58同城(NYSE:WUBA)19.9%的股权(摊薄后)。这也是继投资大众点评、滴滴打车、京东商城、乐居之后,腾讯在O2O领域圈地上的又一布局。

  从目前腾讯的入口布局来看,手握国内用户最大客户端QQ,辐射QQ空间、腾讯微博等社交平台,再加上如日中天的微信,线上已经覆盖绝大多数中国网民,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已不小,而另一方面,积极推出自己实体产品的同时大肆收购或控股生活服务类产品,将触角伸到众多线下商户当中,并对接更多线下实体资源,腾讯居中长袖善舞,腾挪的空间大得不可想象。

  从腾讯在PC和移动终端的业务上来看,两条腿走路的腾讯正在发展成为连接一切的超级巨头。以投资58这笔交易来看,双方合作之后将有机会打通各自的平台,联合建设下一代的O2O(线上到线下)本地服务,58同城将有机会获得来自腾讯QQ、微信、QQ.com以及QQ浏览器等各个平台的流量。腾讯则会在各个平台整合58同城的本地服务,连接线上用户和线下商户,进而实现“连接一切”的愿景。

  事实上,微软正在进行的战略布局,BAT的另外两大巨头阿里巴巴和百度也正在同样进行。百度收购糯米网及91无线,入股安居客等一系列行动也表明百度希望将线上流量导入线下服务,阿里巴巴则尝试通过入股美团网、高德地图,以及收购UC优视、推出手机淘宝二维码和神马搜索等,集中聚集具有消费需求的用户。但是相比牢牢把住用户社交关系的腾讯,百度的流量难以精准对应到每个消费者个体,而阿里巴巴覆盖的应用还是相对集中在消费领域,对社交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渗入非常有限。

  尽管三巨头的战略布局有先有后,但战略方向则是出奇的一致。而反观微软,在这方面显然是慢了不少,且不说几乎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消费级互联网产品,在收购方面也是少有耳闻,在移动操作系统的征战上,也远远落后于iOS和Android,移动生态尚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

  仍有产品优势

  微软何时迷途知返

  当然,相对于目前专注于软件和服务市场,在硬件终端上尚没有大力发展的腾讯,微软的一个小小先发优势就是自家的移动设备Suface系列以及Windows Phone移动操作系统平台。

  前不久,微软发布了最新版的移动终端Surface Pro 3,这款产品其实出现在了一个非常合适的时间点,但是由于微软在移动产业链上并不够强势,Surface Pro系列产品的软硬件结合并不顺利,甚至连微软自己都不知道这个产品系列会培养出怎样的用户使用习惯。

  毫无疑问的是,Surface是个不错的产品,无论是从产品硬件设计还是性能都算得上是顶级的产品,但是微软却试图以Windows操作系统去统一移动产品和桌面产品,在某些人看来,这是中庸的设计,既可以享受高便携性和移动性,又可以满足使用Windows各类软件的需求,但是在更多人看来,Surface既不方便随身携带也不能满足常规对Windows的需求。微软的初衷是希望Surface系列产品可以搭建一个新的产品类别,处于PC和平板的分界线位置,尽管PC和平板电脑代表了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两种状态,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生活空间和时间,但在看得见的未来,或许也有机会成为融合的生态环境。

  今年2月,微软公布了2014财年第二财季的业绩。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这个财季,微软营收245.2亿美元,同比增长14%;运营利润为79.7亿美元,同比增长3%;净利润为65.6亿美元,去年同期为63.8亿美元,同比增长3%;合摊薄后每股收益0.78美元,同比增长3%。微软当季的营利和利润双双超出华尔街分析师预期。由此证明,微软这头巨兽正在逐步苏醒。

  一年前的2013年7月11日,微软在重组新闻稿中提到:“我们将专注于四个工程领域:操作系统、应用、云计算和设备。我们将保持动态分离,因为还需要特别的专注,从而体现更大的机会。我们将把我们的技术整合到这些部门,把当前架构下处于分散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如云基础设施、操作系统和邮件等。”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随着云时代的到来,微软正在全面转向“设备+服务”云服务商。从2014财年第二财季财报看,微软云计算服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微软Office 365目前已拥有超过350万订购用户,其中有超过200万的Office 365家庭高级版订购用户,Azure平台用户数也是三位数的增长速度。此外,微软以73亿美元购买诺基亚手机业务,希望能借此能提高自己的Windows Phone市场份额,更进一步实现软硬一体化。

  从微软近两年的一系列动作来看,微软选择了从硬件切入互联网,相比纯粹的互联网巨头,微软在硬件方面已有一定的积累,而这样的积累并非是纯粹用金钱就可以堆积而成,更需要长期的技术沉淀,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微软能够成功地打通软硬结合的关键瓶颈,还是有机会重回一流企业的行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