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繁钱少成就多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报告,毕业生,就业
  • 发布时间:2014-11-19 16:19

  ——实习在就业指导中心

  2013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要求高校今后每年发布就业质量报告。2014年4月,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编制的首份《201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在网络发布,数据的内容细化到各校毕业生的规模、结构、就业率、就业流向、就业趋势等,希望以此健全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回应社会关切。

  2014年就业更难季,就业率的统计方法依然是:

  就业率(%)=【(毕业生总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 毕业生总人数】×100%。

  其中的就业类别包括:签约就业、国内升学与出国留学、自主创业、其他就业(包括应征义务兵、参加国家与地方项目、科研项目助理、自由职业等就业形式)。与十年前最大的区别是,在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很多高校已经把“自主创业”单独作为一类就业方式,不再放在“灵活就业”后面的括号里。

  报告的背后,是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大量的统计和服务工作。

  2014年7月,北京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完成2014届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统计。

  10月,就业中心为“最终就业率”做着最后的数据录入和修改。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其最新的就业报告共收集发布了817 家用人单位面向2013 届毕业生提供的24314 个岗位需求。

  这些简单的数字背后,统计起来到底有多复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平时究竟是怎么工作的?

  来听听在那里实习的学生怎么说。

  填生源地时看下底下那段描述

  每年9月到12月往届生后续手续,寒假两个月值班,来年3月办理日常手续、配合用人单位政审,5月、6月学院集中派遣和学生的集中签约,7月、8月毕业生的离校手续……晓彤协助老师负责中国传媒大学近4000名应届学生的就业相关手续,连她自己也很难想象实习可以做到这么多如此具体的工作,这让她从一个手续菜鸟变得比专门做人力资源入职几年的HR还厉害。最忙的那几个月里,晓彤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5点接待学生,晚上再熬夜录数据到夜里一两点,实习结束离开就业中心时,她在后台的登陆次数是1170次。

  晓彤曾一度特别羡慕就业中心办手续的老师,因为他们什么事情都能解决,“当时路过办公室,听到他们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说二分(二次分配),就像听天书一样”,晓彤自己偷偷想“如果是我一定搞不定”。去之前就没底,真的到了就业中心,更发现这份工作还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做好的。为了尽快上手,晓彤把就业手册快翻烂了,但一到接待学生时还是两眼抹黑:“遇到同学的实际情况,就业手续好像一下子变成了几万种,没有一种是手册上有的。”同学咨询问题,晓彤听不懂也不知道怎么解决,有些比较夸张的学生会从入学时的经历开始说起,就像就业中心林主任说的“接个电话就像煲电话粥”,“因为没经验所以没办法切中要害,只能被学生的话牵着走。好比医生看病时,没法抓住病人描述的要害。”

  第一周,晓彤连电话都不敢接,硬着头皮上,菜鸟到几乎每次要去找老师帮忙处理,一下班她就在办公室里哭:“就业报到证等有些手续若是办错了,是不可挽回的。当时很紧张,就是怕耽误别人的事。”传媒大学就业中心一共有三个科室:市场科、信息科、手续科,加上主任林老师一共四位老师,有八九个帮忙的学生。“就这么多配置,负责的却是全校本科生加研究生一共4000名应届生的就业工作。”让晓彤感到压力的还有她一去就被分到最考验人的手续科,除了带她的韩老师,再没有其他的人。“但林老师特许我一条,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有问题可以随时找他,哪怕是大家在开会也可以直接敲门就进来。”

  如今,有了在就业中心一年的历练,晓彤对三方、档案户口等就业细则如数家珍,同学们有问题第一时间就想到她,最近在晓彤的微信里,咨询就业的问题几乎没断过,她也因此时常在班里的QQ群里帮大家解决问题。连原本担任就业联络人的班长都说:以后就业细则就由彤仔来解答了!

  “在就业中心办手续时,遇到过好多因为当年生源地填写错误,导致没法结婚或者买房匆忙回学校改资料的。”因此晓彤反复在群里强调生源地的事儿:“辛苦大家填生源地的时候看一下底下那段文字描述,咱们班大多数同学应该都属于本科上完直接读的研,那样的话大家的生源地就是本科入学前家里户口所在的地方。在北京学美术,落在北京集体户口参加高考的,生源地是迁入北京前家里户口所在省市,千万不要填北京,到时候错了改起来超级超级麻烦,会耽误好多事。”“如果户口、档案毕业时转回生源地,户口会落回入学前户口所在地街道派出所,档案会根据大家的生源地情况转入生源所在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有的省是统一一个地方,有的省是每个地级市都不一样。所以请小伙伴们一定要写对自己的生源地,以免未来落户口档案的时候出现问题。”

