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休闲新期待:多点时间 云游天下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桂林,金钱,小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11 13:49
2013~2014中国休闲小康指数: 72.7
“2014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中国人普遍有着比较强的休闲观念,也发自内心地热衷于休闲生活方式,但却常常被不够用的时间和金钱所牵绊--这,是当下国人最普遍的休闲体验,而时间和金钱,亦是中国通向“休闲小康”的最大障碍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理由不去看看呢?20年前,来自贵阳的歌手韩晓将《我想去桂林》唱响,也回答了人们心中的疑问:时间和金钱,成了很多人看不成风景的理由。
那时候,“休闲”这个词,还不被大部分中国人所熟知,怀揣着旅游梦想、憧憬着到处去看风景的人也并不是很多,如今20年过去了,中国人的休闲观念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旅游这一种休闲方式,在休闲领域中有了更多的选择与尝试。
时间和金钱,还会成为人们看不成风景甚至是无法休闲的理由吗?
由《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的“2014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普遍有着比较强的休闲观念,也发自内心地热衷于休闲生活方式,但却常常被不够用的时间和金钱所牵绊--这,是当下国人最普遍的休闲体验,而时间和金钱,亦是中国通向“休闲小康”的最大障碍。
休闲时间都去哪儿了?
2020年,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之时,中国人的休闲体验也能达到“小康”水平吗?
早在三年前,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就预测说,“按照目前中国的休闲发展趋势,预计到2020年,中国总体上将进入休闲时代。”在中国有望迈进休闲时代的2020年,世界休闲大会也极有可能来到中国,在刚刚举行的第十三届世界休闲大会上,北京已经向世界休闲组织正式表达了申办愿望。
尽管未来可期,但这并不意味着通向“休闲小康”的道路能够一帆风顺。
从2006年开始,《小康》杂志社每年都对“中国休闲小康指数”水平进行监测,在这九年之中,“中国休闲小康指数”由63.5提高到72.7,共增加了9.2。
“中国休闲小康指数”主要从休闲观念、休闲支出、休闲方式、休闲时间等方面进行测评,截至去年,中国的休闲小康水平一直在稳步提高,“2013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达到72.8的“历史最佳”水平。而在今年8月底进行的“2014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与上年度相比,本年度的“中国休闲小康指数”下降了,这也是九年间休闲小康指数首次呈现下降趋势。《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在对本年度中国休闲小康状况进行调查后,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2013~2014年度中国休闲小康指数为72.7,比上年低了0.1。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中国休闲小康”前进的步伐?
根据不同监测指标来看,今年休闲观念指数为73.1,休闲方式指数为73.4,均比去年提高了0.3。而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休闲时间指数,今年为67.8,去年为68.5,降幅达0.7;休闲支出指数则下降了0.2,去年为76.7,今年为76.5。
在休闲时间方面,41.6%的受访者在填写“2014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问卷时“抱怨”自己的休闲时间远远不够,5.3%的受访者更是几乎没有休闲时间,仅5%的受访者觉得休闲时间充足,其余48.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休闲时间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与上年度相比,今年“抱怨”自己的休闲时间远远不够和反映自己几乎没有休闲时间的受访者人数均增多了,觉得休闲时间充足的受访者人数则减少了,去年选择“休闲时间远远不够”的受访者占比34.8%,选择“几乎没有休闲时间”的受访者占比2.9%,选择“休闲时间充足”的受访者占比9.4%。
50.6%的受访者表示今年自己的休闲时间和去年相比基本上没有变化;38.4%的受访者表示今年自己的休闲时间比去年更少了;表示今年自己的休闲时间比去年更多了的受访者占比最少,只有11%。
在休闲支出方面,今年受访者的反应较之去年趋于“保守”,最近一年来在休闲方面的支出低于5000元的受访者占比61.1%,比上年度高出了10.1个百分点;最近一年来在休闲方面的支出高于5000元的受访者占比38.9%,比上年度低了10.1个百分点。
46%的受访者表示今年自己的休闲支出和去年差不多;27.1%的受访者表示今年自己的休闲支出比去年更少了;表示今年自己的休闲支出比去年更多了的受访者占比则最少,为26.9%。
五成人希望工作休闲“五二开”
您愿意把钱花在休闲方面吗?90%的人回答,“是的,我愿意”。
您愿意花时间休闲吗?92.9%的人回答,“是的,我愿意”。
