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人 冷漠还是包容?

  在浩瀚的太平洋彼岸的北美洲大陆东岸,有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城市。有人说那里是天堂,有人说那里是地狱,有人始终相信:那里有无数机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个地方,就叫做“纽约”。

  作为美国第一大城市,世界级的金融中心,纽约顶着太多令人目眩的光环,每年都有数千万游客前来观光。在数百年的历史里,来自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不断融入这里,构成了纽约这个多族裔聚居的“大熔炉”城市,形成了极其丰富的多元文化。

  当年,在曼哈顿附近的小岛上,自由女神高擎火炬,冷傲地注视着一批又一批怀揣梦想而来的“淘金者”登岸。若干年后,许多人或衣锦还乡,或乐不思蜀……那么,“纽约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我爱纽约”

  自豪与冷漠下的包容

  纽约人有一句口头禅:“纽约是纽约人的纽约”,道出了纽约人强烈的自豪感。

  不可否认,纽约是世界上最令人神往的大都市之一,如果说美国是介乎于天堂和地狱的国度,那纽约就是这个国度中最神醉迷离的土地,所以纽约人总有一种“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的强烈荣誉感。纽约人真的爱自己的城市,为什么“我爱纽约”这个口号会如此流行,就是因为它真真切切地表达了纽约人的心声。

  纽约人不仅以居住在这座城市为自豪,还会时刻注意维护自身的“纽约人”形象。身为境外导游的李珊,带团的时候经常会把一个例子告诉游客:“记得有一次我从便利店出来,看见一位摆摊卖艺的小提琴手。我在他的琴盒里随意放入5美元然后走开,他却快速朝我追过来,拦在我面前说:纽约人不是需要施舍的乞丐,你已经付了钱,那么请允许我为你演奏一曲。从那以后,我才知道,其实纽约街头卖艺的人,并不一定是穷人,即使是真的贫穷,他们也会坚持靠自己的技艺来赢得报酬。”

  也许正是因为骨子里有那么一种“优越感”和“自我意识”,在外地人看来,纽约人总是十分冷漠。如果你第一次来纽约,当你走在陌生的街头,你会有一种无助的感觉,因为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对你视而不见。要是你问路,他们会给你一个快速简单的回答,然后匆忙地离开,全然不顾你是否能够理会。因为,耐心对于纽约人来说,是稀罕的。

  不过,对于外地人给他们贴上的“冷漠”这一标签,纽约人却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亲切和热诚的态度都是花架子,至于他们为什么不给你提供更多的信息,那是因为他们相信你的独立能力,就像他们凡事习惯于靠自己一样。

  其实,看似冷漠的纽约人一点也不排外,他们不动声色地包容着一切。重庆某高校的一位学生,在哥伦比亚大学做了两年交换生,回国后对朋友讲起他在纽约的见闻:“有次我乘坐地铁,左边是一个韩国大妈在看韩文报纸;右边是两个日本婶子,唧唧喳喳地用家乡语对话;对面是一个年轻的法国学生,戴着耳机,手里捧着一本法英教材专心学习;邻座是一个德国少女,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德文小说;车厢里站着几位年轻的墨西哥人,打扮得非常前卫,用流利的西班牙语嘻嘻哈哈地聊天。整个车厢里,不使用英语的人都很随意自在,并没有谁会刻意地装作是纽约人。”

  地铁里的书香气

  全世界都市中最喜欢读书的人群

  据说,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居民中,当数纽约人对自己城市的满意度最高。

  那么,最令纽约人满意的是什么呢?不是自由女神,不是华尔街,也不是所谓的“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而是已有上百年运行历史的地铁系统。原因很简单,纽约地铁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快速交通系统之一,提供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每天都有几百万人乘坐地铁,年运载量达到13亿人次。据说,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就非常爱乘坐地铁上下班,这更让纽约人引以为豪。正是因为地铁在纽约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许多美国电影都曾在这里取景。

  在这个纵横交错的小世界里,人们匆匆地来,匆匆地离开,虽然只是短暂停留,但你会看到许多纽约人的生活习惯。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纽约人爱阅读的习惯。

