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烟安全尚无法证实

  近年来,电子烟作为一种新型产品受到不少人的青睐,一些人更是把它宣称为健康的烟草替代品,能够帮助烟民戒烟。情况真是这样吗?8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称,电子烟同样会产生有毒成分并危害健康。

  电子烟是通过雾化等手段,将尼古丁等变成蒸气后让用户吸入。它拥有和香烟一样的外观、近似的口感,于2005年首先出现在我国。某些电子烟的产品介绍上标注着“戒烟神器”,还有一些则称能够“清肺”。基于健康等因素的考虑,一些烟民逐渐把眼光投向了电子烟。

  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宜群对此表示,市面所售的电子烟尼古丁的使用量并不固定,随意性很大,这与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尼古丁替代疗法有很大的差异。目前,尚未有科学证据证明吸烟者使用电子烟达到了戒烟目的。

  不仅如此,电子烟还有可能成为未成年人开始吸普通香烟的过渡品。据美国相关卫生机构调查,在2011年至2013年间,美国尝试电子烟的青少年已翻了两倍,许多人担心这会形成新一代“瘾君子”增长的趋势。

  电子烟不会燃烧生成烟雾,没有固体颗粒,没有焦油。与烟草烟雾含有几千种化学物质相比,电子烟往往被认为更安全,可以在公共场所使用。然而,近几年国内航空公司全部对电子烟说“不”,严禁乘客在飞机上吸电子烟。

  对此,中国疾控中心控烟办研究员杨杰解释称,电子烟并不是只产生“水蒸气”,它同样会排放可吸入的液体细微颗粒、超细微颗粒和尼古丁等物质,但平均含量比烟草烟雾中的含量要低1至2个数量级,因此可以认为电子烟的毒素水平较低。就目前研究来看,接触电子烟烟雾的有毒物质和微粒,是否会导致二手烟吸入者患病和死亡风险提高,结论尚不明确。但从保护公众健康的角度来说,应当避免接触二手电子烟烟雾。

  目前,电子烟已经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约90%的电子烟来自深圳。虽然产量巨大,但我国电子烟仍处于“三无”状态:无产品标准,无质量监管,无安全评估。由于目前电子烟的定性及分类尚不明确,因此难以将它划定为特定监管对象,造成了生产的无序与监管的缺位。

  鉴于电子烟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而尼古丁是成瘾性剧毒药物,专家建议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按药品进行监管。国家卫生、药品行政部门应专门立项,组织专业人员,拨出科研经费,对电子烟的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对吸烟者与民众的健康负责。

  由于电子烟的安全性尚无法得到证实,各国政府对电子烟的态度存在差异,包括巴西、挪威和新加坡在内的部分国家已经开始限制或完全禁止电子烟的销售。(据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