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难题,有解无解?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法治,雾霾,治霾,国家治理
  • 发布时间:2014-11-15 07:46

  刚刚过去的一周,首都的人们实难幸免吸“毒”,并纷纷在微信朋友圈上传“腾云驾雾”、“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图片,其实故事已无新意,只是图片的视觉效果此番更加离奇。此前各方在面对大气污染这个顽固分子时立下的军令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愈发显得苍白,人们越来越丧失信心,只好无力地用手指发出戏谑的求救信号:十面“霾”伏,这道货真价实的国家治理难题,有解,还是无解?

  别小看了随手转发的朋友圈图片,只有读懂这些普通人对幸福的追求与困惑,才能理解当下中国的生态困境。治不好环境污染这个病,中国前行之力必将气血不足。

  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空气污染也随之进入了密集高发期。人们在关心收入和消费的同时也发现,若不更加注重生活品位和身心健康,就会出现“人没了,钱还在”的场面。

  我们的日子的确越过越好,可紧迫的生存环境问题带来的忧虑也陡然增多:汽车渐入家庭,却给城市上空带来雾霾;农产品日益丰富,可农药残留与重金属污染则令人提心吊胆;家居装修日渐美观,可甲醛污染成了烦心事。有如此多危害人们生存的事儿,即便再丰盈的物质增长,那也是不见绿水蓝天的增长,那也是打了折扣的小康生活。从高层到百姓,人们开始醒悟,我们现在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就是要让以人为本引导我们的现代化进程,防止我们在发展的快车道上迷路。

  以雾霾为代表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面对,怎样破解,老百姓着急,政府也挠头。如果政府还是嘴上喊得厉害,而在制定决策时仍看重“金山银山”,那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必然会成为牺牲品。这时候,必须要我们的刚性制度出手,有效约束各级政府“竭泽而渔”、“饮鸩止渴”的行为。治霾,就是要出台和完善制度,重塑官员的政绩观。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雾霾治理工作,要尽快凸显法律的分量。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霾,有两方面好处:一是为节能减排划定法律红线,增加乱排乱放的法律成本;二是可斩断地方环保部门与污染企业的利益链,依法追查环保领域的“苍蝇”和“老虎”。从诸多西方国家城市治理雾霾的经验来看,加强和完善环保立法,是有效治理环境问题的关键。

  纸上聊霾和空谈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没有实质意义。但是抓住法治这只手,能让有效治霾变得触手可及。治霾不能光靠政府,也得靠我们的守则和自觉,保护环境若能达到一个“民有耻且格”的状态,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好时光,也就真的来了。

  【原载2014年10月16日《检察日报·每周观察》】

  王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