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人在北京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塞尔维亚人,北京,中国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29 12:30
我们也有中国梦,就是在一个有着良好机会、优质教育、安全保障、友好朋友的地方生活,这些我在北京都找到了
在北京,大约有350名塞尔维亚人。在整个中国,有六七百名塞尔维亚人。48岁的左兰.布格丹诺维奇是他们中最有名的一个——至少塞尔维亚驻华大使米兰.巴切维奇这么认为。
左兰.布格丹诺维奇是塞尔维亚移民社群议会的亚洲区代表。
“塞尔维亚有六七百万人口,但一半住在国外。这就是5年前成立塞尔维亚移民社群议会的原因。”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全球共有50个与他一样的代表,“我们希望把所有在国外、有影响力的塞尔维亚人集聚起来。”
与祖国远隔数千公里,布格丹诺维奇说:“我在这里呆了17年,从来没有觉得孤独、陌生。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提到中国与塞尔维亚的关系,他连说“很好,很好”。
他知道,中国人喜爱塞尔维亚和从前的南斯拉夫,包括带领中国足球队走入世界杯的塞尔维亚教练米卢,电影《保卫萨拉热窝》中的角色瓦尔特,还有电影《桥》中那首经久不衰的歌曲——《啊朋友再见》。
布格丹诺维奇坚持把这三张“名片”写在本刊记者的本子上,生怕人们错过任何一个关于塞尔维亚的美好印记。
年轻人不容易看到的机会
除了关注在中国的塞尔维亚人,布格丹诺维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向塞尔维亚宣传中国,“比如长城、毛泽东和筷子就是中国的重要名片。”
用他的话说,在革命的年代,“我们尊重彼此,所以有友谊的基础”。
布格丹诺维奇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87年。当时,他还是一名学习旅游管理的大学生,中国则刚对前南斯拉夫开放了个人旅游签证。
布格丹诺维奇从贝尔格莱德出发,坐了整整10天火车,途径苏联、蒙古,到达北京。
“累坏了,特别不容易。”他回忆说。之后,他沿着北京、郑州、西安,杭州、苏州、上海、青岛、曲阜的线路,旅行了一个月,最后从北京回家。
第二年,布格丹诺维奇再次来到中国,这次他去了温州、深圳和香港,探寻中国南部的发展奇迹。
1995年,女友到中国念书,他又来呆了半年。
当汉语翻译的女友最终变成了妻子,布格丹诺维奇跟她学了一些中文,他嘴里随时会蹦出“宫保鸡丁”“米卢”“建国门外”等词汇。
1997年,夫妻俩被一个商会性机构派驻到北京工作。其后几经周折,布格丹诺维奇目前在一家香港公司的北京办事处工作,主要替中国钢厂进口铁矿石。
“本来只想在这里呆两三个月,却一呆就是17年。”他说。
这也是中国变化最大的17年,他目睹并亲历了这些变革,所以“对中国社会、中国经济很有信心,我相信中国将会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非常繁荣富强,所以我把家安在这里。我看到了机会,对于年轻人来说,看到这种机会并不容易。”
对过去时代荣光的留恋
这段时间,也是他的祖国竭力走向稳定的17年。
布格丹诺维奇也有对南斯拉夫时代荣光的留恋。不过说到至多一年就回一次塞尔维亚时,他洪亮的声音低沉了下去。
那个曾经拥有“七条国界、六个共和国、五个民族、四种语言、三种宗教、二种文字、一个国家”的南斯拉夫,面积超过25万平方公里。
如今,“塞尔维亚是一个小国家,600万人,大约相当于北京朝阳区的人口。”他又有些兴奋,“但是仍然有那么多的中国人喜欢我们,仍然有那么多人知道,我真的非常感动。也许正是因为我们很多年前建立的友谊。”
这个“瓦尔特”的祖国,在1991年、1992年分解: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6个共和国中,有4个宣布独立,几乎每次都引发一场战争。
塞尔维亚作了最后努力——与黑山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2003年,南斯拉夫联盟重组为“塞尔维亚和黑山”。3年后,两国分离,塞尔维亚共和国成立。
其间由于制裁,曾作为中等发达国家的南斯拉夫,用布格丹诺维奇的话说“一个很棒的国家、一个很有前途的国家”,变为欧洲较贫穷的国家之一。
其实就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国企改革的经验和若干先进设备,都来自南斯拉夫。
还有那几场异常残酷的战争。
