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走出“资源诅咒”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资源型城市,矿产资源,郴州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7-29 10:03
——专访郴州市委书记向力力
资源型城市的出路在哪里?如何打造资源型城市中的“郴州样本”?
全球金融危机或许是一把“双刃剑”,既可拖累经济,也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提供机遇。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矿产价格持续低迷,资源型城市出路何在?郴州如何从依赖“两矿”向其他产业发展和转型,以及如何打造资源型城市中的“郴州样本”?
就上述问题,湖南省郴州市委书记向力力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的专访。
转型从治矿开始
《瞭望东方周刊》:郴州是个煤炭、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的地方,但如今走在郴州大道上,几乎看不到一点煤渣和其他矿产的迹象。
向力力:你看到的郴州大道,原来只是一条宽12米左右的省干线,因为重车碾压,简直无法通行。2009年我们筹集资金50亿元,拓宽改造到60~80米,长70公里,连接郴州中心城区和资兴、桂阳两县市,成为一条城际大道。这条路也是城市转型的标志之一。
过去,这条路是运煤通道,马路两边有煤坪200多个,我们把这些煤坪全部关闭。不但这里,全市所有干线都不再有煤坪存在。如果要建设煤坪,必须按照规划,在规定的地方,经严格把关才能建。所有运煤的车辆,都要严密遮盖,不能洒落。
《瞭望东方周刊》:从国际大环境影响来看,矿产价格历经多次波动,郴州的现状如何?
向力力:郴州是资源型城市,也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资源型城市的一个特点是因矿而兴,因矿而衰。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矿产资源的价格下跌得厉害,对我们影响很大。
郴州的银产量占全国近一半,被称为“中国银都”,价格最高时每吨1000万~1200万元,2008年最低跌到200万元,现在也就400万元左右。其他铅、锌、钨等有色金属的价格近年都严重下跌。这对一个城市的打击非常大。
《瞭望东方周刊》:矿产资源对郴州意味着什么?为何要逼自己转型?
向力力:2008年之前,郴州的“两矿”——煤矿和有色金属矿,占据我们GDP的60%,占财政收入的70%左右。如果“两矿”出问题,整个产业就会出问题。金融危机以后,大环境逼着我们思考,因为资源不仅是价格问题,还有产业政策的限制,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当时,郴州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湖南全省是最突出的,大量耕地荒芜,河流严重污染、断流,河边都是小煤窑,山成了荒山野岭。
另外还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争夺资源、牟取暴利、滋生腐败、官商勾结,当时郴州系列腐败案,大多数人涉矿,这也是对政治生态的破坏。
转思想、改吏治
《瞭望东方周刊》:郴州的转型,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
向力力:转型首先要转思想观念,要统一思想认识,切实改变资源路径依赖的习惯和模式。
经济学上有个“资源诅咒”现象: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许多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发展要慢。比如沿海地区没有资源,逼着他们走出去,走向开放,靠智慧和勤劳致富。我们不断把这个规律向干部群众介绍、宣传,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但转型的阵痛非常大,付出也很多。
对于转型,我们大体上是“六治”(治矿、治超、治山、治水、治安、治吏)、“五转”(从多向少转、从地上向地下转、从黑色向绿色转、从国有向民营转、从传统向现代转),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治矿,煤矿从最多时候的1000多家,先是整合到600多家,现在只有162家;有色矿过去是几千家,现在关闭整合到了123家。
首先要有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思想。
在关煤矿的时候,像“鲁塘矿区”,它提供的税收占据北湖区财政收入的1/3以上,但是这个矿区最乱、安全隐患很大,已经开发了数百年,里面的矿都是“楼中楼”、“洞中洞”,经常发生较大、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由于这个矿占地方政府收入比重大,所以多年没有下决心关闭。关闭整合矿区的时候,区委书记、区长找到我,说矿关了,工资都没法发,我说,如果你们发不出工资,市财政给你们发,必须背水一战,绝对不能动摇。
《瞭望东方周刊》:你们提出的“六治”、“五转”,靠什么保证?
