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中国最大的热带动植物王国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 发布时间:2014-11-17 10:07

  在中国大陆上,热带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与西藏等地南部的边缘地带,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热带总面积的3%。但在人类的长期生产活动中,特别是大规模开发的影响下,大陆原始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许多雨林已经消失了。

  让人欣慰的是,在我国大陆热带地区西端的云南,至今仍有一块生物多样性资源十分丰富、保存较好的热带雨林--被誉为“野生动植物王国”的西双版纳。这里保存着我国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仅在西双版纳保护区内,面积就达17028.2公顷。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野生动植物异常丰富,脊椎动物总数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兽类62种、鸟类400多种、爬行类100多种、两栖类32种,其中亚洲象、白颊长臂猿、印支虎、印度野牛、爪哇野牛、鼷鹿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达23种;在这里,还有高等植物5000余种,占全国总种数的六分之一,其中如望天树、版纳青梅、柚木、羯布罗香、千果榄仁等,均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神秘的“吸血魔毯”

  亚洲象数量居全球之首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来自远古洪荒时期。这里人迹罕至,密密层层的枝叶挡住了阳光,地上堆积着一层层腐叶,充满了原始色彩。

  这片幽深、闷热的雨林,充满了令人惊叹的生命奇迹。这里生活着众多外界难以见到的奇特动物:如巨大的蟒蛇、强壮的野象、勇猛的白虎、艳丽的太阳鸟;再如身怀剧毒的蜘蛛、蝎子,羽毛漂亮的白鹇、鹭鸶、蜂鸟,古老物种的代表蝾螈、蠕蛇、灵猫……称其为“动物王国”毫不为过。

  除了这些书本上有所记载的动物,在西双版纳雨林深处,还存在着一些传说中的神秘动物,比如当地人口中所传的“地皮卷”。在一些老人的描述中,这家伙的身体非常奇葩,就像家里睡觉用的毛毯一样,尺寸差不多两米见方。它们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深潭里或岩层缝隙里,背面有许多细毛,好像毛茸茸的青苔一般;腹面生有许多灯盏一般大小的吸盘,那吸盘若是吸在人或动物的身体上,就像蚂蝗一样,是没有办法扯开的,直到它们将俘获物的血液吸干为止。因此,任何动物落入其手,必死无疑,久而久之,“吸血魔毯”的传说让当地居民谈之色变。

  虽然雨林有时会给在此生活的人们带来危险,但朴素的当地人从不曾抱怨,反而一直怀着崇敬之心,予以膜拜。一座山、一条河、一种动物、一种植物,都可能成为他们信仰的图腾。例如在雨林中人口最多的傣族,就有象、鹿和孔雀的图腾崇拜。这3种动物都是吉祥动物,历来受到保护,大象和孔雀还被傣族视为西双版纳的象征,也是傣族人民的象征。

  傣族人认为自己是象的后裔,生活中处处可见与象有关的元素。据史料记载,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后,傣族部落便把白象奉为“神”,将其视为高贵的象征。傣族人很早就学会驯养野象,古代还乘骑大象行军作战。在傣族的传统中,绝不滥杀大象,所以西双版纳的亚洲象数量,名列全球之首。著名的野象谷,就是专门开辟的大象保护区,谷中还有中国第一所大象驯养表演学校。

  另一种动物马鹿因为毛色呈金黄色,被傣族称为“金鹿”,随后也演化成部落图腾。傣族对马鹿情有独钟,在传说中,正是马鹿将傣族祖先带到了澜沧江畔,他们才得以在此定居,世代繁衍生息。

  同样作为傣族人图腾的孔雀,则很“亲民”--孔雀是傣族人心中的吉祥鸟,在傣族世代传承的古典叙事长诗中,美丽善良的孔雀公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傣族人从不猎杀孔雀,总是将它们驯养在庭院里,外人来到西双版纳,随时可以在村寨中、寺庙内、屋顶上、道路旁见到自由嬉戏的孔雀,三五成群,开屏比美……

  望天树上的“空中走廊”

  “独木成林”与“见血封喉”

  与海南岛的雨林不同,西双版纳雨林附近的旱季十分明显,乔木在旱季末会出现换叶的现象,故在植物学上,被称为“季节性雨林”。

  西双版纳人对雨林植物的保护超过了动物。正因为此,上万种植物才得以在这片乐土上生存繁衍,构成热带植物的天然“基因库”。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现今的傣家村寨都必植薪炭林,傣族人不仅信仰佛教、不杀生,而且还视村寨后的山地为“龙山”,山上的原始森林决不允许砍伐,为解决薪柴问题,他们养成了种植薪炭林的传统。

  在当地人心中,雨林是神圣的,就连雨林里那些超乎想象的植物,如高大的望天树、“独木成林”的巨型榕树、开放在茎干上的花朵,甚至还有剧毒的“见血封喉”、粗壮结实的巨型扁担藤等,也都被他们“神化”性地理解了。

