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二次创业不畏艰辛
-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携程网,去哪儿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16 08:27
风雨“携程”
2012年,梁建章重新回归携程时说道:“我回携程,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就是要和大家一起体验二次创业的艰辛,激情和成功的快感。”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创始人,梁建章对携程的那份深情。同时,还可以体会到他创业时的那份艰辛和苦楚。不过,无论怎样,他都愿意与携程风雨同舟。少年时的梁建章极富电脑天才,
13岁就会用电脑写诗,是中国最早接触电脑的小学生之一,随后参加青少年程序竞赛,获奖如同探囊取物,这使他与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15岁,完成初中学业的梁建章考入复旦少年班,半年后就读于复旦计算机本科。复旦没毕业,就考入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读完了学士、硕士。那一年梁建章20岁。
梁建章在谈到其留学经历时说道:“在美国的学习,对我的帮助很大,身处陌生的环境,语言、生活又不太习惯,在挑战面前就会促使你做出努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两年的学业。之后,为了工作,他中断了博士的学习。他觉得,“最先进的东西不是在学校而是在企业”。于是梁建章进入甲骨文研发部工作,在甲骨文积累了3年的研发经验。
这个时候的中国,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梁建章在回国时看到这样的景象,就意识到,“在中国,机会比美国多得多,尤其是创业”。在这种意识的驱动下,他申请到客服服务部工作。虽然离开研发部会使得利益有所损失,但是他并不后悔。梁建章说道:“如果还在研发部门就不可能调回中国”。
他的这份工作,可以有机会深入接触到国内软件和电子商务方面的企业。这个时候的他一直在寻觅机会,想亲身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去试一试身手。梁建章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当你真正觉得你在这行业比其他任何人做得都好时,机会就有了。”
1998年,互联网在中国悄然兴起。梁建章觉得机会到了,于是他毅然决然的离开甲骨文公司,自立门户创建携程旅行网。
谈到为什么选择进军旅游行业时,他说道:“一是出于对国内旅游市场的预期,还有就是直觉。”就是在这种既没有调研又不熟悉的情况下,凭着直觉就进入旅游行业。最后,他竟然还取得了成功。携程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梁建章的敏锐直觉,另一方面要归功于当时国内旅游行业的兴盛。
公司初建,梁建章觉得携程的架构应该是设计、配送和支付。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梁建章开始组建他的创业团队。后来,沈南鹏、季琦和范敏成了他的合伙人。团队分工非常明确,各居其位,各司其职,至此,携程的团队构建完成,即将杨帆起航。
这个时期,互联网行业正处于高潮时期。梁建章很容易就吸收到了风险投资。之后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他说道:“创业往往看一个机会,但热情若超越机会就是泡沫,而机会再加上热情,就是创业的最好契机。”
在梁建章的带领下,携程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2000年,携程的员工不足100人,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5000多人;2002年,携程的营业额就已高达10亿元人民币,其净利润更是远远大于传统的旅游企业。携程如此好的发展态势,使得梁建章信心十足,也使得携程来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携程旅行网走上发展快车道的携程,通过不断的兼并重组,正在不断扩展着自身的规模和业务范围。携程先是收购了当时最大的酒店预定中心———现代运通;随后又切入机票预订领域,并购机票代理公司北京海岸;2008年又将华程西南旅行社收入囊中,正式进军自助游市场。携程成了名副其实的行业整合者。
在进行一系列的并购后,梁建章开始考虑建立携程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大公司历练多年的梁建章,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带给了携程。通过他的努力,携程建立起来一整套高效简洁的公司制度。其构建的酒店销售网络、机票销售体系以及互联网+呼叫中心的远程服务模式,更是让携程愈加成熟和完善。
在员工眼中,梁建章一直是个聪明、理性、不爱说话、有着前瞻思维、喜欢开快车的带头人。上市后,梁建章也没有丝毫的改变,惟一的改变就是他觉得身上的压力更大了。“从前是为几个股东打工,现在是给几十万名投资者打工。”他这样说道。
梁建章把自己对于互联网企业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公司文化和管理理念,一同注入到了携程的血液当中,从而铸就了携程的灵魂。这个时候的携程,已经变得牢不可破、坚不可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梁建章选择离开,去完成他的下一个目标。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觉得携程已经长大成“人”,不再需要呵护和关爱,只有接受不断地磨砺,才会变得愈加强大。至此,梁建章的第一段携程岁月结束了。2012年,梁建章完成了美国的学业,重新回归携程。就像文章开头所说,他这次回归既不为名,也不为利,只是要和大家一起体验二次创业的艰辛,激情和成功的快感。这句话表现了他二次回归的心态。相信在他的引领下,携程会开启一个新纪元。祝福梁建章,祝福携程!
