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夫,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人,1933年7月出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级伤残军人。1956年,他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毅然回乡。1957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经过25年的艰苦奋斗,全村群众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过上温饱殷实的好日子。2014年3月31日,中宣部授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5月16日第二次授予他“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
1957年的张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穷村。村书记朱彦夫意识到要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就必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他动用了老母亲的寿材板打了书架,并拿出自己微薄的抚恤金创办了图书室和村里的第一所夜校,亲自教群众识字。朱彦夫说:“没文化不行,没文化思想就适应不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我水平也不高,咱就一块学习、共同提高吧!”两年多的时间里,100多名学生从夜校走出,成为张家泉村建设时期的中坚力量。各生产队、大队的历任会计,都是夜校的“毕业学员”。
为改善村里恶劣的土地环境,全村不到百十号的壮劳力在朱彦夫的号召和鼓舞下,开始进行棚沟造地。朱彦夫更是天天泡在工地上,用两只残臂夹着铁锹,一点一点培土。正是凭着坚持不懈的精神,朱彦夫带领全村人向山沟要了40多亩良田,当年增产粮食5万多斤。解决了口粮问题,他又大搞副业——带领林业队种植苹果树和花椒树,张家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苹果专业村、花椒专业村,一跃成为全县第一个有拖拉机、最早平均亩产过600斤的村。
张家泉村是个缺水村,上世纪60年代末吃水是难题,朱彦夫翻山越岭请来水利专家。水源找到后,他天天守在打井工地上。一年后张家泉村有了历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此后两年朱彦夫带领乡亲们一鼓作气,又打出两口大眼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高架水渠,把水从村的西南端直接引到了东北端,原来靠天吃饭的山地都成了水浇地,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匮乏和无水浇田的问题。
1971年,朱彦夫开始为张家泉村架电而奔波。7年间,朱彦夫利用一切外出机会,拖着残疾的身体,先后乘火车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等地联系材料来解决村里的用电问题。最终,两万多公里的奔波,换回了15公里的架电材料。1978年张家泉村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成了全乡第一个用上电灯的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