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冬:脚踏实地的IT从业之路

  在五百强企业聚集的亦庄经济开发区里,第一三共制药(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第一三共”)静静地盘踞在中心区域的一隅。走入大门,一路伴随着鸟语虫鸣,绕过一片偌大的草坪,高两层的简洁的楼房在眼前伸展开,与周边其他企业林立又富设计感的摩登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踏入大门开始,无论是门卫保安员,还是办公楼里的保洁大姐,全都面带微笑,悉心引领,处处透露出良好的企业文化。

  在会议室里,第一三共管理室IT经理栗冬开场就向我解释“第一三共”这个名字的由来:“很多人觉得我们企业的名字很奇怪,又是第一,又是三共。第一三共是一家全日资企业,由第一制药和三共制药两家日资企业合并而成,所以两个名字加起来就是第一三共了。我2003年加入第一制药,随着两家公司的合并进入了第一三共。”

  随后当谈到自身的信息化经历的时候,栗冬思绪连篇,娓娓道来。她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的洗礼,又投身过通讯行业的“大跃进”时代,但她并没有因为沉迷于眼前的光鲜而裹足不前,最后她坚定地选择转型,加入传统医药企业来实现自己心中对信息化的追求,“虽然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完全不一样,但是这个土壤让我觉得能够扎根,突然有种能够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做很多事的感觉。”这一扎根,就是十一年。

  坚定地走信息化的路

  在栗冬眼里,选择学习和从事信息化是一件自然而然却又很幸运的事。但是,她没有在火爆的互联网泡沫里迷失自己,而是坚定地选择扎根传统企业,脚踏实地地走她的信息化之路。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最初是如何接触到信息化,从而成长成为一名信息化工作者的?您的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都经历了哪些事件?在工作和成长经历中,有没有什么事件或者人物对您有很深的影响?

  栗冬:从事信息化行业对我来说,是很幸运而又顺理成章的过程。在高中的时候,我无意中报了计算机兴趣小组,虽然参加的人不多并且当时的设备也很落后,但是从编程到实现出来,都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可能是因为初接触了计算机,到了我考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很自然就觉得想学计算机。同时,支持我的父亲和在美国从事信息化行业的姑姑两方面因素对我决定选择计算机行业的影响也很大。毕业后,我很幸运地加入中国电信,在中国电信的环境中从事电信网站的制作开发和运维工作,由此走入了互联网世界。1998年,大家都还在拨号上网,我已经可以从电信机房拉电缆上网,速度非常快。当时正是互联网最火爆的一段时期,各大信息网站都在建立自己公司的门户。当然,随之而来的是很严重的泡沫。随后我工作调动,去了铁通网络做通信行业。那时候铁通网络的发展规模很大、速度很快,而我也非常急切的想要做些事,想能够帮助这样一个企业或者能够在这样的企业发展,从零到有的发展过程中,同时还能参与到全国各地的网络建设上来。这是一个很大的平台,也是很好的契机。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上来讲,是非常宝贵的一个经历。

  虽然当时我走在互联网的最前端,每天都觉得日子过得不错,但是总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怎么能够把自己所学切合实际地结合到企业信息化管理上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时候正好有一个契机来到了第一制药。在第一制药负责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搭建企业内部信息发布系统,随后我就在这家传统的日资制药企业,与IT团队共同成长,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1年。从高中到大学,再到毕业后的从业经历,我的职业发展目标比较清晰,从来没离开信息化这条路。我所学的这些东西,转化成知识和力量并且学有所用,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现在这个岗位,并且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女性领导者?您如何看待信息化领域的女性?您觉得您个性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样的个性特点给您的事业和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栗冬:我在第一制药的职业发展,某种程度上也是信息化在企业内的发展缩影吧。最开始来到第一制药,是帮助建立企业信息化门户,从无到有开始进行,属于比较具体性的工作。建设完毕之后,要协调公司内部各部门以及各地办事处的参与和使用,职位自然也有所变动。紧接着就是原有ERP平台的升级和各种信息化的基础性改造,以及库管系统、药监码等生产链上信息项目的持续部署实施,涉及到的范围和深度一直都不断增加。我们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个人自然也随之成长。信息化这项工作,一步一步在跟整个平台结合上之后,你就会逐渐的了解企业的业务方向,了解企业的业务发展所需要什么。用你所了解到的学习到的知识,帮助企业梳理和逐渐深入信息化的发展和影响,来帮助企业在整个业务发展过程,助一臂之力。