向力力:“六治”、“五转”,根本的还是靠作风。我们提出的治吏,开展作风大整顿,就是一个保证。过去,郴州民调是全省倒数,现在连续几次排名全省前茅甚至第一,这也要归功于作风整顿和治吏。
比如治超,早年郴州的车辆超载现象非常严重,不但损坏道路,也出现了大量交通事故。公路承重是按50吨来设计的,结果标准为10吨、20吨的车辆装了100吨、200吨,往往是今天修好路,明天就坏了。
但治超在国内外都是难题,措施都是一样的,关键看抓的力度。这就要看领导干部的作风了。我们就是领导抓、抓领导,反复抓、抓反复,常态抓、抓常态。当时压力很大,企业、车主都对我们讲,这样搞无法生存,但郴州不能靠超载、靠破坏交通环境为代价,来支撑企业发展,企业靠超载来发展也是没有希望的。
现在全市几乎没有超载的现象了。有句话叫做“超载的车,别的地方好过,郴州难过”。所有车辆都是按标准运载,车辆的损耗、油耗、管理费都处于公平的竞争线上,道路得到了保护,安全事故也从根本上下降了。现在企业反而都拥护了,都自觉拒绝超载。
恢复“林中之城”
《瞭望东方周刊》:郴州自古是“林中之城”,但经过数百年的开矿,城市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如何改善的?
向力力:郴州过去山上是光秃秃的,要恢复“林中之城”面貌,首先山要恢复绿色。我们决心非常大,我也发了狠话,三年要把中心城区的山头全面绿化。通过开展三年城区“绿城攻坚”和全市城乡绿化攻坚,现在中心城区建成公园游园114座,成为“百园之城”,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6%以上。郴州成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一个典型。
郴州也是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郴州本不缺水,但因为没有大江大河,过去一直误认为郴州是缺水城市,而且由于地势高、陡峭,如果不蓄水,水会迅速流失。现在,我们通过构筑水坝,加强河流治理,把过去污染的水变成了二类、三类水,把要流走的水拦住、蓄起来。这样,水干净了,水量也有了,城市的水景观也有了。
比如中心城区的郴江河,多年都是一个臭水沟,污水横流。经过治理,现在基本上达到二类水的标准,有些河段可以作饮用水源,而且全程都是漂亮的风光带。
打造中国有色金属之都
《瞭望东方周刊》:郴州打造中国有色金属之都,是否具备基础?
向力力:现在,郴州逐渐从开采原矿到发展精深加工,由资源输出地变为输入地,由原料提供者变成产品提供商。金旺铋业成为世界最大高纯铋和氧化铋生产企业,氧化铋产能占全球产能的75%,占全球的1/3。金贵银业成为我国白银生产出口的重要基地之一,一步炼铅法、多金属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同时,我们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吸引外资、民资,引进世界知名公司、国内民企500强。
有色金属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形成了:一个价格指数、一个国家标准、一个交易平台、一个展示平台、一群知名品牌企业,有效提高了郴州优势资源在市场上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基于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明确提出,过去郴州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现在要打造中国有色金属之都。
园区成了大公园
《瞭望东方周刊》:转型后,郴州在产业结构上有那些变化?
向力力:郴州的转型,一是推动传统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大力承接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主要是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发展替代产业、战略新兴产业。
我们把煤矿、有色金属矿都整合到100来家后,引进了有实力的央企、战略投资者。
同时大力培育了一些优秀的民营龙头企业,民营企业“九大金刚”加快崛起。通过整合,每家企业均投资10亿元左右,形成50亿元产值规模。大企业有几家开始上市,有一家企业已经上市。这不仅是所有制结构的转型,也带来了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郴州过去“两矿”占据GDP的60%,但2013年各类制造业占整个经济结构的近70%,传统矿业对经济的贡献下降到了第四位,排在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之后。特别是新型产业,如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这些产业增长很快。
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过去是尾矿废渣堆放的地方,现在不但是园区,还成了一个大公园,环境改善,珠三角一大批企业进来了。2008年有色园区技工贸收入只有不到50亿元,2013年已经突破700亿元,今年会达到1000亿元,主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结果。
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包括世界500强,落户郴州,这几年郴州的招商引资总量排在全省第二位,进出口也是第二,加工贸易是全省第一。郴州的工业总量原来是湖南省第八位,现在排在第三位。
过去,我们组织人出去到珠三角地区就业,每组织一个人,都给奖励;现在反过来了,每从珠三角吸引一个人回来,也给奖励。
高铁的开通,将郴州融入珠三角、长株潭、武汉、中原四大都市群,开放和转型的空间极大拓展。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不仅没有影响发展,而且实现了发展速度和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同步提升。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傅天明/湖南郴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