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途径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前身是1987年创建的南京气象学院计算机软件教研室,几经变革,在2006年成立。目前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技术与工程系、网络技术与工程系三个系。学院秉承“厚基础、强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输送了4000余名本科生和300多名研究生。

  在本报对该院副院长顾韵华教授的专访中,记者发现,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各方面显现了鲜明的特色。学院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气象行业”为人才培养特色定位,形成了兼顾服务地方经济和气象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本学科以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取得了有特色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同时坚持IT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与国外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重视实践创新

  积极鼓励学生参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之处,其中最有益的经验便是学院非常重视软件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中注重打好‘三个基础’———数学基础、程序设计语言基础和算法基础,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企业实训和实习等实践环节,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项目、‘长望程序设计竞赛实验班’等第二课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和管理为主的培养形式,培育优秀软件人才成长的土壤,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顾韵华老师解释说。

  教育水平的提高的关键在于师资建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江苏省人才强省研究基地和人才强校试点单位,得益于学校在引进优秀人才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采取的一系列强劲措施,包括全球公开招聘、师资博士化和国际化、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师挂职锻炼、聘请兼职教师等。

  学校吸引了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优秀博士来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派出多名教师去气象部门或政府、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了多名企业和行业兼职教师,提升了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在顾韵华老师所在的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看来,参加高水平的学科竞赛是开拓学生眼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学院一贯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建立了完善的学科竞赛管理制度。

  学校对于“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国家级重点参赛项目,鼓励全校相关专业同学积极参加比赛。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在学科竞赛中为同学们提供了赛事宣传、选题解读、指导教师对接、技术指导、竞赛集训和组织保障等方面的帮助。对于参赛的学生团队,学院都配备了指导教师,从选题、设计、开发等全程进行指导。学院创建了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为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和竞赛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学院的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回报,目前,该学院的参赛队伍已经进入大赛决赛。“‘中国软件杯’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软件赛事之一,为学校和同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促进了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期待大赛能引入更多前瞻性技术,引领学校在创新软件人才方面的培养。”作为一位关心学生成长的老师,顾韵华深切寄语。

  校企合作促进高质量就业率

  近年来,为响应政府积极推动产学合作的号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产学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取得了不少突破。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近年来与多家业内知名软件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让学生进企业实训、聘请企业教师来学院教学。

  从2011年起,每届学生都参加为期2周的企业实训。同时,学院通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服务外包试点项目”等,与企业联合开设了多个移动平台的应用开发项目实训课程,企业还派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主导,学院组织开发能力较强的教师参与,校企联合实施管理,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软件领域人才培养和就业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由于学校在软件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气象行业特色,从而使得毕业生普遍受到社会欢迎,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8%以上,名列学校前茅,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多次被评为学校就业先进单位。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3年承担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近百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省级项目26项。获得国际竞赛奖3项,国家级竞赛奖10余项,省级竞赛奖30余项。”副院长顾韵华介绍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