  其实近几年,在各种行业论坛以及线上的专业交流组织里,可以发现女性信息化管理者越来越多。企业信息化工作给外界感觉很枯燥,但我们可以让信息化这个理性严谨的工作多了很多感性的色彩,在跟同级、上下级之间的沟通障碍可能会少一点。所有信息化系统最重要的环节还是跨部门实施使用起来,女性管理者可以让这一过程变得更顺畅更有效率。我是个很喜欢新鲜事物的人,近些年IT技术发展可谓日新月异,需要不断学习和追逐,我很喜欢这种状态。但企业信息化又不能盲目追新,需要深入了解判断,踏实为王,和我的性格比较契合。

  与互联网融合的新医药

  医药行业现在已经不是传统行业,更多的是走在民生的前沿,与老百姓息息相关,并且与互联网联姻后,会加速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

  中国信息化周报:对于信息化建设,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对大型医药制造业企业来说,您认为应该认真分析和研究的因素有哪些?哪点最重要?

  栗冬:现在大家都在谈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而医药行业是一个被互联网行业拥抱的范例。在中国,制药企业、流通企业、医疗机构、零售终端,构成了一个大的医药生态圈,我们知道,今年2月阿里注资收购中信21世纪,成立了阿里健康,启动“药品安全计划”。为什么互联网行业现在这么看好医药健康这个范畴,一方面和现在劲头正旺的可穿戴技术的发展有关,同时由于我们国家对医药生态的流通还不是很开放,大家的关注点在这儿。当互联网这样一个强有力的注剂打进来以后,希望能够打开整个原有医药生态圈格局,能够利用互联网的流通模式加快医药的流通,同时在这个加快流通的过程中,促进了流通信息的透明化。

  作为制药企业,我们遵照国家食药监局的要求开展全品种药品监管码辅码的工作,这项工作就是要求制药企业为其生产的药品附上流通的唯一合法身份代码———药品监管码,将生产和销售的包装关联关系上传至中信21世纪的平台。这个工作说起来其实又费时又费力,但做这个事儿的目的就在于要便利的追踪药品路径。比如,某批药品发现质量问题,通过监管码信息追踪快速定位问题药品的流向,控制药品消耗减少负面影响,同时也起到打击假药流通的作用。

  如今,医药生态圈中每天都产生大量的药品监管数据,从制药企业、流通企业、销售终端每天上传监管平台,阿里平台很敏锐地关注到这个契机,并且准确的把握住了核心点,中信21世纪平台拥有企业药品流通各个环节码,就可以进行药品流向、覆盖、市场等多维度数据分析。接下来,阿里健康将和药品监管实施商等多方面合作,为药品生产企业提供码源数据分析报告。通过这样的过程,药品企业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生产销售的药品流通情况和分销情况,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中国信息化周报:对于现在第一三共制药公司来说,IT投资的决策流程是怎样的?

  栗冬:作为本地化IT规划,我们会遵循配合日本总部IT整体规划原则,与日本总部IT规划部门保持沟通确定中国的发展方向。对于本土的IT建设发展,会由中国集团公司制定分配,再由各分公司具体计划实施。每一财年的项目计划,我们都要有预算制定会议商讨决定。集团性项目统一规划原则是减少重复性的建设投资,要整合战略核心规划的项目,进行统一部署。整合完成之后,再来讨论分配差异化的地区发展项目要求。从具体做一些信息化的决策流程来看,流程也差不多是这样。首先要进行集团公司投资的审批。集团公司认可的IT预算发展的提案再到本地再进行落实和实施。

  IT投资决策流程,也确实是集中化的管理,这跟其他的部门可能不太一样。IT的规划需要跨部门的特点,进行一个集中的投资决策管理。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认为,是什么力量在主导信息化大变局?您对2014年的技术服务新趋势有什么样的看法?今年贵公司有什么信息化工作的重点?

  栗冬:近两年,给传统行业都带来不小的冲击。从互联网开始,信息化格局产生变化。原来的信息是散乱的,现在的信息对称性越来越好,同时也在推动信息向着多方面发展,向“广”扩展。

  我们以前小的时候父母要买报纸、看新闻广播才能了解到世界和国内的大事。但是你今天在家里聊天就能知道世界上发生很多不一样的事情。所以从根源上来看,是信息技术的一个发展,从互联网层面上,把信息技术进行这样一个呈现,然后大家能够及时的主动性的获取信息,到今天,逐渐发展企业也好,整个行业也好,都非常重视信息化发展。

  再到今天的云。云是把整个信息布局打破,把原来局限于服务器上的信息化,收集到云中心,逐步打通信息流通环节。

  抬头看路脚踏实地

  栗冬最喜欢谈到的一个词就是“踏实”。互联网泡沫逐渐消退,新兴技术不再停留在口号和概念上,更多的是要落地和应用。她认为,每一个信息化工作者,要抬头看路,但是要低头脚踏实地地走信息化道路。

  中国信息化周报:对于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这个问题您是如何看待的?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您如何和您的“一把手”进行沟通?