人口学者
2012年4月,梁建章出版了一本新书———《中国人真的太多了吗?》。人们可能会觉得十分诧异,一个互联网企业的老板为什么会如此关注人口问题,为此竟然还写了一本书?
要想解答这个疑问,可能要追溯到2007年。这一年,他辞去了CEO的职位,并远赴美国,去斯坦福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他师从美国人力资源经济学权威Edward.Lazear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Gary.Becker.。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人口和创业以及中国劳动力市场。学习期间,他曾提出:“一个国家人口结构老化后,其创业和创新活力会随之衰退”的观点。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他还前往北美、日本等地进行调研。
在准备博士论文的过程中,他拍摄了一部纪录片。透过纪录片,梁建章才意识到:经济学家们也许看完就明白问题的所在,但对一般公众而言,这远远不够。“农村人口、资源、城市化、交通等方面的问题,确实需要坐下来花几个小时来讨论。所以,觉得还是得写本书把这些问题说清楚。”就这样,他和北大教授李建新合作,两人分别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论述人口问题和生育政策改革的迫切性。
经过的五年的努力,《中国人真的太多了吗?》这本书在排除万难之后,终于问世了。梁建章在书中说道:“中国不是人太多了,而是未来孩子太少了。人口结构的剧烈变化将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证明他的人口问题论断,他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他说:“2010年,大学同学聚会的时候,我碰到了一位开办服装企业的老同学。当问起企业发展前景时,他说中国的人口走向实在令人沮丧。找不到年轻工人还是小事,问题是现在他做的是10岁左右少男少女的服装,但这却是一个夕阳产业。青少年的数量每年迅速减少。如果计划生育政策的修改还在讨论,他过几年就要改做中老年服装了。”
这次经历,使梁建章更加坚定了自己写这样一本书的信念。近年来,人们普遍的认识是中国的人口数量太多,却忽略了人口结构的变化。然而,人口结构的变化才是导致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
梁建章提到:“经济界早有共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就像一个企业,最终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我在研究中还发现,对于中等以上发达国家,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一个国家年轻人口的比例是密切相关的。”
讲到这里,梁建章人口学者的身份已经毋庸置疑。虽然他是一家互联网企业的老板,但是他却做了一些不符合他身份的事情。然而,正是因为这些事情,才彰显了他的情怀。
去携”之争
携程作为中国领先的在线旅行服务公司,业务包括:酒店预订、机票预订、度假预订、商旅管理、特惠商户及旅游资讯等内容。去哪儿是中国领先的旅游搜索引擎,为消费者提供机票、酒店、度假产品的实时搜索,并提供旅游产品团购以及其他旅游信息服务。
从介绍中不难看出,这两家公司属于行业内的同质公司。既然是同质公司,那么竞争就在所难免。事实上,两家公司的竞争一直存在着。携程是国内最早的旅行服务公司,通过多年的经营,已经成为了行业的主导者。去哪儿网作为后起之秀,不甘落后,想方设法地提升自身的影响力。于是,一场你争我夺的较量就开始了。
早在2006年,两家公司就因为“价格战”引发的纠纷而一度对簿公堂。虽然这场纷争以携程的胜利结束,但是两家公司间的恩怨纠葛却没有就此停止。
在一段时期内,尽管两家公司也有合作,然而竞争才是它们的主题。2014年9月,携程方面表示,因去哪儿网涉嫌通过技术手段,给予其“马甲”代理商更多的露出和优先排序,携程已主动将酒店产品从去哪儿网下线。去哪儿网则表示,已经将携程在去哪儿网上的产品全部下线。
“下架门”的背后,是两家公司在争夺酒店资源方面的博弈。对于在线旅游公司来说,酒店是最核心以及利润最丰厚的一块领域。无论携程还是去哪儿网,都将酒店业务视为自身业务的重心。庄辰超表示:“未来酒店将是重点。”同时,去哪儿网开始加大直签酒店的力度。最新的数据显示,去哪儿网已经直签接近20万家酒店。
此外,去哪儿还加大了酒店直销的促销力度,到2014年8月,去哪儿网PC端和无线端返现相加金额已达到了1亿元。此次营销,使得去哪儿网的订单量大幅增加。
去哪儿网在酒店业务的布局,引起了携程的警惕。自2012年,梁建章重新回归携程之后,携程就加大了在无线端及酒店业务的布局力度。在抢占酒店资源的同时,携程还频繁收购同业、并进军邮轮业务,以图增加在行业内的话语权。
去哪儿在今年二季度的酒店业务表现强劲,其二季度酒店直销同比上升77%,酒店预订量居然是携程的2倍多。去哪儿网的强势发展,使得携程这个行业老大,在去哪儿网步步紧逼的状况下,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业务方向及行业的发展前景。当携程找准发力点之后,就会不遗余力的展开反击。可以说,两家公司的你争我夺才刚刚开始。
本报记者 路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