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太自私就会变成一部机器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自私,生命的游戏
  • 发布时间:2014-12-25 16:27

  《自私:生命的游戏》

  作者:[德]弗兰克·施尔玛赫

  译者:谭琳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9月第一版

  “总有一天,谷歌会发现我们想去看场电影,然后干脆派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来接我们上电影院。而且,这当中不会有什么误会,绝不会弄错我们的想法……”这是《自私:生命的游戏》当中的一段话。看上去很美,是吗?

  但我在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却感到毛骨悚然。因为德国作家弗兰克·施尔玛赫在后面还有一句解释:“谷歌的‘推荐’,更何况还有亚马逊的‘推荐’。就是在目前,也已经运行得十分出色。这也不算什么,是吗?”

  接着还有:“总的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就无法避免地要对理性、‘意图’和人们(或者说用户)的‘自我’进行假设。”问题也不大?“可是要达到这个目的,简化是必然的先决条件。”

  可怕的地方就在这里:直白点说,你这个“人”,在谷歌、亚马逊的眼里只是一堆数据,你有什么喜好,你为什么喜好,你的喜好恰好在你的哪个情感节点上,对于数字化时代都不再重要。

  “我们希望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但我们希望得到某些东西的原因是什么,新古典学派的学者对此并不关心。其实这意味着,我们的关注和需求来自外部,而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经济学正好处在最关键的位置上。”

  在这个无论什么事都可以用经济学衡量、无论什么事都可以被数字化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个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表达的是自己最真实的意愿?

  施尔马赫博士的新书,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几乎称得上是一部情节紧张、扣人心弦的犯罪小说。与此同时,他洋洋洒洒旁征博引,史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哲学家、现代计算机先驱人物的一颦一动见诸笔端,满卷注释,不尽其详,论述如同咒语般斩钉截铁,再加上半明半昧的暗示,令读者深陷其中,勉力跟从他的逻辑,力求作出判断。

  本书正式发行前一周,就已经在各大德语媒体激起争议,七嘴八舌,沸沸扬扬。

  “本书展开论述的基础是一个颇为独特的命题。”施尔马赫在前言中这样写道,“经济学的思维模式已经征服了其他所有社会科学领域,并控制了非经济学学科。”后果不外乎此:“接触过这种思维模式的人,会因此改变自己的行为。所有人类活动的背后,都是无从回避的自利逻辑在发挥作用,这样的世界观像流水线一样,生产出大量自私自利的人。”

  这一切都不是危言耸听。《自私》这本书就抽丝剥茧地告诉我们,我们是如何被一步步定位为“经济人”--书中称为“二号人”,变得无时无刻不“理性”,不去寻求利益最大化;而数字化社会又是如何一步步把我们变成商品,成为被攻克的“客户”;博弈论又是如何让我们进入一个与全世界为敌的全民大牌局之中:“在每一个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心里,都充满着对世间种种的普遍怀疑,怀疑一切背后都有所隐瞒,有所掩饰。”因为我们每一个人自身也都在隐瞒,在掩饰。

  编辑|胡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