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班主任非“钱学森之问”正解

  今年年初,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表示,首届本科生上课实行小班制,每30个学生就有一位助教,导师则由科学院的院士、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入选者担任。担任该校首届本科生班主任的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李树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王玉鹏等“学界大腕”。丁仲礼希望以这样的投入,培养那些未来立志做科学家的学生,用实际行动回答“钱学森之问”。

  在大学里,本科生当班主任,硕士当班主任,甚至是博士当班主任,都已不是新闻,而如今国科大用院士当大学新生的班主任,可谓是吃了全国高校教育的第一只螃蟹。然而,院士确实能当好班主任吗?笔者认为,这值得商榷,很有可能院士当班主任这一举措只会无疾而终。

  论年龄,院士不适合当班主任。如今我国院士大多白发苍苍,而大多数大学新生是95后,他们正处于朝气蓬勃的年龄段,由于身处网络信息化大爆炸的时代,几乎从小到大都与网络接触的他们,即使是刚刚从高中转为大学生的孩子,所接受的新鲜思想和信息也远远多于醉心于学问的院士们。而很多院士的教育思想也许还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在教学创新的新世纪里,院士们还是和大一新生有着不小的年龄代沟,还不能很好地跟上时代步伐。

  论精力,院士不适合当班主任。很多院士并不能单一的在学校教学,他们还有很多社会职务,还有很多社会活动,还要参加其他高校的一些学术交流,分配给他们认认真真地充当班主任角色的时间能有多少,院士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他们的时间被过多的非教学外的时间占据了。如今一些硕导、博导们,尚且不能很好地将时间运用在带好本科生课程的任务上,而让他们的研究生来上课,何况是“日理万机”的院士们呢?到最后可能和一些学校所谓的导师们一样,变成开学见一见,期末再见一见,这种神龙见首不见尾式的院士班主任不要也罢。

  论价值,院士不适合当班主任。院士一般代表着我国科研的最高水平,他们在各自的专业学术研究上站在全国的金字塔塔尖,他们最主要的作用应该放在科研上,放在我国最紧缺的科学领域上。如果让院士们来担当班主任,这就是过多地占用他们宝贵的时间,因为院士毕竟不能与那些普通的硕士和博士们相提并论,这无疑是“杀鸡用牛刀”了。

  所以说,让院士当班主任,初衷是好的,但运行的结果可能会令人大失所望,与其让年龄和精力远不能胜任班主任的院士来担当,还不如找一些年富力强的青年学者来当大学新生们的启蒙导师,这就达到两全其美的目的了。

  文/别亚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