  来的都是急茬

  来就业中心,几乎所有的人来办手续第一句话都是:老师啊,我这个情况比较特殊!而且大多语气很紧急,晓彤就得先安抚他们。“其实他们要解决的事儿对我们来说很平常,但有的人根本听不进去你说什么,一直在强调他的情况。跟他解释完,他还会翻过来重问一遍完全不搭嘎的事。比如你说周一到周五把材料给我们,他说,好的,谢谢老师我周六给您。”

  一次一位家长打电话来语速特别快,反复强调“你今天必须给我解决了!”晓彤听后请她先问问孩子有没有三方协议,这位阿姨马上很疑惑地问:“什么新东方?”晓彤哭笑不得,便建议她把电话交给身旁的孩子听,家长却说:“我们家孩子腼腆,你就跟我说就行。”最后实在说不清楚,不得不把电话给了孩子直接沟通解决。晓彤觉得很多家长不肯让孩子直接沟通,是出于爱子心切:“总想替孩子把这事儿问了多好,但有很多事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有些事跟家长说十分钟都说不明白,跟学生两句话就能说清楚了。”

  有次有位家长打来电话,普通话说得不太好,还说得特别快,晓彤听了半天才听明白他要办的是个特别简单的手续,但是却完全插不进话。这家长总是说“哎呀,您要听我说啊,我实在太着急了,我儿子不能因为这个事儿耽误啊……”晓彤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只好先听他说。等他说得需要倒口气时赶紧说:“我听懂您说什么了,您别着急,我现在很慢很清楚地告诉您要准备什么,有了这些材料就能办了,一点都不复杂,不会耽误您孩子。”过了一会儿这个家长打电话回来:“老师我真是给您作揖了,解决了我孩子特别大的一个问题。我感谢您一辈子。”晓彤总结:“这个孩子的报到证栏上写的是结业,拿到毕业证后要改成毕业,不然会对他产生影响。其实好多都是很简单的事,但他们真的是太着急了。自己说不清楚,也不太了解。”

  但就怕家长越急反而耽误事。7月暑假值班时,有位家长一进来说话就有点横,晓彤也不知道她之前来办过手续,便问她报到证的下联在哪儿,这位家长突然就火了,指着晓彤说:“你还敢质问我!”她坚信孩子把材料都交了,晓彤这么问是有意刁难她不给她办,情绪很激动,怎么解释都听不进去。尽管也算是有经验了,晓彤还是被吓得不轻,这位家长很快被前来救急的林老师请到隔壁,在那激动地吼了四十多分钟才罢休。

  对于各种“气势汹汹”的来电,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晓彤慢慢找到了一种解决办法,一字一顿地回答:“您别着急,先听我说,现在先拿一支笔,我告诉您要准备的1234,请您孩子把报到证的下联拿出来,其中上联是蓝色的,在孩子自己手里,白色的在档案里,档案在报到证上写的那个地址……”他会用特别慢的语速先说一遍,然后再重复一遍。“就业中心的守则是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急。处理问题就是解释清楚。”

  40秒发证法

  5月开始,晓彤专门负责接电话,平常电话铃响三声开始接,那阵子只响一声就得接了。“那段时间是真正的热线电话,最多一天接了60多个,接到最后耳朵疼,整个人都木了。”“白天我们要接待学生,所以我基本都是下班后才能好好录数据。有时下班时间到了,门口排队的还有很多,我们会告诉同学们只要你们排在这儿不管多晚我们一定会办的。”那段时间,负责收材料的师妹常跟晓彤这样开玩笑:“姐,我今天又给你一份厚礼!”然后一大摞三方协议就摆在晓彤面前。“录一份数据至少要五分钟,需要查明学生名字或者学号后,填写签约单位的名称、地址、户口档案转寄地址等,最高峰时一周收到了200份三方协议。每天下班后把这些录完就快夜里12点了,然后再录各学院报送来的数据,多是些就业信息的更改,比如就业状态的变化,工作单位有变动等,经常录到凌晨一两点。”

  7月中旬,北京市教委要求报送初次就业率,很多数据要在一个截点前完成录入。那段时间正赶上韩老师家里有事,而晓彤和师妹一个要考试,一个毕业论文马上要开题,所以必须要把最后几百个数据提前录完。那天忙完日常的数据就12点了,晓彤和师妹一合计,“如果我们不录难道让林老师和韩老师录吗?然后就开始熬夜干了。”录着录着速度越来越慢,师妹突然对晓彤说:“姐,你说咱俩这是图什么啊。”“我说,对啊不知道啊,咱俩是干嘛呢?是有病吗?”然后师妹说了一句话让晓彤很感动:“就算心里知道咱俩是傻子,如果再让我们选,不还是这么选吗?”说完两个人在凌晨的就业中心狂笑了一阵,又接着录。就这样两个人从夜里12点一直录到凌晨6点。

