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牌、VINTAGE、传导体,这些都是神马?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文艺青年,厂牌,传导体
  • 发布时间:2014-11-19 16:04

  大菁,北京工商大学2014届毕业生,广告专业。毕业前跟过大媒体,也跟过小的创业团队,办过音乐节、复古市集,做过新媒体,运营着自己的微信账号,现在还是唱片公司的自由撰稿人。大菁的 多重身份之中,有好几重都跟自己创业有关。

  身份一:自媒体人

  大菁的微信公众号“迷你游”,在朋友圈里小有名气,她也算是个“自媒体人”。“迷你游”是一个专门推荐北京地区小而美、有情趣的小众去处的公众号,每一期,大菁都会带着一个漂亮的姑娘去城市里漫游,发现一个新的地方,可能是藏在三里屯里的书店,杨梅竹斜街里的的某家甜点铺,摇滚乐手开的古着店,或是设计师开的卖稀奇古怪小玩意的怪物商店……大菁包揽了文字和摄影,虽然是在介绍某个店,读起来却像一片心情札记,文字风格像一个女孩细腻柔软的自言自语。“迷你游”省钱省时间,带你发现身边的美好旅程。

  大菁从2014年6月开始做“迷你游”,到现在写了30多篇推送,每一篇去到的地方都很有一番特点,每一次拍摄同行姑娘的也有着不同的风味。起初大菁做这个纯粹因为觉得好玩,她周边有很多挺有想法的文艺青年开了自己风格的店铺,也有很多朋友喜欢去逛这样的地方,大菁自己也喜欢逛这些稀奇古怪小而美又独特的地方,想要把去过的有趣的地方推荐给更多朋友,顺便拍拍身边的美女朋友们,这是一件愉悦自己又愉悦大家的事儿,她并没想把它做成生意,不过最近已经有啤酒店的老板主动来联系她,让她去品酒,也有朋友拿来自己设计的衣服,请大菁给同行的女孩换上拍照。大菁觉得这也是好事儿,她并不排斥商业化,也不排斥有品位的软广,她觉得如果以后“迷你游”能自己发展出一种模式来也挺不错的。

  身份二:独立厂牌创始人

  在经营着一个公众帐号的同时,大菁也没闲着。她有很多爱好,比如电子音乐、古着文化,所以她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跟自己爱好相关的。比如她和一个做电子音乐的朋友一起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厂牌:俱舍唱片(KOSA’s Record)。厂牌旗下有自己的DJ,但是团队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状态,除了大菁和她的朋友两个主理人之外,别的成员都是流动的,每次组织音乐节和其他大型活动的时候都会临时组建一个团队。大菁人脉广,认识的媒体朋友多,主要负责推广和宣传,另一个朋友是音乐圈的,负责找到音乐制作人来演出。但平时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比如厂牌旗下的一个DJ,他平时的工作是电影配乐师。俱舍唱片于2013年10月成立,迄今已经在麻雀瓦舍(一个Livehouse)举办了两场500多人参与的“爱·自由”电子音乐节,每次音乐节都坚持对学生免票。做一个如此规模的音乐节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去年那是我第一次办音乐节,来的人很多,氛围非常好。今年效果相对没有那么好,因为我跟另一个负责人想法太多了,要做的事情太多,但是最后推广宣传的时间很紧张,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个事情,而且因为音乐节在10月,大家都有了出游计划,留在北京的人也不多。另外这次请了很多外地的乐手过来演出,费用也很高,我们都觉得经济压力挺大的。”

  除了每年一次的电子音乐节,俱舍也会每个月在一些氛围好的小酒吧组织一些小型的线下电子趴。“电子音乐毕竟是舶来品,它没有歌词,是纯音乐制作。所以国内喜欢它的人相对比较少。国内最早期的电子音乐制作人比较年长,但是90后的音乐制作人却很少,这之中有个断层。我们希望能做一些相关的活动,把更多喜欢电子音乐的人聚在一起。”大菁说。做厂牌和音乐节纯粹是大菁的爱好,她的目的也不是赚钱,甚至在贴钱,但是因为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儿,所以钱就不那么重要了。