  栗冬:在我2003年来到第一制药的时候,公司的ERP建设已经完成了升级,对于企业来说,这是比较早也比较好的信息化基础。

  在2012年,第一制药和三共制药在合并的背景下,双方的信息化系统平台也进行合并和调整。第一制药的ERP*SAP系统随之进行了老版本4.6C向新版本ECC6.0平台的升级和数据迁移,原三共制药则全新的ERP系统导入。在这样的工作前提下,我们成立了项目组,主要针对两家公司融合后的商务模式设计、生产流程设计、物料管理统一化设计、以及财务成本统合设计,最终形成由集团公司管控下的两家生产工厂这样的运营模式,也完成了ERP系统设计实施导入的信息化项目工作。

  整套ERP系统已经运行了两年,这无疑是成功的。而这样一项系统工程,对企业来讲,必须是“一把手”工程。信息化工作在企业里往往是IT部门牵头组建项目组,但实际上信息系项目的建设实施、运维应用都离不开企业各个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也必须要获得上级领导的大力推动,领导肯定要首先意识到这一点,否则大投入项目上线的没有一把手的支持,是肯定做不好,甚至做不下去。与“一把手沟通”也是信息主管很有挑战的一项工作。作为信息主管也要通过更多的学习企业经营方面的知识,学习就会了解到企业领导考虑事情的关注点,这样就能够和领导有共同话题———这是沟通的前提———然后才能谈到心里去,才能够理解你做的项目或系统的价值。

  中国信息化周报:作为CIO,您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什么?您如何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栗冬:现阶段,很多企业都在讲云,同时我们也面临很多冲击,比如互联网冲击,或者现代技术的冲击。并且有很多人在讨论,信息主管这个职能是不是在未来会被新的技术取代甚至消失。对我本身来讲,信息主管的一些工作的确可以结合新兴技术———可以给与我们很多帮助———但对于企业本身来讲,信息化主管最主要还是要了解自己自身的企业战略和业务发展,在这一点上,起到了一个承接技术导入和业务发展的一个职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大数据技术,站在企业的角度上,你必须了解业务,才知道怎么样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自己企业内部发展的这个业务能力和业务战略不了解的话,不可能会把新兴技术带入到企业。不论分析模型也好,分析角度也好,商务定位也好,只有站在了解企业战略发展角度上才能做的出来。我觉得对于信息化主管来讲,无论谈各种概念也好,各种技术也好,落地就是一个实践来衡量,你要敢实践,要敢于把新的东西结合到企业的应用里来。我觉得对于CIO来说,在拥抱和学习新技术的过程当中,如何找到自己的落脚点,去实践去探索,是最大的挑战。

  中国信息化周报:据我所知,您曾被评为2010年年度CIO,您认为该如何定位CIO(信息主管)?在您眼里,CIO最应该注重什么细节?

  栗冬:当时适逢其会吧,正好做了一个比较新的项目,并且及时和大家分享了下,现在看还有很多不足。我觉得CIO这个概念引用进来很好,把我们信息化主管的工作提高到一个层次。但是在国内的传统行业,信息化主管真能到这样一个传统战略制定高度的,恐怕还不太多,包括我们企业也并没有把信息化主管提高到这个参与战略企业的整个战略的地位。但是现在看来,我觉得是跟企业的性质有关。因为有的企业非常迫切需要结合新的技术发展,它肯定会把信息化规划纳入到战略规划的一部分,那么随之就会应运而生CIO这个岗位。

  但是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来讲,我们要提高技能储备知识,积极参与企业业务实践,逐步向企业战略规划制定工作靠拢,将信息规划提升到企业战略规划的格局中,你才能够真正提升到CIO的职位上来。

  后记

  采访过后,栗冬热情地邀请我参观第一三共的片剂生产线。令人惊讶的是,在十多年前的厂房建设中就规划了生产线参观走廊。通过这条数十米的走廊能够清楚直观地参观片剂的生产流程各个生产环节,透明、高效,这在药企中非常鲜有,能够“亲眼目睹”药品从粉状到制粒、压片、包衣、包装成盒,最后印码装箱的全过程,妙趣横生!

  本报记者 陈曲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