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的新地标“中国尊”到上海的世博园,都在推动BIM的全生命周期应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建模)依旧是我国建筑行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11月13日至14日,在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第17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大会上,BIM毫无悬念地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焦点。
标准仍需完善
我国BIM标准的制定一直就备受关注。是照搬国际现行的标准,还是另起炉灶自成体系,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软件事业部主任杨志勇是BIM存储标准的参编者之一。他介绍,在参编BIM标准过程中发现,尽管国外有类似的技术标准,但是这些标准不能照搬过来,而要结合我国建筑行业的实际状况。
“BIM存储标准的核心价值在于保障信息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流动起来,但是这种数据在各个行业和企业间流动起来很难。”杨志勇说,这就需要国家从政策上、标准上给予一定的规范。
采用BIM后设计的交付标准也是与会嘉宾讨论的另一个焦点。在我国,二维图纸依旧是被普遍认可的交付标准,这使得三维设计的BIM要转成二维图纸才能进行交付。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设计院采用BIM的积极性。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任爱珠认为,设计院应该在BIM推广应用中起主导作用,因为建筑信息绝大部分产生在设计阶段。任爱珠在考察完美国纽约SHoP CONSTRUCTION公司后有所感触。SHoP CONSTRUCTION公司的项目100%采用BIM,很多项目直接给客户提交三维模型。通过BIM可以提高项目设计质量和效率且为业主提供更多附加价值是SHoP CONSTRUCTION公司积极采用BIM的主要因素。
北京鸿业同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军指出,与国外设计、施工是同一家单位负责的一体化模式不同,我国建筑行业的设计、施工和运维三个阶段通常由不同单位负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BIM落地。这就导致设计单位找不到实施BIM的驱动力,施工单位拿不到BIM模型,因而阻碍了BIM的推广和发展。因此,王晓军认为,11月10日上海市发布的《关于在本市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对上海BIM的推广起到很好的引导和督促作用。《意见》明确,到2016年底上海全市主要设计、施工、咨询服务和物业管理等单位普遍具备BIM技术应用能力;到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政府投资工程全部应用BIM技术,规模以上社会投资工程普遍应用BIM技术。
要开放心态
杨志勇指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入,我国建筑行业给BIM的定义也有了新变化,从最初的BIM到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建模),强调从二维建模到三维建模,再到Building Information Mobility(建筑信息移动)强调移动性,再到Buil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建筑信息管理)强调信息的协同和管理,也就是BIM的全生命周期应用。这也意味着在建筑行业继“甩图板”之后迎来了一次技术革新浪潮。
“做BIM软件要有开放的心态,一定不是一家软件厂商就能满足所有需求的,而应该是不同软件厂商提供各自擅长的产品。”杨志勇认为,BIM改变了相关软件厂商的业务模式。目前,国内外厂商有擅长数据分析的,有擅长做三维图形的,也有擅长做协同平台的,但还没有一家厂商能够解决BIM面临的图形、数据和协同三方面的问题。杨志勇指出,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积极与国外的Autodesk、Bentley等领先厂商展开合作,结合自身的研发力量,不断完善自身的BIM解决方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