  有人做过调查,纽约人可能是全世界都市中最喜欢读书的人群,而追逐效率的他们,自然会抓住乘坐地铁的时间进行阅读。因此,在纽约的地铁上,随处都可以看到拿着书本认真阅读的人。曾有一个纽约姑娘,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些“地铁阅读者”,并创办了一个网站专门发布这些照片。她说,她想把这些令她感动和温暖的画面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大家和她一起感受纽约地铁里的书香气。为了让人们的阅读更加便捷,几年前,迈阿密广告学院的几名学生更是别出心裁地把图书馆搬到了地铁车厢。人们只要用带NFC功能的智能手机扫描一下车厢内三维书架上的某一本图书,该书的前10页就可免费供人们阅读。走出地铁后,阅读器会给出到纽约图书馆借阅该书的所有信息,以此来鼓励人们阅读。

  除了书香气,在纽约地铁里,你还能感受到纽约人身上浓烈的艺术气息。无论是地铁车站墙壁上张贴的各种电影海报,还是安放在车站内的赤土陶器、雕塑和玻璃制品等装饰品,无不体现出纽约人对艺术的追求。而在这里,还有一群特殊的人--“地铁艺术家”,他们更是将纽约地铁的艺术氛围营造到了极致。

  地铁艺术家指的是在地铁内表演唱歌、乐器演奏、哑剧等节目的人。虽然是在地铁表演,但是艺人们必须经过严格遴选,持证上岗。弗雷德·吉伦就是一名地铁艺术家,他和同伴马特·特克获得纽约大都会捷运署艺术室许可,定期在纽约地铁中央总站表演。吉伦弹奏的乐器别具一格,是块洗衣板。他用刷子和书签在洗衣板上刮擦,发出悦耳的声音,同时配合特克伴奏的吉它旋律,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常常引来乘客驻足欣赏。吉伦说,他们的演出都是义务的,这种形式是他们献给这座城市最好的礼物!

  纽约人的经典早餐

  练就多元文化的胃口

  清晨时分,在纽约第五大道,她穿着一席黑色礼服,徜徉在蒂梵尼珠宝店的橱窗前,手中拎着一个牛皮纸袋,吃着袋里松软的牛角面包,喝着热咖啡……这是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电影《蒂梵尼的早餐》中一个无数人难忘的镜头。赫本的优雅在这里被定格,赫本的早餐代表了60年代纽约人的习惯。

  如今,50年过去了,纽约人似乎并没有改变多少,甚至牛皮纸袋的式样都还是老样子。在大街上、地铁上,到处可以看到纽约人手提一个牛皮纸袋,端着一杯热咖啡,只不过牛皮纸袋里的早餐可能换成了一个“bagel”。

  “bagel”是一种圆圈状的面包,吃的时候一切两半,再烤一烤,便有了焦香,两半各抹上厚厚的奶酪,这就是最经典的“纽约吃法”。这种发源于纽约的快餐食品,如今已风行全美,各地又揉进当地风味,成为最普通的家常早点--不过让纽约人骄傲的是,一直以来只有纽约风味的bagel最好吃。

  实际上,纽约人也不介意偶尔来点花样早餐:有的喝杯红玛丽混合酒就行了,有的将香烟也当做了早餐的一部分,而有的人连吃带喝得有五、六样东西……要知道,纽约人是创造新鲜理念的先锋,无论是新自然主义,绿色有机主义,还是素食主义,他们都可以信手拈来。如今,早餐甚至作为一种新的健康饮食话题,时常被拿到《纽约客》杂志的封面上来讨论。

  不过,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纽约的移民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这里的饮食文化也受到了许多外来影响。比如中餐,就已经在纽约遍地开花,特别是曼哈顿的唐人街、皇后区的法拉盛,基本上已经成了中餐馆的天下,随便走几个街口,就能数出好几家来。川菜、鲁菜、粤菜、闽菜等各种菜系种类齐全,陕西面皮、苏式糕点、热干面等各种风味小吃,也是琳琅满目。

  纽约人心中一流的中餐馆,早先以粤式或港式的海鲜菜为主,不过近些年来,川菜和江浙菜也日渐流行。纽约的中餐馆主要有两大类,一种就是最正宗的,从老板到厨师,从主料到作料,都是纯正的“中国味道”,这是纽约华人思乡解馋的地方;另一类是“美式中餐馆”,虽然从装饰上看起来极具中国风,但顾客以纽约本地人为主,所有菜式都可以做外卖,而且烹饪手法、味道和辅料搭配等方面,也都是迎合了纽约人的口味。

  事实上,纽约真正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级的美食之都,从韩国料理、日本生鱼片到意大利面条,从泰国清真菜、印度咖喱到巴黎海鲜大餐……纽约可以让人轻松尝遍世界美食,而纽约人也因此练就了一副“多元文化”的胃口,去迎接各种风格的菜式。

  文 许知鱼 图 Kent Green 胡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