  很奇怪,在就业中心,每天上班大家见面打招呼的问候语不是说“来啦”,而是说“你回来啦”。晓彤桌子上有个小玩具,是个叫水水獭的宠物小精灵,“压力大时我老掰它的尾巴,好几次掰掉了都是林老师用502胶帮我粘好,每次林老师看不下去就说我:晓彤,你别老掰了,尾巴又掉了。”

  在就业中心,大家跟着韩老师创造出了“40秒发证法”。“以前报到证办回来发放时总要找很久,而且还要打迁转单才能出,后来发现学生太多了,林老师就在报到证右上角用铅笔加上编号来对名单。”实践后晓彤觉得还是慢,就跟大家商量好。每周二一个人去教委办手续时,一个人留下打迁转单,提前用编号把迁转单和报到证对应上。等同学来取,签名的同时,他们就按编号把迁转单和报到证一块提出来了,整个过程40秒,再不用排队了。在就业中心,晓彤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学会做事的方法和思路:“韩老师告诉我手熟之后就要学会创造性工作,一定要在学会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一个学生一毛钱

  繁忙的工作之余晓彤曾经跟林老师开玩笑说:全院4000多个毕业生,我们一个月勤工助学领400块钱,等于每处理完一个学生,才挣一毛钱。说完自己哈哈笑。2014年9月30日晓彤最后一天在就业中心上班,这一天她在后台的登陆次数是1170次,这意味着不到365天的时间里,她每天平均登陆4次。但更让人震撼的是韩老师,目前为止他已经登陆了9700多次。“韩老师开玩笑说今年他的心愿就是在新系统开发上线前,自己点满一万次。”

  “脑子不转的那些日子,就连平日里工作很淡定的师妹也都非常疯狂地放弃了各种休息机会,跟着我们一起加班加点。不光是我,所有的人都在为别人着想。”几个“水桶不满”的学生就这么硬撑下来了。交接工作时,晓彤特地把文件分门别类地理了几个盒子,比如哪一批人的报到证没有领。“这个工作是个连续性的工作,所以交接很重要,经验不可交接,只能把东西系统化,理清楚。”

  “可能毕业后很难再接触报到证这些东西了。我们班同学也问过我,你在就业中心学到什么了?他们觉得好多东西我以后用不上。但是就像当年林老师告诉我的,我不能保证你最后学到什么,但能保证你会变成一个不一样的人,我觉得他说对了。这个不一样不是我比大家知道怎么办报到证,而是学会了怎么去处理问题。从为人处世到对工作的理解,我觉得我整个人的价值观都在改变。至少大一时我没有这种感觉——做事要凭着那么大的良心做。当时的我只是你交给我的任务我做就好了,没有想过要做得很精细,做完了自己很踏实才行,哪怕只是做一张Excel表。当时甚至还觉得就一个破Excel至于一定要把它调得那么好看么?以前做就挤在一个角上,挺不能理解就这么一个东西为什么还要做得那么细,比如要居中,要看着匀称舒服等等。包括以前做学生助理我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开会前打座签,还要对照名单按顺序摞好,以前从来没有这个意识,也不觉得不做会怎么样。但是现在知道了跟人交接也是个事儿,做得越细,后面交接的人越简单。林老师给我们留的文件夹总是特别震撼,全部按日期编好。工作做细,就是对待工作心里有别人。一是自己最基本的工作态度,二是要为别人着想。”

  “老师这个职业我现在终于能理解了。前一阵回家,在我家小区门口被一个人拦住,他说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您给我办过就业手续。最近经常会这样,有时在学校周边甚至宿舍电梯里,同学会过来跟我说老师好。能被大家记住挺幸福的,你为他们做过事大家还都念着你。”晓彤说。“还有一次有个学生特地跑过来跟我同事说,老师您是不是去过深圳,我在深圳地铁里看到您了。”“说实在话,一天接待好几十人,我根本不记得他们。就业中心的微博上经常有同学留言表达感谢,说当时觉得很迫切的事儿,你们都帮我解决了。看到这些就觉得还挺有成就感,最起码人家记住你不是因为你刁难了人家,而是因为你的好,因为你帮助了他。”

  李晓彤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研三学生,在学生处做了六年的学生助理,最让她难忘的还是在就业指导中心一年的工作。

  文/viwill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