  身份三:复古集市组织者

  但也并不是做所有的事情都赔钱。大菁还把音乐和古着结合起来,做了“音乐节·复古市集”(复古市集就是那种在一个氛围合适的场地,召集一大帮卖古着、卖自己手工饰品和稀奇古怪小玩意的卖家来摆摊,每个人都穿得稀奇古怪的,特穿越。随着vintage文化的流行化,现在“复古市集”在北上广这些大城市越来越多见。)今年,大菁在麻雀瓦舍办了“复古集市·夏日音乐节”和“复古集市·秋日音乐节”,市集现场去了不少人,还有乐队即兴演出,挺热闹的,也能带来一些收入。大菁计划冬天再来一场。

  身份四:“传导体”PARTNER

  除了这些纯粹兴趣出发的杂活儿,大菁最近也给自己找了一份看起来稍微“稳定”和“正经”的工作,但仍然和创业有关。这次,她“勾搭”上了一个传媒圈鼎鼎有名的投资人Vic,Vic有自己的公众账号,主要利用自己的人脉帮各种人牵线搭桥,当然主要都是挺高端的品牌或者机构。有一天,大菁在朋友圈看到Vic发了一篇关于自己创业想法的文章,大概的意思是,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他主要会接触几个圈子,这些圈子有交叉:互联网圈、投资圈、创业圈、媒体圈、公关广告圈、创意设计圈、艺术圈、时尚圈……他觉得只有深入这些圈子,才能更彻底了解到它们的脉络,从而找到一些跨界的解决方案,于是想要建立一个专门做媒体圈垂直招聘的平台。大菁觉得他的想法挺有意思,就在后台和他聊起来了,后来就发了简历,在9月的时候加入了Vic团队,和北京上海两地的十多个小伙伴一起开发这个叫做“传导体”的传媒类人才垂直招聘平台。

  “9月23日,传导体的网站刚刚上线,旨在让传媒、传播、媒体、公关、广告等行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通过群聚效应,也为公司找到合适的人。”大菁笑着说。

  和一个创业团队一起工作,毕竟和给自己工作有点儿差别,不过大菁还挺喜欢这种差别。“我本身自由散漫久了,自控能力又很差,现在需要一些条条框框来约束自己。这份工作恰好也比较对我的口味,你看我们网站的 slogan就是:有意思的人找有意思的工作。现在有很多机构,有些调研项目需要按照很明确的范围找人,而他们又缺乏一个专门的垂直平台,所以总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我觉得我们做的这个项目以后就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找人的问题。”大菁说。

  现在的工作不是那么紧张,大菁也很喜欢他的工作伙伴们。她每天11点多上班,每天都会和上海的同事用Skype开一个电话晨会,“我那些上海的女同事说话都甜甜的,有一次特逗,不小心开了视频,发现她蓬头垢面脸都没洗。所有同事都乐疯了。”

  虽然一个人同时兼有这么多重身份,大菁的工作状态仍然是相对自由的,做的事儿虽然杂,但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大菁的家人还是希望她能做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最好回到父母身边,今天看得到明年,后半辈子都有保障。之前她去凤凰网实习,朝九晚五,父亲听了特别高兴,虽然即使转正也只有4千多的工资,父亲还是不断鼓励她留下。但最后大菁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没有留在凤凰网,而是去做能让自己开心的事儿了。大菁做事的哲学是——一切都不能奔着钱去。

  有人说90后天生就有创业的基因,他们天生不爱给别人打工。但其实90后所谓的“创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创一番丰功伟业改变世界搞死谁,而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在一个不大但很有自己性格的空间,专注一个领域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用太大,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拥有一片小天地,感动那么一小撮人就够了。大菁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就非常符合这个特点。她所做的工作一定是自己喜欢的,还要保证自己自由地生活。她现在住在东四附近的一个胡同小院,每天中午去上个班,晚上下班之后去Live House看场演出或者去附近的小剧场看场话剧,周末跟几个女朋友去逛逛胡同里某个精致的设计小店,拍几张胶片,写一篇文艺范儿十足的稿子发在“迷你游”,她马上又要开始筹备冬季的复古市集了。

  大菁一点都不觉得自己的“北漂”生活苦,她的工作方式恰恰是互联网时代最令人羡慕的U盘式人生:自带信息,随时插拔,不装系统,自由协作。

  文/秦雨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