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集中存储 防微杜渐
-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部署,存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16 08:42
山西师范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中西部重点建设高校。学校所在的古尧都临汾市,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学校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地域资源优势,使浓郁的地方文化和教师教育、基础研究、服务区域发展构成了学校的四大办学特色。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5000余人,研究生4000余人;设有22个学院,57个本科专业,17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20个二级硕士学位点,2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1个二级博士学位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省级重点优势学科,1个省级重点特色学科,9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教学科研设施完善,建有戏剧戏曲、三晋文化、黄河民俗3个博物展馆。学校承担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3门省级精品课程,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名。其中,博士、硕士生导师近60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80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500人,国家杰青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4人,省级教学名师24人,山西省“百人计划”3人,共有20余人入选山西省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山西省新世纪学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
学校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立校之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狠抓教风、学风、考风建设,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从2005年开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立3.5+0.5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省11个地市的45个县建立教育创新实验区,与地方合作创立荀子学院。学校坚持创新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办学理念,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荣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就业率名列全省高校前列。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提升学科和科研水平,已培育出一批特色和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学科群:以戏曲文物研究为代表的地方文化学科群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以化学学科为代表的基础学科群在同类学科中显现出明显优势,理科综合排名进入全国百强;以教育学科为代表的品牌学科群更是在山西教育事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组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大分子科学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科技应用研究中心等四个跨学科研究平台,学科资源进一步优化,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凸显出来。
山西师范大学将校园门户等关键应用的数据迁移到集中存储系统,提升了管理效率,增加了可靠性和可用性。这不仅意味着10多年来山师大信息化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数据有了归宿,而且终于可以对以往那些由于某台设备损坏导致的数据隐患说再见了。
陷入怪圈
作为山西省唯一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大规模硬件平台给山西师范大学各种活动提供强大支持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利用率不足、资源调配不灵活和管理难度大等困扰。
据山西师范大学信息中心负责人介绍,在集中存储系统建立以前,学校的核心应用———教务、财务、研究生、一卡通等,都是由学校信息中心管理。近几年,信息化建设逐步陷入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怪圈,每上一个新业务,都需要进行设备的采购,随着设备数量逐渐增多,信息化系统却越来越混乱,缺乏集中的管理、规划。
一系列的问题暴露出来:大部分存储利用率不高;空间、能耗成本高;很多小的应用占据单台存储设备,可管理性差,一旦哪台设备宕机,相应的应用就会中断;信息中心网络应用系统中涉及大量重要数据,数据库查询量的增多、大量日志的存储与处理、信息量不断攀升,现阶段的存储方式可扩展性差,面对信息增长的需求有些“喘不过气来”。
由于读写次数非常频繁,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更换硬盘,来回折腾倒数据甚是麻烦;且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一旦设备出现故障,数据就有可能丢失,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集中存储破局
通过部署集中存储解决方案,实现了山西师范大学数据的集中存储、集中管理,对于大量的老旧数据库的备份、共享和管理不无裨益,在提供高性能存储系统的同时,将山西师范大学后台存储系统整合,实现所有存储的并发访问。
高性能存储平台不仅提供了出色的文件服务解决方案,而且能够在将来根据业务需求提供PB级扩展能力,可以有效解决用户不断增长的存储需求。
在数据的安全性上,部署了数据集中存储方案之后,即使出现系统升级失败,也可以利用存储的快照、克隆等功能实现快速回滚,保证数据的“高枕无忧”;即使出现意外断电、或受到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也不会丢失十余年来积累的宝贵数据。
从容应对数据增长
在部署之初,山西师范大学即采用了数据存储系统,具备高性能、高吞吐、易扩展等优势。
山西师范大学在数据应用方面面临两大困境,一个是数据库等小数据块应用要求快速响应,另一个是多媒体等大数据块应用需要足够的吞吐带宽。对于前者,信息中心采用双控架构的存储设备,标配24GB缓存,可提供高达900,000的IOPS,为全校师生的前端数据库访问、邮件系统等近百种应用提供充沛性能保障。对于后者,信息中心标配8个8Gb:FC主机通道,最大扩展到16个,主机通道带宽高达6400MB/s,大量视频和多媒体课件数据现在可以方便的从存储设备中获取,使山西师范大学网络中的原有存储资源访问困难的问题得以解决。
易扩展是信息中心挑选存储设备的一大标准。产品扩展柜规格多种可选,每个扩展柜均支持双控制器,灵活配置满足不同层级数据存储需求,并且能够在将来将存储规模扩展到PB级容量。随着山师大资源库的不断增大、信息量的飞速增长,这一功能将有效解决用户不断增长的存储需求。
此外,通过部署集中存储设备,其远程同步功能通过将本地数据连续地复制或镜像到远程存储系统中去,以形成副本的方式实现对数据的保护;快照功能还可以恢复指定时间段的数据,避免了由于人为误操作等意外造成的数据遗失,可用性高达99.999%。
轻松提升信息中心价值
通过数据统一存储,山西师范大学在信息化系统改造方面受益匪浅:一是提高了管理效率,全校近100个应用及应用产生的数据,3位老师就可以全面管理。如果全部是分散的设备,难度是相当大的。
二是减少了资源浪费,以前几乎每增加一个新的应用,都要新采购设备,报批、招标、采购一路下来就要三、四个月时间。而建一个数据集中存储,大幅降低存储空间浪费,设备采购频次也完全可控。
三是增加了可用性。实施了数据集中存储之后,当系统出现故障时,可以利用存储的快照、克隆等功能实现快速回滚。
四是方便了容灾。目前能够实现的是数据容灾,未来可以通过数据自动迁移,实现应用的容灾。
“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减少系统维护的工作量,让信息中心的老师从事更有价值的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策略是,充分运用数据集中存储技术,建成高效、自动、随需、便捷的存储基础架构平台。”
本报记者 张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