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类常见病无需输液

  一面是每年数十万例药品不良反应由输液引起,一面是人均一年要挂8个吊瓶的现实;一面是国外输液治疗不亚于一个小手术,一面是国内各医院输液处人满为患的景象……“过度输液”已成为一个人所共知的医疗怪相。

  今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率先取消了普通门诊输液,剑指过度输液现象。8月中旬,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向过度输液“开刀”,明确门诊、急诊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及儿科共计53类不需要输液治疗的常见多发病,包括普通感冒、上呼道感染、小儿腹泻等。

  我国静脉输液快速发展期为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具有“给药直接”、“见效快”、“不过敏”等优势而迅速被人们接受,很快便替代了肌肉注射。然而在医院被推向市场的过程中,我国实行药品加成政策。目前,药品收入成为医院主要收入之一,占40%以上的份额。医院给科室定任务,科室给医生定任务。在医生的诱导下,患者把输液当成了治病“法宝”。

  在利益驱使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输液大国”。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

  “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输液是公认最危险的给药方式。它是一种侵入性、有创伤性的给药方式,药物通过针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救治起来非常麻烦。

  《201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852799份,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占55.8%;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占73.4%。现实中,诸如“辽宁鞍山4岁女童输液抽搐2小时后死亡”等输液死亡的事件频频见诸媒体。

  此外,过度输液还造成患者开销和医疗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且会导致一些病菌产生耐药性,干扰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久而久之还会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对人体肝肾等器官也可能造成危害。

  那么,叫停53种疾病的输液治疗,这种方式是否科学可行?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李和莅表示,把这53种常见病列入“禁输”名单的确有道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以感冒为例,80%以上的感冒都是病毒性的,而非细菌引起,这种情况下使用抗生素输液治疗不起效果。”他说,再如有的咽炎是由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所致的炎症,讲话时间太长、饮食过于辛辣等,都可能导致发炎,但这种情况也不是细菌引起的,通常也不需要抗生素,“可以说,所谓的‘炎’病中,只有细菌引起的,使用抗生素才会起到作用。”

  当然,他也强调,患者的个体差异很大,确定53种疾病“禁输”名单虽有积极意义,但也不可“一刀切”,如果患者有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必要时还是得输液,这需要进行全面准确的判断。(据人民日报、成都日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