  作为热带雨林的标志,高大的望天树是我国植物学家于1974年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发现的。它是龙脑香科的一个新种,高达40~70米,其中最高的一株甚至超过80米,植物学者赋予了它一个形象生动的名字--“望天树”,意思是“仰头看天才能看到树顶”。在望天树林区,有一条“空中走廊”是游客必去之处。“空中走廊”架设在高大的望天树林区之上,全长2.5公里,用钢绳和锁链直接在大树上捆绑成为高空吊桥,两侧有绳索保护。行走在空中,可闻山泉叮咚,百鸟合鸣,既可眺望延绵到天际的绿海,也可近距离呼吸林木释放的新鲜空气。

  除了“高”,雨林的第二个特点是“大”。这里的许多植物长出了巨大的叶子,最大的甚至可以容纳两、三个人在下面躲雨。不过最壮观的,当属雨林中的“板根”与不定根形成的“独木林”。较大的板根高十多米,左右延伸十多米,形成巨大的侧翼,甚为壮观。在瑞典植物学家奥斯伯克的笔记里,“独木林”是被描绘得最为神秘的西双版纳关键词:“一些树木能从茎杆或枝节上长出不定根,从空气中吸收水汽。随着树木的生长,这些不定根也逐渐长大、下垂,当触及土壤时,它们继续增粗、增大,变成支柱根,兼有吸收养分和支撑树木躯体的双重功能。当这些根须密集到一定程度,便形成‘独木成林’的奇观……”

  雨林中不仅有动物杀手,也有植物杀手,比如那外表并不起眼,却能“见血封喉”的箭毒木。它是雨林里最危险的树木,也是世界上最毒的树。箭毒木的乳白色汁液中含有剧毒,一经接触人、畜的伤口,就可使中毒者心脏麻痹,血管封闭,血液凝固,以至窒息死亡。而在当地傣族和基诺族人的手中,见血封喉的树皮却是一种极为优秀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树毯、褥垫和衣服。制作时,他们先用木棍反复捶打树皮,使得树皮纤维和木质分开,然后将树皮纤维浸泡一个月左右,这样不仅可以去除毒性,还能让这种细长的纤维变得更加柔软、富有弹性。

  雨林居民的原生态风情

  从古村落到“东方狂欢节”

  西双版纳不仅以热带雨林闻名于世,更以雨林中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而令人流连忘返。在傣族语言中,西双版纳这4个字的意思是“十二千田”,这是因为古代的西双版纳由12个傣族部落族群合并而来。

  西双版纳的深山密林中,掩藏着许多古老的村落,其中一些相当原始,与世隔绝,不通公路,也没有通讯,似乎被现代文明所遗弃。比如风景美丽的章朗村,就是一个有上千年历史的布朗族村落。布朗族人喜居山顶,每到冬春季节,站在山顶俯瞰云海、森林和山寨,宛若仙境,蔚为壮观。而位于西双版纳南端的曼旦村,至今还依然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女人们在碧绿的稻田中劳作,在潺潺流水中洗衣;男人们进山打猎,在吊脚楼下聊天;老人们或望天发呆小憩,或晒着太阳给孩子们讲故事。在村子周边,耸入云霄的古老巨树、色彩艳丽的奇花异果触目可及……

  “一个民族一朵花”,每一朵花都自有其与众不同的美丽。傣族姑娘艳丽的长裙、哈尼人五彩的服饰、拉祜族古朴的长衫、基诺族素雅的配饰等,无不显示出西双版纳民族服饰的多彩;如诗似画的傣家竹楼、哈尼族的母房与子房、基诺父系氏族留下的大长房、拉祜族家族共居的长廊等,既展示出不同民族的不同居住习惯,又镌刻着各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印记;傣族青年在凤尾竹下的爱情、哈尼族的抢亲、布朗族的三次婚礼、基诺族的树叶信,还有瑶族的咬手臂相爱等众多独具特色的风俗,更是令人啧啧称奇。

  食物,是西双版纳另一个吸引人的关键词。所谓“靠山吃山”,聪明的雨林居民把各种天然食材收集起来,就变成了餐桌上独具特色的美味佳肴。比如那些生长在雨林中的鲜花--芭蕉花、鸡蛋花、大白花、云南石梓、火烧花等,将它们沾上调好佐料的蛋液油炸,香酥之下还透着芬芳;再如雨林中的那些昆虫,如竹虫、蝉蛹等,也会被油炸得酥脆,吃起来味道鲜美,极具热带特色……

  西双版纳最令人难忘的,当属那被称为“东方狂欢节”的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在傣族新年,大约在每年4月中旬,持续3~7天。在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随着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开始,整个场面变得热闹无比。大家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上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泼得越多越好,因为他们相信“水花放,傣家旺”、“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即使全身湿透,依然兴致盎然……

  文 张秋 图 刀俊云 郭洪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