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后的第三天,北京下起鹅毛大雪。
崇文门笔杆胡同里,老爷子捡了树枝在铁桶里烧起炭火,预备回去烤馒头吃;理发店的屋檐上结了长长的冰溜子,在斜射的阳光下映照出晶莹世界;老大妈拿着笤帚出门扫雪,好让家里的小狗能跳到胡同里撒野;孩子们用高过脑袋的铁锹扬雪嬉戏;菜市场里的大姐已经把金闪闪的福字贴在了摊位上;厨房的排烟口上三只小猫趴在一起取暖。
大雪并没有带来寒冷,反而以别样的亲切展示出胡同生活的生机盎然。在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的北京城,这样的“地气” 成了胡同生活的专属特质。
这鲜活早已吸引来千千万万摄影者的关注,无数社会学者、民俗学家、建筑师、记者、摄影师和发烧友纷纷面对这份古老的温暖生活架起镜头,一面赞叹一面惋惜。他们担忧旧城区拆迁之后历史文化就此消逝,很自然的,照片也带出伤感留恋的味道。
而摄影者王寅的片子似有不同。在他的镜头下,胡同是彩色的。绿色的窗板,红色的围墙,男人手里的气球,女人手牵的金毛狗,角落里散落的绿皮红瓤西瓜,墙壁上粉笔画的王子和公主……这种彩色与印象中千千万万黑白鲜明的陈旧影像如此迥异,有一种家常的温暖调子。
作为一个胡同中长大的孩子,他也为胡同原始生态逐渐消减的状态而唏嘘不已,但更多的,他想要以切身感受告诉别人,胡同生活的魅力究竟在何处。
四五年的拍摄经历使他意识到,对胡同消逝的惋惜并不仅止于建筑格局的消失,或者一段历史的湮灭,更让人留恋的是胡同中与自然相融、与邻里相合的生活态度。他曾经拍下这样一幅照片:一间平房门前零零散散长着七八棵杨树,有的把房门堵个正着,但主人不以为意,在这城市中的小树林里自得其乐。在日渐拥挤、密集的高楼大厦中,此等场景越来越难寻觅。
旧城的保护与更新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话题。旧城区需要怎样的改造?如何在改造过程中保存历史文化?如何既改善生活质量又不至落入全球千篇一律的乏味?什么才是“适度” 的保护?所有这些正是困扰北京旧城内危旧房改造的难题。可惜的是答案尚未厘清,拆迁业已开始。
旧城区改造的大规模计划往往使建筑师们热血澎湃,使官员们政绩上涨,而居民的生活氛围则成为牺牲品。无论合适与否,改造往往采用铝合金窗与封闭式阳台、高层建筑中狭小空间的统一规划,城市的文化价值被抹杀,而且导致了宜人环境的丧失,居住者与大自然距离越来越远。
也正因此,当胡同即将在推土机面前坍塌时,胡同里的居民们一面期待现代、方便的卫生条件,一面又对熟悉的生活留恋不已。毕竟真正的四合院之美,不在于那些被当做景点游人不绝的大宅院,而在于胡同深处钉着报纸栏和送奶箱的大门后的宁静。
生活之美,向来是供自己品尝,而不是供旁人赏玩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