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背后的清军弊病一瞥

  • 来源:醒狮国学
  • 关键字:李鸿章,丁汝昌
  • 发布时间:2014-11-21 12:49

  岁月如梭,两个甲子已然过去,1894年庆功者的喧嚣和战死者的遗骸似乎早已悄无声息,灰飞烟灭,又到了新的甲午年。念及那场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把华夏民族拖入世纪深渊的战争,国人往往痛斥政府之腐朽,体制之衰败,时运之不幸,然而一场被人惋惜了一百多年的败仗,对其教训的挖掘往往又伴随着掩埋。反思甲午,一些学者仅仅将北洋水师的惨败归咎于简单的体制落后,好像官员、军人、民众,只要高呼当今制度的优越性,便可掩盖一切问题——这不但是对历史教训的轻视,更像是对自身责任的逃避和推卸。撇开对体制落后泛泛的声讨,详细研究甲午战争中的清军,能够折射出来的什么样的问题和弊病呢?

  反思之一:军事战略思想落后,仅图岸防塞收,缺乏海洋纵深战略

  北洋舰队成军的二十七年时间内,耗费上亿两白银,终于打造出了拥有50余艘铁甲战舰的“亚洲第一舰队”。然而这只武备充盈的舰队,并未成为代表清朝走向大洋的劈波利刃,却被用于拱卫京畿,成了蹲港驻防的“近海炮台”。

  包括北洋大臣李鸿章所设想的海军战略只是建立在“守”字上,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舰队成军时李鸿章竟说:“以之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尚有余”,其自认为“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可摇之势”。

  树欲静而风不止。指导思想的落后,衍生了战场上的悲剧。

  为避免与北洋舰队正面对抗,日军在辽东花园口冒险登陆:其3万余人及装备在平静与安逸中足足登陆了半个月,期间竟无清军一兵一卒、一舰一炮前来抗击。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感慨道:“如丁汝昌亲率舰队前来,仅遣数只鱼雷艇对我攻击,我军焉能安全上路耶?”始终未跳出单纯海岸守口主义窠臼的清廷,注定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日军的顺利登陆,直接导致了北洋水师被日军陆海夹击,困死港中。北洋舰队从开战到覆灭,谨遵清廷的命令,作为能够对日本本土实施打击的战略力量,竟连自家领海都没驶出过。

  反思之二:军队战法墨守成规,训练弄虚作假,为看不为战

  清军在战法上坚持“中体西用”,光满足于购置军舰、洋枪洋炮,训练中只图所谓的“威武严整”,实则是花拳绣腿,根本不适用于战争需求。日本军人在回忆录中写到:清军在向日军进攻时,总是扛着大旗,昂首挺胸地走向日军,不考虑利用地形掩护,从不卧射,经常站着射击,使得日军射击“无不命中”;清军向日军炮击时,必在炮位竖起多面大旗,十分有利于日军火炮反击。

  为看不为战的训练歪风也在海军中弥漫。舰队演练成了应付三年一度的“大校阅”,而校阅则成了取悦钦差大臣和外国使节的演戏。

  主力战舰定远舰大副沈寿堃记载道:原本“平日操演船阵,不可先期预定”的操演,成了“余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码数已知,放(炮)固易中……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校阅时甚至都在靶船上预埋炸药,同步引爆追求观摩效果。

  训练上的弄虚作假使得北洋水师付出了惨痛代价:据战后统计,黄海海战战场上北洋水师每分钟平均发射炮弹30余发,命中3发;而日本联合舰队总射速为193.3发/分钟,每分钟命中高达29发。战火一开,高下立判,此役中北洋舰队近半数军舰被击沉,而联合舰队竟未尝沉没一艘军舰。

  反思之三:部队士气风气江河日下,冒功邀赏、谎报军情成风

  多种资料证明,北洋海军在虚假承平的环境中,军风军魂严重毒化。

  《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皆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实际情况是“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挈眷陆居”;水师最高指挥者丁汝昌,在刘公岛盖铺屋,出租给各将领居住,以致“夜间住岸者,一船有半”。

  致于舰船不作训练而用于它途,已非个别现象。如以军舰走私贩运,搭载旅客,为各衙门赚取银两等。在舰队内部,投亲攀友,结党营私,腐败风气蔓延,训练则弄虚作假。

  军风腐败的结果,战时必然要付出高昂代价。力图隐瞒这一代价,就要谎报军情。来远舰帮带大副张哲溁在战后呈文中总结:“我军无事之秋多尚虚文,未尝讲求战事。”

  丰岛海战,“广乙”沉没,“济远”受伤,北洋海军首战失利。丁汝昌却报李鸿章,“风闻日本提督阵亡,‘吉野’伤重,中途沉没”。

  黄海海战丁汝昌跌伤,是我方仓促开炮震塌飞桥的结果,上报却成“日船排炮将定远望台打坏,丁脚夹于铁木之中,身不能动”。

  此战北洋海军损失“致远”等五舰,日舰一艘未沉。李鸿章却电军机处“我失四船,日沉三船”。一场我方损失严重的败仗,却被丁、李二人形容为“以寡击众,转败为功”。清廷也以为“东沟之战,倭船伤重”,给予大力褒奖。一时间除参战知情者外,上上下下跌进自我欣慰的虚假光环之中,严重加剧了对局势的误判。

  梁启超曾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两个甲子过去了,当“中国奇迹”“中国崛起”等溢美之词充盈着我们的脑海,鼓噪着我们的耳膜时,我们周边的安全形势,却变得更加复杂严峻。历史是块挖掘不尽的宝藏,对历史研究得越深入,对问题的症结掌握的就越深透;对历史教训剖析得越具体,对当今的借鉴指导效果越振聋发聩。忘记历史注定要重蹈覆辙,掩埋历史终将被失败吞没。虽有120年过去了,但甲午战争的序幕从未曾拉下,累累的白骨和累累白银买来的教训不能置之不顾。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辛勤拼搏,终于使我国迎来了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战略机遇期。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更应以甲午战争为长鸣之警钟,以史为镜三省其身,决不让历史重演。

  编辑/徐展 文/席守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