您发自内心地热衷于休闲生活方式吗?93.5%的人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2014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发现,中国人对于休闲生活的渴望程度超越了以往,但在对于休闲时间的支配和休闲方式的选择上,仍趋于理性。
去年,虽然王琪延教授“到2030年工作四天休三天”的观点引发了一些网友的质疑,但在《小康》杂志社联合新浪网所进行的“每周工作几天最合理”的调查中,却有过半受访者(56.3%)认为“每周工作四天最合理”,30%的受访者还是认为“现行的五天工作制最为合理”,9.7%的受访者甚至认为“每周工作一至三天最为合理”,其余的极少数人则认为“无所谓”或是“每周工作六至七天最合理”。
在近日《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的“2014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中,同样设置了“每周工作几天最合理”的调查题目,调查结果显示,这一次过半受访者(54.6%)选择的是“现行的五天工作制最为合理”,34.3%的受访者认为“每周工作四天最合理”,8.3%的受访者认为“每周工作一至三天最为合理”,表示“无所谓”或是“每周工作六至七天最合理”的人仅有2.7%。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休闲与工作是相对应的。休闲时间增加了,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工作;工作时间延长了,休闲时间便会相应地减少。
在参与“2014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的受访者中,43.2%的人每周花在休闲上的时间为10小时以内,27.8%的人每周花在休闲上的时间为10至19个小时,18.7%的人每周花在休闲上的时间为20至30个小时,6.2%的人完全没时间休闲,4.1%的人每周花在休闲上的时间多达30个小时以上。
那么,这些人每周的工作时间有多少呢?39.2%的人为1至40个小时,44%的人为41至50个小时,8.3%的人为51至60个小时,2.6%的人为61至70个小时,3.5%的人则长达70个小时以上,还有极少数人不需要工作。
国人最爱“周末休闲”
虽然每年的国务院节假日安排出台后,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都会乐此不疲地边翻日历边研究“请假攻略”,但“2014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发现,节日并不是国人的休闲时间集中时段,人们还是习惯于把休闲时光集中安排在周末,其次是工作日的晚上,再次才是节日,年休假则排在第四位。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工作和休闲究竟哪个更重要?多达93.8%的人表示,愿意适当减少工作量,增加与家人、朋友一起休闲的时间。
有一组调查数据则颇耐心寻味。“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首次在问卷中设置了“总的来说,您认为您的休闲观念如何”和“总的来说,您认为中国人的休闲观念如何”这两道题目,前一道题目,58.5%的人自我评价为休闲观念强,34.5%的人自我评价为休闲观念一般,7%的人自我评价为休闲观念不太强或是基本上没有休闲观念;后一道题目,却只有22.8%的人认为中国人的休闲观念强,44.7%的人对中国人的休闲观念评价一般,32.5%的人认为中国人的休闲观念不太强或是基本上没有休闲观念。
为何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自己的休闲观念强,却认为同胞们的休闲观念一般?美国南阿拉巴马大学健康体育与休闲系副教授董二为分析认为,大家还是对城乡差别存有疑问,中国的大城市休闲资源丰富,但是乡镇和农村的休闲资源还比较缺乏,休闲资源分配不等造成了受访者普遍认为中国人的休闲观念一般,也就是说从整体来讲,一部分人想休闲但是没有机会或者没有地方去休闲。
最“流行”的休闲方式:旅游超越上网
说不清从何时开始,杨培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喜欢上网了,“可能是年龄越来越大了,也可能因为工作太忙了。”35岁的杨培在北京的一家事业单位做行政工作,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白天在单位里上班,免不了要和word、excel、ppt等各种电脑办公软件打交道,以前她单身的时候,下班回家后,总是要打开电脑,上网和几个闺蜜聊聊天,看看娱乐新闻,她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能让自己把“装满了工作”的脑子“放空”。但成家之后,杨培没有了太多上网的时间,除了做家务之外,剩下的时间她会尽可能多地和老公一起聊天、看电影,“不过刚开始的时候,心里还有些痒痒,毕竟以前养成了下班后长时间‘泡网’的习惯。”再后来,杨培生了孩子,她发现这似乎彻底改变了她的休闲方式,“孩子小的时候,有段时间除了睡觉,什么都不想干,可能是太累了,总觉得睡不够。孩子大些了以后,我和老公就带着孩子和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一起去旅游,我们会尽量选择周边短途游、自驾游,这比较适合我们。”
杨培的休闲方式选择和休闲体验虽是个案,但却很有代表性。“中国休闲小康指数”每年都会对国人最常采用的休闲方式进行调查,从2010年到2013年,排在“国人最常采用的十大休闲方式”榜单榜首的都是上网,但今年,旅游超越上网排在了这个榜单的第一位。
旅游这种休闲方式,其实在前几年并不是非常“热”,2010年它排在上网、看电视、看电影、阅读之后,位列第五;2011年它排在上网、看电视、体育运动之后,位列第四;2012年它又回归到第五位,排在上网、体育运动、看电影、看电视之后;直到去年,旅游才占据了第二的位次,仅位于上网之后。
