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老北京的“西洋味儿”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寻找 老北京 西洋味
  • 发布时间:2010-04-27 15:53
  六国饭店和水关城门

  北京城里第一家大饭店您知道是哪儿吗,那非六国饭店莫属了。这六国饭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正义路南口路东,当时也叫“各国饭店”。现如今的华风宾馆就是在六国饭店的原址上建起来的。顾名思义,这家京城第一家大饭店当时主要面向的就是外国人。

  在清朝末年,为了把那些不太友好的外国友人伺候舒服了,六国饭店别出心裁地推出了“新花样儿”——开辟城门方便顾客。众所周知,北京内城的南城墙原本有三座城门,分别是宣武门、正阳门和崇文门,但是到了清朝末年,南城墙上又多出了第四道门,就是六国饭店给外国顾客开辟的水关门,位于正阳门和崇文门之间的台基厂大街上。

  时间回到1902年,当年在正阳门的东边建起了一座火车站,洋人下了火车,要想到六国饭店住宿必须得走正阳门,久而久之这洋人觉得不够方便,于是大使馆就有人出了个主意,在六国饭店正对面的城墙上再开一道城门,单为方便外国人去六国饭店。在《古都览胜》往期的栏目中咱们说过,早在明清时期,为了方便漕运,东郊民巷一带曾有一条运河,名叫御河。这座城门因为是在御河水关的基础上开辟的,所以就叫“水关门”。

  有了这城门可好了,洋人下了火车直接就可以到六国饭店了,再加上这六国饭店紧挨着当时的使馆区——东郊民巷,所以这水关门也就成了洋人的专用城门了。这座“水关门”为券顶式,不是传统的“五伏五券”,它没有城台,也没建城楼和箭楼,仅仅是在门洞内装了两扇铁门,后来随着城市改造同南城的老城墙一起拆除了。据说当年在城门上,还用英文写着“水关1902”的字样。

  现在看来,会有这种怪事全是因为政府的昏庸无能造成的,放在今天,别说是给洋人开城门了,就算是把车停在饭店门口,您也得规规矩矩的才行。

  颐和园的大石舫

  在北京的很多标志性建筑中,可以找到中西交汇的影子,比如说前门楼子,早在1914年改建的时候就请了一位德国的设计师负责设计,所以可以看到边上还有一圈欧式半圆形的白色装饰线。不过要说北京最早的大规模建筑风格的融合,那还得看皇家的建筑。

  不少人都见过颐和园里的石舫,那是早在1755年乾隆皇帝下旨建造的。这艘船并不像它的外面那样稳当,清朝末年被外国侵略者搞了个一塌糊涂,是慈禧太后后来下令重建的。见过这艘船的朋友就会发现,在中式的船身上盖起来的是一座西洋风格的二层小洋楼,窗户用的是五颜六色的玻璃,船身两侧还模仿当时的轮船装,上了两个石头轮子。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还在后头,这座石舫外表看来波澜不惊,但从里面看去,确时而波涛汹涌时而绵绵细雨。原来,这座石舫的两层船舱,都摆上了一面大镜子,船外的风景映在镜子里,顿时让慈禧太后产生了一种身处大海的感觉。要是赶上下雨,坐在石舫了一边品茶一边身临其境地赏景,真是美不胜收。不过放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足可见这位太后是多么的贪图享乐了。

  教堂也吹“中国风”

  教堂起源于西洋,是西洋教会讲经布道的地方,也是教会权利的象征,但是自打教堂来到中国的那天起,就开始了它中西合璧、入乡随俗的改变。

  在宣武门东大街的路口,高大的院墙锁闭着一座灰黑色的建筑,它象个长方形的盒子,两头山墙高起,雕饰着精美的图案,十字架高高地竖立在上而。这就是传教士利玛窦建立的天主教堂——雨堂。在欧洲,教堂一般都面对广场,许多盛大的仪式在那里举行,在更早一些时期那里是人们交往的重要场所。而中国的教堂就难以接近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的教堂与世隔绝呢?

  教堂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西方的象征,因此每当殖民地矛盾激化的时候,教堂也首当其冲成为牺牲品,南堂在乾隆和光绪年间两度被烧就证明这点。因而建起高大的院墙,里面安排上齐备的生活设施,这样布道才稍有安全感。

  再看北京西什库府天主教堂——北堂,它与南堂则风格迎异,但因建在中国,就都难免有土洋结合的色彩了。教堂正面上方是镶刻着那稣善牧的圣像,而两侧却各建一座中式碑亭,内放石碑。再到教堂里面一看就更热闹了,除了通常教堂里都能见到的圣母抱着基督的画像外,这里还有两幅身穿中国服装的画像,一幅穿着明朝服饰的圣母怀抱耶稣的画像,另一幅是穿着清朝服饰的圣母怀抱耶稣的画像。再走到大殿的正前方耶稣基督的主祭台,抬头一看还有康熙皇帝御赐的“万有真源”匾额,中西合璧在这里得到了另类的诠释。

  西式风格动物园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其实不是某个建筑名家刻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很多建筑师,他们并没有去国外学习过外国的建筑手法,纯粹是为了达到迎合某些人的需求的目的来设计施工的,久而久之倒是也悟出了其中的一些规律,属于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状态。换句话说,他们用的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建筑技术,去建造带有西方风格的建筑。这样一来,看起来倒是别有风味。

  接下来要说的这个地方,您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那就是北京动物园了。甭管是刚来北京的朋友或是地道的北京人,节假日都免不了要去动物园走在。但是不知道您注意了没有,这北京动物园的南大门是不是有点特别呢。仔细一瞅就会发现,这座大门酷似中国传统的石牌楼,上半部分是中式的砖雕,雕刻着复杂的龙凤图案,但下半部分却是西洋式的立柱。说到这儿您不仅要问,一座动物园,干嘛要弄个这样的大门呢?原来,早先这里有个园子叫做乐善园,属于清朝大将军福康安。但是到了清朝末年,园子早已经荒废了,于是就被拿来当作农事试验场。刚刚咱们说的那座半中半洋的大门,也就是这个时候建起来的。

  后来,出国考察的大臣们,说外国有什么博物馆、图书馆、动物园、公园一类的地方,这些地方当时中国一个也没有。于是慈禧太后索性就在这里开设了北京也是中国最早的一个动物园,不过当时园子里饲养的动物都是给慈禧太后一个人看的,动物也都是从西洋带来的稀奇物种。既然动物和园子都是跟西洋带来、学来的,这大门也就又经过了一番改造,变成了您今天看见的带点儿洋味儿的样子了。

  也正是自打那时候开始,这种土洋结合的建筑风格也就开始流行起来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