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人也需要些“冰桶思维”
- 来源:农财宝典水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水产,冰桶挑战,食品安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6 07:34
“冰桶挑战”背后蕴藏的是“冰桶思维”:边缘化群体要引起主流社会的关注,冲破现实的认知壁垒,必须树立“受众中心”的思维,让更多人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成为推倒认知壁垒的宣传员、推广员。特别是在“人人手握麦克风”的社交媒体时代,如何掌握和引领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
伴随着喧嚣与争议,一个叫“冰桶挑战”的游戏红遍全球,更成为8月份最热门的一个话题。这个旨在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渐冻人罕见疾病的公益活动,以极其另类的方式,吸引了足够多的眼球。
“冰桶挑战”之所以迅速蔓延,不能忽视几个关键因素:其一,娱乐性。一盆刺骨的冰水从头浇到脚,并且要求把参与全过程的视频通过网络发布出去。它一改以往公益活动呆板、严肃的形式,俨然成为彰显个性的秀场;其二,名人圈子。由名人参与和发动,整合和调动名人的社交资源,充分适应了互联网背景下社会飞速社群化的特点;其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病毒式传播,这几乎可称得上绝佳的公益营销范本。
但争议也正因此而生,对“冰桶挑战”的质疑也正在于:活动形式感强,但真正捐款不多,雷声大雨点小;各种商业力量借“冰桶挑战”之名,做品牌营销,慈善平台成了企业和名人的秀场;更有人借此机会,自我炒作,河南某景区以抗议冰桶为名提高曝光度,陈光标更使挑战升级,让人哭笑不得。有人担忧,“冰桶挑战”与公益渐行渐远,成了披着慈善外衣的营销工具。
即便“冰桶挑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一个事实是无法否认的,它确实让ALS这个极为小众的话题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公众所熟知,引起了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尽管此前哪怕世界顶级物理学家霍金也罹患此病,但全社会对此病害仍知之甚少。一桶冰水的功效,不单单吸引了无关者的眼球,更重要的是刺穿了不同圈子之间的认知壁垒。能在全球范围内做到这一点,可以说是花再多钱也难卖到的。其高调而另类的做法确实会让人觉得模糊了公益焦点,但反过来想,倘若不能让参与者和旁观者从中体验到快感,又如何达到在不同领域和朋友圈内的飞速传播。
“冰桶挑战”背后蕴藏的是“冰桶思维”:边缘化群体要引起主流社会的关注,冲破现实的认知壁垒,必须树立“受众中心”的思维,让更多人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成为推倒认知壁垒的宣传员、推广员。特别是在“人人手握麦克风”的社交媒体时代,如何掌握和引领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
由此想到的是,农牧行业一再出现的食品安全误读事件。农产品安全报道属于民生新闻,而对食品安全误读事件的解释则属于科普或产业报道范畴,两者的传播规律完全不同。前者力求深入浅出,焦点明确,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在碎片化传播的今天,食品安全事件在传播过程中更是被高度简化,原本复杂的作用机理往往简单解读为“有害”或“无害”。从H7N9被等同于禽流感,到黄鳝喂食避孕药疑云,从香蕉巴拿马病毒被冠名“蕉癌”,到柑桔大实蝇幼虫被称作“桔蛆”。农牧业者深受其害,却百口莫辩。他们面临的是与渐冻人极其类似的传播壁垒:食品安全问题受关注度高,接收门槛低,传播范围广。而相应的科普报道则局限在专业人士的小圈子内,它超出了公众的接受能力,偏离了大众媒体的题材选择方向,很难突破传播界限,进入大众视野。
面临不期而遇的行业舆情危机,业界往往束手无策,他们像失声的伸冤者,希望将声音传播出去,却发现找不到听众,偶有发言却被淹没在喧嚣中。“冰桶挑战”是一个不期而遇的示范,它利用了互联网时代最核心的传播要素——名人、趣味性、社群、病毒式传播——帮助失声的渐冻人发出了最犀利的声音。
一再抱怨被误解、被忽视、被边缘化的水产人,是否也应该树立起“冰桶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