今年,旅游不仅仅超越了上网、看电影、看电视、享用美食、逛街购物、度假、睡懒觉、体育运动、读书,排在了“国人最常采用的十大休闲方式”榜单的首位,而且在“2014中国休闲小康指数”多道题目的调查中,受访者均表现出了对旅游的厚爱。
在文化娱乐类休闲、休闲餐饮、休闲旅游、体育健身类休闲、怡情养性类休闲、社会活动类休闲等多种休闲类别中,受访者最喜欢的会是哪类?调查显示,近三年来排在第一位的都是消遣旅游。
在受访者对于最有消费价值的休闲方式选择上,休闲旅游也同样被排在了第一位,57.7%的受访者把票投给了消遣旅游,远远超出了排在第二位的文化娱乐类休闲(10.4%)。
本年度九成人已出游 花销跃上3000元
《小康》调查发现,受访者不仅“心动”了,而且“行动”了。这一年来的旅游消费也有所增加,今年表示旅游消费在3000至5000元的受访者最多,而去年则是花费在1000至3000元的居多。
最近这一年来,36%的人出游过两次,33.3%的人出游过一次,11.3%的人出游过三次,9.8%的人出游过三次以上,仅9.6%的人没有出游过。
有26%的受访者在最近这一年来有过出境旅游经历,这些人的出境旅游时间大多在15天之内,费用花费大多在6万元之内。出境旅游让他们感到最不满意的是价格昂贵,其次是导游服务质量不高,再次是食宿条件不理想。
在受访者对于出行方式的选择上,自由行(37.7%)列第一位,其次是随团旅游(22.9%),再次是自助游(21%),自驾游(16.1%)和徒步背包游(2.3%)分列第四和第五位。这样的选择排位和去年并无差别。
在出游时,受访者最喜欢乘坐飞机(42.5%),其次是高铁(40.3%),再次是动车(35.6%),然后才是私家车(33.1%)、普通列车(20.1%)、长途汽车(16.5%)、公共汽车(12.9%)、船(7.6%)等。与去年相比不同的是,今年受访者对于“速度”的要求更高了,去年动车排在第二位,高铁排在第三位,今年速度更快的高铁在排位上超越了动车;去年长途汽车排在第五位,普通列车排在第六位,今年这两个选项也调换了位次。
今年与去年的最大不同在于受访者对于出游时间的选择上,去年选择十一黄金周出游的人最多,其次是清明、五一、端午等小长假,再次是平时;而今年则是选择平时出游的人最多,其次是十一黄金周,再次是清明、五一、端午等小长假。
休闲去哪儿?云南再夺冠,出国选海岛
国人最喜欢的旅游种类有哪些?“2014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发现,自然风光旅游(77.9%)、名胜古迹旅游(47.7%)、民族风情旅游(31.6%)是大家最喜爱的三大旅游种类。
对于旅游种类的偏好直接影响到了大家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这在国人对于境外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家不再纠结于究竟是去欧洲,还是去澳洲,而是表现出了对风光美丽的海岛的极大向往。
在31个境内旅游目的地中,大家最向往去哪儿呢?“2014中国休闲小康指数”和“2013中国休闲小康指数”对此问题的调查结果出现了高度的一致,云南、西藏、海南、四川、新疆连续两年占据了第一至第五名的位次。第六至十名的入选城市两年来也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在受访者的选择顺序上有所不同,今年,排在第六至十位的依次是内蒙古、北京、青海、浙江和上海;而去年是北京占据第六位,内蒙古列第七位,上海排在第八位,浙江位居第九位,青海名列第十位。
云南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非常丰富,千年历史,多民族多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彩云之南”。有人到云南旅游之后发出过如此的赞叹:这里的山,云梦萦绕;这里的水,满江春意;这里的花,争相竞艳;这里的人,淳朴善良。
云南省不仅是国人向往的旅游好去处,同时也是休闲的好去处,云南的很多城市自然环境好、生活节奏较慢、民风淳朴,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丽江。经求是杂志社批准,由求是《小康》杂志社发起并主办的年度休闲盛典“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在2007年推出了“首届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其中就有丽江;在去年评选出的“第三届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丽江不仅获选,还拔得了十大休闲城市头筹。
在“2014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中,《小康》列出了20个曾获得过“中国十大休闲城市”称号的地方,请受访者选出自己心目中的休闲“胜地”,结果,丽江市被受访者们排在了第一位,三亚市位列第二,桂林市居于第三位,青岛市和杭州市则分列第四、五位。
董二为最近正在进行一项休闲课题的研究,即站在全球的角度来看如何通过休闲建造宜居城市。
那么,对于国人心目中那些理想的休闲城市而言,如何才能更宜居呢?在董二为看来,休闲宜居城市应该处理好休闲与健康、经济发展、环境、高科技、艺术、文化和体育之间的关系,“全球没有一个城市可以作为示范城市,因为每个城市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如何把健康、经济发展、环境、高科技、艺术、文化和体育注入到城市发展中才是关键。”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研究员王知凡、《小康》记者尤蕾、实习记者张唯对本文亦有贡献)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