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用一种方式 让文学电影化
电影还没上映,《黄金时代》这部电影的主创就几乎走遍了全国所有城市,像做公益性文学知识普及一样在各地办着着一场又一场的“黄金沙龙”,这部制作成本大约6千万的电影花在宣传上的钱大概更多。
而《黄金时代》也得到了相应的荣誉,如果你为其作为威尼斯电影节闭幕片感到不服,认为这是得益于许鞍华在电影节“地平线”单元评委主席的身份,那如今这部电影入围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应该能治一治你的“不服”。
此次,《黄金时代》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女配角共5项最重要奖项的提名。
不过《黄金时代》自威尼斯全球首映以来,出现不少争议,其中对演员的表演、剧本的写作方式、导演创作手法都出现两极分化的评价。不少人吐槽“如果不了解萧红和那个时代的背景就无法看懂这部电影,叙事实在太凌乱了。”更有人感叹:“这部电影大概只适合真正的文青和专业人士看。”
许鞍华在这部电影中确实采用了较为先锋的手法,插叙倒叙混用,又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做旁白。这种舞台剧式的方式让观众有些一头雾水,不过在国外艺术电影中却十分常见,许鞍华以这种方式将萧红的文字融入到故事之中,以电影的方式诠释了文学。
《心花路放》:以一种姿态 将文艺商业化
宁浩则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着他的公路片尝试。故事讲述了一个Loser失恋失业后的自我拯救,仿佛这种拯救只能通过“在路上”来实现。实际上这个故事也是脱胎于真实经历,编剧岳小军就曾是黄渤演的这个“Loser”,而宁浩则通过在路上的旅行让岳小军脱离了过去的束缚,他们合力将这段经历做成了电影,显然并没有脱离实际。
有人说这部电影预示着宁浩对商业的妥协,但电影中那些自嘲式的调侃和充满黑色幽默的桥段却依然是宁浩的风格,故事结尾两个主人公各自寻找到自己的幸福,这看起来似乎有些流于平庸,但对电影本身的主旨来说未尝不是一个最好的结局。
宁浩正以一种插科打诨的姿态将自己的文艺情怀结合到商业之中,有人说他做得没有姜文那么讨巧,但宁浩的尝试却有着自身的意义,不管怎么说,他依然完整地呈现出了当下社会中最热门的话题:中年危机、剩女、对感情的迷茫和心理上的重建,宁浩的讨巧之处就在于,你想以一种深刻严肃的姿态来批判这部电影太过肤浅,自然会显得矫情,因为它是商业片的基调;你想说他完全向商业妥协,可这又是一部有自己情怀和完整故事的电影。所以有人会说:“这总比那些不知所云的年轻人的‘小时代’好很多吧?”
电影个性:你有你的《黄金时代》 我爱我的《心花路放》
虽说两部电影在国庆档的排片量和观众群体中的口碑指数都相差很大,但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辉煌。
《黄金时代》让许鞍华和整个剧组都做了一次新鲜的实验,以一种较为艰难也鲜有人尝试的方式来说民国作家的故事。而《心花路放》则是宁浩尽力将文艺片拍得更加商业的尝试,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很难说谁更胜一筹,或者说根本没有什么可比之处。
《黄金时代》也得到了它应有的“奖赏”,上映之前就入围了台湾电影金马奖的多个奖项,在影评圈和文学界也都激起了讨论,至少许鞍华的目的是达到了;《心花路放》则获得了不错的票房,证明宁浩的尝试是有价值的,同时也没有被收到关于故事结构和情节方面的投诉,显然两部电影都算是赢家。
中国电影虽然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工业体系,不过身处其中的电影人们却不断做着努力和尝试,这总比永远停留在“快餐式”的拍摄节奏中更令人欣慰,至少人们在这两部电影中能看到中国类型片的未来。
文|本报记者 彭芳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