布格丹诺维奇说,这就是塞尔维亚人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原因,“1991年开始发生战争,工厂倒闭,很多人丢了工作,被迫离开家园。”
米卢也很爱中国
作为世界各地塞尔维亚人的纽带,塞尔维亚移民社群议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比如他们每年都要在一起过复活节,2013年有260个塞尔维亚人在北京一起过节。
“定居北京的其他一些国家的人,觉得我们的社群非常庞大。特别是我们的传统足球活动,每周定期举办已经20年了。”布格丹诺维奇说,“虽然参加的人总是在发生变化,但活动从未间断,还有其他国家的人参加。我们还经常组织乒乓球、水球、滑雪等运动,还有专门的小型滑雪俱乐部。”
塞尔维亚的体育是布格丹诺维奇的骄傲。这个国家在几乎所有集体项目上都拥有强大的实力——足球、篮球、排球……
布格丹诺维奇自己是“贝尔格莱德游击队”的球迷,它的前身是南斯拉夫军队足球队。1988年,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足球运动员贾秀全和柳海光就加盟了贝尔格莱德游击队。
贝尔格莱德游击队作为一个体育俱乐部,还有一支同名的篮球队。过去20年,它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校队是为NBA输送最多人才的球队。
不过中国人可能更熟悉另一支足球队——贝尔格莱德红星队。在它风靡中国的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球迷还不太了解英格兰和西班牙的世界级强队。
“老一辈中国人对塞尔维亚印象很好。”布格丹诺维奇觉得,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情结。而中国年轻人则对游击队和红星队很陌生。
体育是塞尔维亚人的骄傲。在1991年、1992年南斯拉夫最艰难的日子里,游击队和红星队分别获得篮球和足球的欧洲冠军。
2009年,贝尔格莱德还举办了大运会,希望借此重振国民信心。
布格丹诺维奇和米卢也是好朋友,“他特别爱中国,爱中国粉丝。”他们一起吃饭的时候,米卢会停下来一个一个给偶遇的中国球迷签名。
可这位传奇教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漂泊的人生。他如今已是墨西哥国籍。
最多的时候,有将近10名塞尔维亚教练带领团队,在中国的足球和篮球职业队中任职。
虽然许多塞尔维亚优秀运动员还是喜欢在欧洲效力,但布格丹诺维奇觉得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中国。
因为,正如他所说,中国有机会和希望。
布格丹诺维奇的家乡是贝尔格莱德以南60公里的一座城市。那里最大的企业——一个卡车厂曾经有1.2万人工作,现在只有1000人,因为“城市没有什么变化,经济差”。
“中国有能力帮塞尔维亚搞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农业和能源。”他说,这个国家的另一个希望,则是尽早加入欧盟。
我们也有中国梦
因为政府换届,塞尔维亚移民社群议会的活动最近有所停滞。不过,新政府正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开展工作。
“这一组织的设立是有意义的,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无论碰到什么问题,我们都可以一起解决。”布格丹诺维奇说。
每年约有150人因商业等各种原因从塞尔维亚来中国,布格丹诺维奇和他们经常聚会,也因此“从未感到孤独。”
他坚持把儿女留在身边,13岁的女儿在北京55中学读书,9岁的儿子在芳草地小学就读。
大多数外国人都会送孩子到国际学校,而他儿子所在的班级只有这一个欧洲国家的小孩。
“送到中国学校念书是非常明智的!”布格丹诺维奇说,“我的孩子5岁就掌握了3种语言。”
“首先要学习英语,他们每周还去大使馆学习两小时塞尔维亚语,学习祖国的风俗、传统和历史,不能忘本,让他们为自己的祖国骄傲和自豪。”布格丹诺维奇说,他也能接受中国式教育,“可能有更多的家庭作业、更严厉的老师,但那正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们接受的。我希望他们了解中国。”
布格丹诺维奇说,他非常希望可以长久地留在中国。“中国人都在谈论中国梦,我们也有中国梦,就是在一个有着良好机会、优质教育、安全保障、友好朋友的地方生活,这些我在北京都找到了。”
而他终究忘不了祖国,“我们想要恢复到以前的样子。”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姚玮洁/北京报道